教不严师之惰如何反驳(教不严师之惰不是怒目圆睁)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严格,但绝对不是给学生一种凶巴巴的、不通人情味的形象。

教不严师之惰如何反驳(教不严师之惰不是怒目圆睁)(1)

我所在的培训学校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创办的,她对于学生的管教比较严格,而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家长们也是看重这位老教师的严厉对孩子学习成绩有所帮助。

在她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真正的好老师是严厉的,是让学生既喜欢又害怕的,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通过观察,我对〖教不严,师之惰〗有了更深的理解,改变了我印象里那个凶巴巴的,动不动就要拿着戒尺打学生的教师形象。

首先学生需要打,常言说得好:玉不琢磨不成器,树不剪枝难成材。“不打不长记性”,这是经得起科学验证的。

布鲁诺的记忆体系中提到,人的大脑最容易记住两种事物:〖联系〗和〖图像〗。大脑可以快速联系事物记忆信息,这种能力称之为联觉。

《记忆宫殿》这本书是讲解记忆方法,其中写道:

我们记忆信息需要一个记忆的索引,亦或称之为记忆的触发点·····以图记新就是利用人脑对图像记忆能力很强的特性,将信息转化为内视觉图像,然后通过回忆图像来解码成文字快速记忆的过程。

很多孩子犯同样的错误时,就会想到挨打时的画面和疼痛的感官体验,这就是记忆的〖触发点〗。很多人至今对自己的挨打经历印象深刻,想想一副画面,父母拿着小棒打在柔软的屁股上,火辣辣的感觉坐也坐不下。因为记忆如此深刻,因此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第二次。

而没有挨打的学生想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就需要老师数十遍的批评教导,最终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学生犯同样错误的机率很高,相比较挨一顿胖揍学习效率更高。

现在很多新闻报道老师虐待学生的新闻,我认为这是老师打的不科学、打的不规范的原因,毕竟学习师范专业的时候也没有学习相关的课程,而古代用戒尺打手板我认为就很科学,即打不坏,还能起到效用。

教不严师之惰如何反驳(教不严师之惰不是怒目圆睁)(2)

打只是严的一种手段,“严”是压力,“情”是动力,“爱”是基础,一位严厉的老师不能离开爱学生的心,希望学生更好的成长。但是一直板着脸、怒目圆睁的形象也会让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关于这一点我很佩服那位老教师,角色转变之快,不亚于明星的角色扮演,喜怒转瞬之间。一会可能因为学生的错误而大发雷霆,但是一会又因为学生的改变而鼓励和称赞。

对学生严厉只是〖教不严〗的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是教师对自己的严厉,表现在教学态度的细致、严谨、认真。

当代教学,教师们都是根据并遵循国家颁布有关教育文件作出教学大纲和教案,并以此为依据来上课,教学有进度要求和时间安排。俗语说: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相同的进度安排,但是学生的智力、思维方面有差异。老师应该因人而异地分别了解各学生间不同知识点吸收情况,然后根据各学生未吸收到的不同知识点或理解偏差,严格、严谨且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补漏纠错;对学生学习吸取知识完整性和准确度把关的“严格”性,杜绝因任何原因而造成的粗制烂造和囫囵吞枣式教学。

不因为问题小而一带而过、视之不见。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我教的是小学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像一张没有使用过的白纸,干净整洁;思想就像路边的野花,纯洁芬芳,他们能够服从老师和家长的命令,这是他们的优点。

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习惯,所以总是会犯错误,这时就需要老师反复不断地叮嘱和教导,考验着教师的耐心和勤奋。

比如孩子的握笔姿势是错误的,告诉他们之后就能立刻改正,但一段时间又会出现错误。这时就要老师反复的叮嘱,于是就有了一场拉锯战。如果老师不严格,放任对学生的要求,那么错误的握笔姿势就会伴随孩子一生,而原因就是教师懒惰。

不因为学生犯的错误小一带而过、视之不见,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同时这也为学生以后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和严格对待自我的态度打下基础,学习态度和习惯是有惯性的。

如果你的老师对你很严格,千万不要烦他、恨他、恼他,而是应该感激他,感谢他,喜欢他!

教不严师之惰如何反驳(教不严师之惰不是怒目圆睁)(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