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

2001年的正月初四这一天。湖北省钟祥市的大洪村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一大批警察拉起了警戒线,把村子围了个严严实实。出什么大事了?有人报警说,凌晨时分,听到村边龙山坡上传来两声巨响,有人想盗墓。

龙山坡上的古墓是明代梁庄王墓。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2)

(一)

在《钟祥县志》这本清代编纂的书籍中,清晰的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梁庄王墓在兴都城南四十五里,城南村瑜灵山,妃魏氏合墓,夫人张氏附墓。

有地点,有人物,这段文字就像是一张清晰的藏宝图,吸引了许多别有用心的人,梁庄王墓好像荒野里的一堆肥肉,很多“饿狼”盯着它。梁庄王墓虽然多次被盗,但幸运的是,盗墓团伙始终未能得逞。

可是今天这伙盗墓者却用鞭炮声作掩护,对梁庄王墓实施了更大规模的爆破。两边同时,一边放礼花,一边放闷炮。经过盗墓者精确计算的装药量以及深入地下的位置,这样的爆破手段被文物工作者称为闷炮,许多墓葬都是这样被轻易得手。

有一户后来搬走了的农家,原本居住的位置和墓葬离得近,所以听到了闷炮。天亮之后,农人徒步赶到乡镇报告,得到信息的文物工作者迅速赶到了现场。在现场,他们发现墓葬已经被炸穿,而且爆破还严重的损害了墓室的结构,当时就感觉已经保不住了。

梁庄王墓多次被盗,危机四伏。人们不禁要问:这位亲王究竟是谁?墓中会有哪些陪葬品?墓室被炸穿,通了气透了水,地下文物的前景堪忧。而且爆炸的冲击波会不会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呢?

钟祥,古称郢[yǐng]中,又叫长寿。在明朝嘉靖年间,它还有一个显赫的名字:承天府。作为嘉靖皇帝的出生地,当时的承天府与北京、南京两大都市处在同一个等级。承天府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陵园叫明显陵,它是嘉靖皇帝为父母修建的,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在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来到这里的六十多年前,钟祥还有过一位梁王。

这位梁庄王叫朱瞻垍[jì],(公元1411年7月7日—公元1441年2月3日)。梁庄王生于大明永乐九年,也就是公元1411年,他是明仁宗朱高炽十子中的第九子,明宣宗朱瞻基异母弟,母亲为恭肃贵妃郭氏,他14岁时被封为梁王。据《钟祥县志》和《兴都志》中记载,他慈善、仁爱。这位慈善、仁爱的梁庄王还有一个特点:低调。除了兴建佛寺,赈灾施粥,人们几乎无法查找到他在封国还做过哪些事?

公元1441年,这位默默无闻的梁王因感染疾病去世,谥号“庄”,年仅三十岁。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3)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4)

(二)

梁庄王墓前期的勘探主要由钟祥市博物馆承担,很快在考古队员的努力下,墓葬的形式、墓道的宽窄、方向等等都一一被明确了下来。梁庄王墓墓室呈工字形结构,分前后二室。前室长方,东西宽7.88米,南北进深5.34米,面积42平方米,后室宽4.7米,进深6.6米。面积只有31平方米,其规模在明代亲王墓中有些略显寒酸。

消息传开,很多人都表示并不看好这一座古墓。原因一:有盗洞,是现代的盗墓者留下的。原因二:目标大,文献记载很清楚,给盗墓者留下了清晰的目标。原因三:按制度,明代亲王不允许厚葬。

2001年4月12日,梁庄王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展开。一开始进行的十分顺利。由于位置被确认,几天的清理过后,墓道的上层就清晰的呈现在了考古队员的眼前。这座墓的墓道内填土有点特别,从上往下分几层,上面一层是黄色的土,黄土的回填层下面是厚达十公分经过夯实的石灰层,揭开石灰层,墓道最内侧终于出现了期待已久的建筑物。很奇怪:建筑物有两堵墙,里面一堵墙的墙头是平的,外面一堵墙的墙头是个弯的,往下坠。那么,这到底怎么回事?继续向下清理,两堵墙的秘密很快揭晓:外面这堵墙到底了,里面的墙还贴在里面,外面这堵墙嵌着两个碑。之所以外墙是弯的是因为基础是回填土,土质松软,时间一长就往下坠了。

