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

  • 中国唐代中后期,神话般的出现了一位安息出生的郡王将军

这次甘肃的旅行中,当我路过平凉崇信县的一座文物保护小庙,查询小庙资料后惊觉,这座庙竟然是为了纪念唐朝一位当地筑城封王的将军,这位将军出身竟然是乌兹别克人,生于“安息州”(唐朝西方的羁縻州,约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属安西都护府),却最终成为唐朝的郡王。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仔细阅读这位英雄王爷将军的故事,发现他真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堪称一代西域战神。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

中国远通丝绸之路的故事源远流长,这条起自中国古都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最终以罗马为终点,路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的桥梁,更是东西方人们互相迁徙,以及文化和思想融合的桥梁。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2)

时间来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吐谷浑,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李治灭西突厥,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大唐帝国重新巩固了丝绸之路的通畅,这一时期,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官方、民间都进行了全面经济和文化交往,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3)

唐朝的扩展和经营,使得丝绸之路变得无比繁盛,大量西方人因为商贸和文化传播原因,进入唐朝版图定居,西域诸多胡人也成为中国众多民族人口中的一部分。一位来到中国的安息州人,历经无数战功和荣耀,最后被封为唐朝郡王,将与朝廷敌对的众多叛军,以及西部强大吐蕃王朝打得大败,让当世敌人对他无比畏惧,长期守护了封地陇右的繁荣,直至今日依然被当地人建庙祭奠,堪称是史诗级的英雄人物传奇。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4)

这位英雄叫做李元谅,一位被赐姓唐朝国姓的乌兹别克人,甘肃平凉的崇信县就是这位乌兹别克将军筑城时所起名字,崇信这个地名取“尊崇诚信,保境为信”之意,地名被一直沿用至今。当地人对于这位千年之前将军依然无比崇敬,当地的风俗和非遗传统之中,不少都和这位将军的故事相关。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5)

  • 目前甘肃平凉,有座被祭祀千年的唐朝册封波斯人郡王的庙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河西走廊等地被叛军、西域部落,以及日益强大吐蕃所侵扰和商道中断,丝绸之路被中断。唐朝西域诸镇与中原王朝失去联系,但西域军镇仍然奉唐正朔,坚守唐朝孤悬西部的疆域。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6)

768年(大历三年)左右 ,西域守军终于与朝廷恢复了联系,朝野上下对他们“忘身报国”的精神感动得“酸鼻流涕”,唐代宗下诏褒奖,向西域唐军通报内地情况,对守军大加赞扬。不过当时唐朝军力衰微,少有名将,所以对于切断兰、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占领了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的吐蕃军队无力突破打击,丝绸之路依然处于被中断状态,唐朝各地叛乱频发,朝廷无力西顾。就在此时,李元谅这位将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唐朝中后期武将的无比气魄和胆识。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7)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8)

李元谅被甘肃人称为“武康王”,这是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的一个简称。在甘肃平凉崇信县锦屏镇东街村,现在依然可见到一座武康王庙,2001年这座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祀庙不大,但历史故事承载的份量却很重。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9)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0)

这座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据《崇信县志》记载:唐贞元十年至十三年(794—797年),崇信人民以“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为李元谅建祠塑像,春秋祭祀。旧址在县城东郊,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迁建于此。武康王庙在清代曾经进行过大修,并在寝宫前增建一拜殿。目前可以参观看到的,包括寝宫和拜殿两座建筑,这也是甘肃现存年代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对研究祠庙演变具有一定价值。武康王庙虽经明代迁建和历代多次维修,木构架整体风格仍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建筑特征,后檐结构则保留有唐代建筑的风格,庙堂里还保留有武康王节庆神像巡游,众人回避的虎头牌。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1)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2)

