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金氏家规(天一阁范氏家规)

天一阁藏书为什么几经劫难、饱经沧桑,仍能保留至今?这不仅要归功于天一阁第一代主人范钦,也要归功于范钦制订的严格藏书家规。

金陵金氏家规(天一阁范氏家规)(1)

范钦肖像画

范钦一生喜好读书、聚书、藏书。他在多地当过官,每到一地都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喜好收集说经诸书及前人没有传世的诗文集,尤其喜好收集当时各地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的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特别多。他不仅竭尽全力收藏图书,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并记其所得之岁月”,最终聚藏了大量高质量的图书。

范钦藏书处原名“东明草堂”,辞官归里后,于宅东月湖深处新建房子用作藏书,并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设计了书楼的建筑格局:以楼上为一大统间, 楼下分隔六间,象征“天一地六”,取以水制火之义,阁名“天一”;阁前开凿一水池,贮水以防火;书楼与住宅不相毗连,形成防护隔离地带。还采取“书中夹芸草,橱下放英石”等措施来保护书籍。为免藏书散失,范钦还制订了严厉的家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他把家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七万多卷藏书,一份是万两白银。并立下遗嘱,继承者只能选取其一,不能平均分配。他的长子范大冲自愿继承所有藏书。与白银可转为物质享用不同,继承藏书意味着世代要为保管好这些藏书承担巨大的责任,而且还要不断投入资金来保护藏书。

金陵金氏家规(天一阁范氏家规)(2)

以“东明草堂”命名的厅堂

这种独特的遗产分割方式,既反映了范钦对于藏好书的良苦用心,也是对继承者的严峻考验。范大冲能体察父辈心意,放弃万贯家财,继承全部藏书,避免了藏书被瓜分的命运。他不负众望,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书籍由子孙共同管理的遗训,还拨出一部分良田,以田租充作藏书楼维修及藏书保管的所有费用。

范氏后人继承遗志,在遵循父辈所订家训的基础上,又制订了许多严格的家规,保证藏书措施得到具体落实,其细则责罚分明:烟酒切忌登楼;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酷爱诗书,听说天一阁有数万卷藏书,欣喜之余,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丘太守为媒,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为妻。婚后钱绣芸向范邦柱提出登阁看书的要求,范邦柱为难地说:“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你想登阁看书,这是万万办不到的事啊!”钱绣芸听后如雷击顶,竟含恨郁郁而死。范氏后人遵守制度之严,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但也正因此范氏家族保住了藏书。

金陵金氏家规(天一阁范氏家规)(3)

天一阁景区大门

范氏后人遵家训而藏书,虽然有种种家规保证所藏免于散佚,但当国家有需要时,范氏后人还是十分慷慨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政府决定纂修《四库全书》,范氏后人范懋柱进呈六百三十八种珍贵古籍,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对《四库全书》的编成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此,乾隆皇帝曾颁谕令:“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进之书最多,因加恩赏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这部铜活字印本共一万卷,不仅十分珍贵,其政治影响也无法估量。

范钦及历代后人为保护天一阁图书所立的家规,虽然十分严厉,但遇上著名文人学者因学术研究而有需求时,非但不闭馆辞客,反而为他们登楼阅书提供方便。天一阁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许多文人学士曾会集于此,其中有知名学者黄宗羲、李邺嗣、万斯同、沈一贯、徐乾学、全祖望、袁枚、薛福成等。而围绕天一阁编写书目、诗文、楹联、题跋的文人学士更是众多,由此可见天一阁藏书为促进学术交流所做的贡献。

回顾范氏家族四百多年的藏书保护和利用历史,“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家规的确是功不可没。

《宁波历代文化名人故事汇编》编撰组:叶立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