明朝的墓志是放在墓内,都是放在棺椁附近的。梁庄王墓的墓志为何栖身在门户之外呢?梁庄王墓出土的两块墓志大小不一,带着发现了新墓葬形式的兴奋,考古队员在现场打开,墓志中较大的是《梁庄王墓墓志》,较小的则是《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梁庄王的墓志简要的叙述了他的生平,这和考古队员事先掌握的资料能够相互印证。而王妃的圹志文中则记载了一个凄碗的爱情故事:王以疾菀,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景泰二年三月十七日,以疾薨。

梁庄王朱瞻垍撒手尘寰,对于年仅二十八岁的魏妃来说,这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痛苦。梁王妃和梁王结合,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七年,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好。但是她并没有为梁王生下一男半女,梁王的两个女儿是他后来的夫人张氏所生,张夫人当时是一个侍女。梁王去世以后,王妃心情非常的悲痛,王妃决心殉葬,除了因为感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没有继承人,梁王的家族面临着除封失国的命运。

要知道,仅仅就在二十多年前,同样被封在钟祥的朱元璋第二十三子郢靖王朱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除封的。不愿面对悲剧命运的王妃正打算殉葬,但计划却被一个意外阻断。梁庄王的皇兄宣宗朱瞻基下了一个诏书,大意是:你现在还不能去陪王爷,你必须要把王爷的两个女儿抚养大。

尽管没能殉葬,但魏妃仍然抑郁寡欢。十年后,小女儿刚刚出嫁,她就一病不起,追随亡夫而去。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5)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6)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7)

(三)

梁庄王墓的发掘在一开始就有了收获,这似乎预示着接下来也将会一帆风顺。但拆除掉这堵碑墙后,困难出现了,往下挖大概距离墓底一米多就有水漏出,墓室内的积水往外冒。都是泥和水不好挖掘,梁庄王墓没有排水设施,他的墓地是个斜坡。经过完全清理,墓道终于显现出了全貌。这是一个宽4.3米,呈现出与山势相反的斜坡。走向沿着墓道下行,挡住去路的封门墙厚达一米,所有的秘密都藏在这堵墙的后面。

因为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拆封门墙。拆除封门墙是发掘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重视。把墓门砖从上面取几层以后,人们好奇,就用手电光照里面,却看到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墓门只剩半边,一边有门,一边是空的。墓门是红色的,上面涂有朱砂,很鲜艳。再往下看,甬道上面有一个很大的缸,旁边有个红色的物品。

考古发掘的魅力,就在于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但如此诡异的情景,却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墓葬的券洞内原本应该有两扇紧闭的石门,石门后还应该顶着厚重的自来石。估计会不会是早年被盗,盗了以后,又把封门墙封好。那么墓门哪里去了?难道真的有人早已打开墓门,进入了墓室,那么他为什么要把封门墙恢复成原样?或者仅仅是入殓时,人们匆匆离去,忘了关上这一扇门。除了门,还有这口缸,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而且那个红色的物品又是什么呢?考古队准备了两个方案:被盗的发掘方案和没有被盗的发掘方案。

拆除剩余封门墙的进度很快,大家都迫切的想要近距离看一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刚一进石门就回头看,到底有没有靠着的石门。没有,空空的!就在这时,人们发现陶缸旁边的红色物品竟然像是一件丝织品。在古代墓葬中,有机材质的丝麻织物因为难以保存,所以异常珍贵。难道梁庄王墓发掘有了重大收获吗?经过认定它就是一块现代的毛巾。如果说缺了墓门,只是有可能被盗,那么现代毛巾似乎只能证明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接下来的情景仿佛更加验证了这一切:前室打开以后全部是一片灰蒙蒙的淤泥,整个墓葬没有什么东西,大家当时心都凉了。从现场拍摄的视频来看,由于墓室多年积水,水位还曾经不断在变化,导致淤泥铺满了地面,墓室就像是一座烂泥塘。

面对这样的局面,考古队决定先进去探探路。让两个人拿着手电简,穿着套鞋往里面走,走到前室比较靠后的地方,就发现有一个东西拱起来,比淤泥稍微高一点,拱一些。把淤泥抠开一看,是金银玉器之类的东西。

这个发现终于改变了现场的沉闷,但在一片欢呼声中,人们又有了一些疑惑。梁庄王墓分前后二室,前室是祭祀的场所,用来摆放那些被称为冥器的礼器仿制品。金银玉器即使有,也应该是在后室才对。因此,在前室发现的玉器和金银器一度被认为是盗墓者遗落的。