说起李元谅故事,他的身世特别离奇,颇有些和曹操与吕布的感觉相似。《唐书》中九姓胡出身的人物传很少,只有李抱玉(粟特人,封凉国公)和李元谅(安息州人,封武康郡王)两人。《新唐书.李元谅传》记载:“李元谅,安息人,本安氏。” 身为安息州人的他,本姓安,因父辈来中国经商,后居住长安。自幼由宦官骆奉先抚养,假充姓骆,名元光。宦官骆奉先是任历右骁卫大将军,多次随从唐代宗(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三代皇帝)征讨叛乱,是皇帝特别喜爱的一位领军宦官。这颇与三国时期,曹操被宦官养大后从军,以及吕布被丁原养大培育成将才,这种成长模式相似,可能是一种当时权贵,为应对乱世和王朝兵役的一种养士(养义子)的手段。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3)

李元谅在这样的奇特的环境下成长,早年就从军,勇敢多计,后累官至镇国军副使,驻防潼关。唐建中四年(783年),原泾原节度使朱沘叛乱,占领长安,自称为帝,并派大将何望之轻骑攻占华州。李元谅闻讯,立即率部从潼关西进,赶走何望之,将华州收复,并迅速整修城池,准备守城器械,还在几日之内,招募士卒万余人。朱泚数次遣兵来犯,皆被击退。李元谅因此升任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李元谅参加收复长安的战斗,因身先士卒,奋勇力战,数败朱沘叛军,被授任检校尚书右仆射。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李元谅参加了讨平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战斗,后李怀光无法控制局势自缢身亡,叛乱平息。李元谅为唐朝皇室评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4)

贞元三年(787年),吐蕃请求与唐朝结盟,朝廷命令骆元光带兵跟随浑瑊到平凉城西会盟。会盟之日,吐蕃伏兵突然袭击,捕杀唐会盟官,浑瑊单骑逃遁。幸李元谅有备,救浑瑊出险。唐德宗为此勋劳,赐他李姓,改名元谅。贞元四年(788年),李元谅兼任陇右节度使,离华州移镇良原(今崇信县东南)。不久,又拓展防区崇信、百里、良原,新筑崇信城,置崇信军防御吐蕃,巩固唐朝的西域通路。经过多次战役,实力让吐蕃畏惧,吐蕃长期不敢侵犯。贞元九年(793年),李元谅卒于良原,年62岁,德宗悼惜,废朝三日,赠司空,李元谅被葬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西北半山上,占地210平方米,封土高7米,目前该墓尚存。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5)

在今天的甘肃平凉崇信县,当地很多民俗和非遗内容都和武康王李元谅有关,包括当地酿的酒,被称为康王酒,醋叫康王醋,据说这些都是唐朝当年劳军时,流传至今的传统酿造方式。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6)

当地还有“跑旗”等特殊的民俗活动,据说这种民俗起源于李元谅操练和出征时期,是一种军事点旗、点兵、点将的举动,后来流传民间变为传统的社火表演活动中的开场节目,由于阵容庞大,气势宏大,有实战军阵演变的遗存风貌,场面非常可观,这种活动一度曾经有多达几百人共同参与。

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安息少年为唐朝征战被封为王)(17)

李元谅治军严谨,治军有方,士兵畏服。作为防范吐蕃侵犯的前沿地区,将崇信作为边防要地,为减轻百姓负担,李元谅采取了驻军屯田的办法,带领军士们利用空闲时间兴修水利、开辟荒原,把崇信城周围几十里荒芜的土地全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不仅解决了大量驻军的口粮,加强了边防,而且也恢复和发展了凋敝的边境地区的农业,边境从此稍得安宁。吐蕃畏惧李元谅的威名,长期不敢侵犯,最终形成了泾原、陇右边境,很长一段时间太平无事,被周边地区的人民爱戴和长期祭祀。丝绸之路上,能出现这样一位西域传奇唐朝将军,将历史演绎成了波澜壮阔的战神故事,不仅让人啧啧称奇,回味不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