既然有了发现,细致的清理工作立即展开。此后的发现更是鼓舞了士气,整个原始的状况,被摄影师记录下来。进去以后其实也看不到东西,全部都是泥巴。后室棺床上的金器比较高没有完全覆盖住,露出来一点。

发掘工作在有序推进,等到清理出通道,真正进入后室,惊喜更加层出不穷,考古队员们的心情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从谷底很快跃上了高峰。并不宽敞的后室拥有三座壁龛和两座棺床,壁龛分别位于东、西、北三面墙壁正中。左龛右龛是空的,没东西。后龛放了三个瓷瓶,依靠着一把铁刀。三个瓷瓶前头各放了两个漆木器,漆木器已经垮了,只有个红印子。

这又是一个很特殊的设计。左右两龛为何空置?直到今天都是一个谜。而铁刀和后来发现的一顶铁盔,疑似一种家族符号。明朝亲王墓,一个系和一个系不一样,可能是标新立异以示区别。相对壁龛,棺床就更显得特殊了,一个棺床是居中的,正好中间的位置,用石条来砌边,还有一个棺床连接着它,紧挨着,帖到西边的墙上去了,棺床是用砖砌的。

除了壁龛和棺床,后室两侧还各有一座灯台,其中东侧灯台上有一口破碎的陶缸,陶缸的样子和墓门外的那口几乎完全一样。这时候队员们已经发现,后室地面的淤泥中掩藏着不少的物品。

根据经验,更多的文物应该还在棺床上。根据初步判断,位置居中的应该是王的棺床,西侧的属于王妃。有一个考古队员专门负责清理王妃棺床,他的发现却让之前的判断有了误差。在清理棺床表面的时候有很厚的淤泥,慢慢清。棺床中间的土清完了以后,在四个角就发现有钱,棺床上面没别的东西。

难道又有什么意外发生?此刻的考古队员已经被种种奇怪现象折磨的有些神经过敏了。好在负责清理梁庄王棺床的队员终于没有让大家失望。

把淤泥剥开以后,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被揭露出来,由于遍布淤泥,梁庄王墓的清理方式比较特殊,两个人并排,用竹签子,铁的不能用了,只要手能够得着的地方,就用竹签子挑淤泥,要用手捏一下,看淤泥里是否有什么小玩意儿。用竹签剔除的淤泥要用手捏,然后还要集中到墓外指定处用水筛洗,以免有细小的文物遗漏。

剔除了淤泥,这些500多年前的珍宝呈现出夺目的光彩。表层的淤泥全部清完以后,那些珠宝、金银器琳琅满目,在泥土里显得更加金光灿烂。金盆、金壶、银瓶、金锭,发掘至此,考古队员们终于确信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堆满珍宝的宝藏。小小的斗室中,珍藏了如此众多的奇珍异宝。

根据事后统计,文物工作者从梁庄王墓中出土了包括金、银、玉、珠、宝石、铜、铁、铅、锡、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在内各种材质的文物共计5300余件。这些文物中,金银玉器共计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它们的绝大部分原本都摆放在31平米的后室中,相当于每一平米面积内都密布着百余件文物。

如此众多的文物熠熠生辉,仅从出土文物的数量上来说,就已经超过了所有已知的明代亲王墓葬。更不用说多达51件套的一级文物,以及多件填补了历史研究空白的国宝。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8)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9)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0)

(四)

梁庄王墓是湖北明代墓葬里面,保存最好、文物出土最多、品类最多的一个墓。让考古队员们激动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金器的体积。包括金壶、金盆、金盂、金爵在内的金容器,除了作为皇陵的定陵有过出土外,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在明代的王墓中被发现。除了随葬品的数量,梁庄王墓又创造了一个纪录:这批金融器中的一件金壶铭刻有三十个字,字小如蚁,铭文中有“银座局洪熙元年正月内,承造捌成五色金”的字样,这说明它是皇帝给梁王的赏赐品。

除了金容器,在梁王棺床上放射出夺目光彩的还有两枚金锭,金锭上都刻有文字。但其中的一枚上的文字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随后又轰动了整个中国考古界。

亲王定亲,要纳王妃,皇帝赏赐五十两金锭。如果仅仅是皇帝赏赐的定亲礼品,当然不可能引起轰动。这块国宝级的金锭重1937克,正面铸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某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五十两重”的铭文。经过查验,时间正好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返回国内,还没到达的时候。其中“西洋”两字,显而易见跟郑和有关。

时间,地点都跟郑和有关。他可能跟人家买的金料,回来做了金锭。这个铭文是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系的唯一出土文物。铭文中的一个“买”字,还说明了在那个年代,依靠坚船利炮七下西洋的郑和并没有恃强凌弱,而是通过贸易的形式,用购买的手段携带回了这些珍宝。

梁庄王的棺床上金光闪闪,金质的容器、金锭、饰物林林总总。其中有几件别致的金镶宝石器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引发大家关注的原因是数量众多的宝石。据后来统计,这类宝石数量竟然有5000多粒,除了五大宝石里面的钻石以外,其它的几个品种全部有,比如: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金绿宝石里面有猫眼,这些品种以前在博物馆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后续的研究更是有了重大发现:它们竟然跟郑和有关系。它们都有非常典型的特征:不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下这样的结论呢?因为这些宝石从颜色、晶体,包括它的内部里面的一些特征。比如:它的色带,包裹体,都有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宝石品种的特征。

如果说金锭是郑和下西洋唯一的出土物证,那么这些宝石是不是也可以从侧面证明郑和曾经到过地方呢?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1)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2)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3)

(五)

在梁庄王的金器收藏品中,还有一些造型奇特的物件,它们也都是在棺床上被发现的,经过仔细观察,这些器物竟然属于宗教法器。法器种类就是像、字、文、坛之类。“像”就是塑像,“字”就是种子字,“文”就是咒语之类,“珠”就是项链,分为几大类。

明代的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和尚。梁庄王的祖父明成祖朱棣大封武当,并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了真武大帝像。如今,梁庄王却又信奉藏传佛教,这是否也是一种宗教信仰自由?

除了金光闪闪、富贵逼人的各类金器外,经过巧妙加工、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更加美轮美奂。

有一组玉腰带清理出来以后整整齐齐的排列,非常精致,在淤泥的反衬下这些珠宝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在现场看来说它是一条腰带,倒不如说是一些金镶宝石的装饰品。腰带连成一体的皮质部分已经腐败消失,只剩下一些孤立的带饰散乱的堆积在一起。但仔细观察:腰带上的带扣,竟然和今天我们使用的几乎没有区别,在或方或圆的金片上镶嵌着的是各种颜色的宝石和白玉。在灯光的映射下,焕发出500多年来的第一抹光彩。

金镶玉腰带美轮美奂。一小堆纯粹的白玉带饰也吸引着考古队员的目光。玉带在明代是显示身份的,一品官才能用玉,玉是指纯玉。金镶玉还不如纯玉,没有纯玉高贵。

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条春水玉束带。这条春水玉有什么特点呢?它描述的是海东青和天鹅搏斗的场面。海东青是一种非常小,非常敏捷,非常凶猛的鹰。春水玉腰带是金元时期的物品,结合质地,这条腰带,或许还在金代皇室的宝库中被妥善的收藏过。

梁庄王墓出土了六个帽顶:金镶宝石帽顶、金镶蓝宝石帽顶、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镶宝金冠顶、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帽顶、金花丝镶宝石帽顶。它们是元代大盖帽的帽顶,帽顶有金的、银的、宝石的,元代帝王很看重这些东西。元代被明代替代后,汉族人不用大盖帽,所以就用它们做了古董盖上的钮。帽顶有完整的金座,这个金器反映了元代的工艺水平。

那么元代的帽顶,金朝春水玉带,它们又是怎么来到梁庄王身边的呢?这一时期的文物造型独特,数量稀少,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它们难道是从蒙古皇室掠夺而来?据史书记载,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均大获全胜。可以想象,这些战利品或许就是由此辗转来到了梁王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条后来被命名为白玉鹘捕鹅带的金代艺术品。梁庄王墓出土的腰带竟然还有一宗奇特之处:梁庄王墓里有十三条腰带。

万历皇帝定陵里总共都只有十二条,一个皇帝两个皇后才十二条。梁庄王,一个亲王一个亲王妃,有十三条。这十三条腰带属于梁庄王的十二条,王妃只有一条。

于是,第三个记录又产生了:在已经发掘的亲王墓中,腰带的数量,梁庄王最多。但是梁庄王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腰带呢?难道他有收藏腰带的嗜好?可惜的是,由于信息的匮乏,这个谜团今天也无法解开。

在梁庄王墓中出还土了一套叫“玉叶组佩”的皇家珍宝。经专家修复后的玉叶组佩长59厘米,由49件玉饰组成,它不但精致而华贵,而且将众多有吉祥寓意的饰物归为一体,象征大吉大利:其中包括32片玉叶,代表金枝玉叶;这是4只玉桃,桃子象征长寿,也有逃灾保平安之意,四只玉桃寓意福寿平安;这是4件玉瓜,象征瓜熟蒂落;这是两条玉鱼,象征富贵有馀;此外,玉叶组佩上还有玛瑙制成的石榴4个,象征多子多福;两只玛瑙鸳鸯,寓意百年和美。每件小的饰品上都有一个穿孔,再以黄丝线串联而成,整件玉佩可谓美不胜收。

玉叶组佩上的49件玉饰均有其象征意义,玉叶也就是金枝玉叶,象征富贵吉祥;桃子象征长寿,也有逃灾保平安之意;玉瓜象征瓜熟蒂落,寓意成熟丰收;另外,鱼象征富贵有余,石榴象征多子多福,鸳鸯寓意百年和美。

玉叶组佩又被称为“玉禁步”,在使用的时候是系挂于革带两侧,以节制女子仪态。女子佩戴玉叶组佩走路的时候,玉佩就会叮叮当当作响,走路越是缓慢平静,玉佩的声音就会沉稳和谐。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4)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5)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6)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7)

(六)

如此多的文物密集的堆满了梁庄王棺床,清理这座不到4平方米的石台,竟然耗费了考古队员整整3天的时间。

清理文物时采用了分块铲托法。就是将混合了淤泥的文物,划分出若干器物块,按器物块的大小制作相应的托板和木箱,再用托板铲起来,编号后还要在托板上标明方位。最后连板一起装入木箱,留待运回室内后,再开箱做进一步清理。

那么这样做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比如:它的皮弁[biàn]和冕冠的复原,当时因为是首次发现王墓,皮弁和冕冠部分的胎体都全部腐烂。它的冕圈、金丝的构件都一个一个零落在棺床上,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这时候整体揭取的分块铲托法就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意义。整体揭取以后,在室内整理时把附件拼凑起来,然后复原,最后它们的全貌才能完整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梁庄王墓棺床上藏品丰富,那么此前清理的王妃棺床为何空空如也呢?根据推断:梁王妃的棺是一个单棺,它飘在水里,飘到棺床与后室的甬道之间停着,时间长了就垮了,所以那块地方散落着女性使用的金银首饰。王的棺床比较大,一棺一椁的王,他的棺椁没有飘走,但是它向东边垮了,棺床东侧,棺床与东边的墙之间的空隙上也散布着很多随葬品。

梁庄王下葬时,除了入殓在棺木中的随葬品,还有一些物品用漆木箱盒存放着,只是木质的容器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痕迹,墓葬前室那堆神奇出现的金银珠宝,就属于这种情况。它们原本属于王妃,只不过因为纤细轻巧,于是随波漂流到了前室。当然最夸张的还是甬道里的那口陶缸,它竟然从后室的灯台,一路飘摇来到了封门墙的脚下。不过幸好它飘走了,竟然因此躲过了一场大劫,另一侧灯台的陶缸,就是因为停留在原地,却因为盗墓者的爆破被震落的砖块砸碎了。

梁庄王墓随葬品丰富,但墓主人自身却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几乎完全的消失了。里面发现一些牙齿、少量的几块肋骨、椎骨。其它的都腐烂了,这就是埋藏条件的问题,这个环境不适合埋人,软质的东西容易腐烂。

梁庄王墓的发掘大获成功,数量如此众多,信息如此丰富,物品本身如此珍贵。这些国宝随便哪一件都是旷世奇珍,更不用说如此多的汇聚在一起。全部都是珍贵的文物,这么小的王墓,这么密集的文物是很少见的。

虽然是王墓,可是名气越来越大,就是因为它里面的东西太多了,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文物顺利出土,但考古队员们并没有忘记此前关于被盗的疑惑:后室的盗洞,应该是一个探洞,它的直径大约有10公分,并且整个券顶有很明显的一个塌落的痕迹。估计盗墓者当时配的炸药量稍微小了一点,要是药量稍微重一点也许就盗穿了。从这个盗洞来看,盗墓者并没有能够进入墓室。

那么那条一度困扰了考古队员的毛巾,又是怎么提前出现在墓室里的?检验了所有的痕迹,经过反复思考,大家终于得出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判断:起初,盗墓者先用洛阳铲探墓,其中的一铲打穿了后室砖砌的券顶。接下来装药爆破时就需要有东西在下面堵塞,半块毛巾正好充当了这个角色。于是爆炸发生,毛巾被气流喷进了后室。一年后,考古队员挖开墓道,抽水机的位置就在前室封门墙外,于是毛巾就随着水流来到了这里,被刚刚进入墓室的考古队员发现,演绎出了墓室被盗的虚惊。

毛巾之谜解开了,那么消失的一扇石门又该作何解释呢?王妃的棺床明显是拼接的,历史掩盖的真相逐渐清晰起来:梁王英年早逝,悲伤的魏妃要求殉葬,圣旨颁下,厚重的墓门隔断了这对夫妻。十年后,郁郁寡欢的王妃终于也到了弥留之际。梁庄王妃在病逝之前就留下了遗言,想要和王爷葬在一块,朝廷允许了,皇宫里面也为她做了一些事情。

梁王逝去十年,由于安葬时没有考虑过合葬,此刻魏妃要想再进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而魏妃要随了自己的心愿,所以就砸开了这个石门。石门很厚,砸开以后再搬进去,花了很大的气力,然后又在旁边修建了一个木门,才把墓室给封上。但是这样的情况毕竟十分罕见,因为即使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也为之惊叹。

时光如梭,岁月流转。500多年过去,当后人再次面对梁庄王墓独特的墓门时,木质的那一扇早已朽去,只剩下石质的墓门。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8)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19)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20)

梁庄王墓的文物(梁庄王墓考古发掘)(21)

(七)

在湖北省博物馆,多年来,梁庄王墓出土的文物一直都是专馆展出。因为梁庄王墓是湖北明代墓葬里面发现保存最好,文物出土最多、品类也最多的一个墓。如今,5300多件梁庄王墓出土的珍贵文物都收藏在这里,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

作为一位普通亲王的梁庄王朱瞻垍,为何会拥有如此多的陪葬品呢?作为幼子幼弟,朱詹垍得到了仁宗、宣宗两代帝王的宠爱,从皇宫中赏赐了大量的财宝,这是原因之一。因为这么多好的东西不是民间可以收得到的,而且都应该是皇上赐予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叫它皇室遗珍呢?因为它代表着明朝皇室的一种风格,不是梁庄王自己的。

第二个原因是朱瞻垍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朝政治、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

第三个原因则有些悲哀,这也是魏妃想要殉葬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这些珍宝的一部会留给子孙后代。因为梁庄王没有儿子,没有继承人,所以有些东西拿去陪葬去了。还有一个观点:墓中的陪葬品,相当一部分是王妃合葬时带进去的。

失去了丈夫,天仿佛已经塌了一半。没有了继承人,血脉和财富、地位都断了传承,这是生活在明代的王妃魏氏的悲哀。却成为了今天的我们得以目睹这些国宝奇珍的契机。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梁庄王墓大量文物珍品的出土,而且属于王妃的陪葬品中,也有一件创造了记录的珍宝,它是王妃封册原件:鎏金银封册。

其它的王妃墓也用封册做陪葬品,但都用的是代替品,用冥器代替。但梁庄王妃用的陪葬品为原件,所以它弥足珍贵。

陪葬封册原件已经让人觉得惊奇,可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和封册有关。这件事的起因是封册上的文字和墓志铭发生了冲突。梁王的碑文上写着继妃魏氏,可是鎏金银封册上的铭文却是梁王妃。封册是皇家颁发的凭证,称呼上的错误应该是源于疏忽。可这个疏忽对王妃来说却是一个天赐的宝贝。这样的物品怎能不随身携带,哪怕是上天入地。

梁王妃欲随王逝,要跟梁王到另一个世界去,但是朝廷不让她这么做。要她把张氏留下的两个女儿抚养长大。

一场兴师动众的合葬;一个因为美丽的错误而带入墓室的鎏金银封册原件。都让人们在惊叹梁庄王墓小小斗室却深藏奇珍的同时,也在感叹这位中国古代传奇女性的聪颖、深情和执着的个性。

如果展开想象,人们或许不难理解,弥留之际的梁王妃,她思念亡夫,她十分珍惜自己梁王妃的身份,她要追随亡夫而去,她要带着自己最心爱的物品鎏金银封册原件,与亡夫在另一个世界再续前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