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系统介绍(动物免疫学-整理)

名词解释: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动物免疫系统介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动物免疫系统介绍(动物免疫学-整理)

动物免疫系统介绍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 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 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 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 Mφ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 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16. 树突状细胞(DC):来源于骨髓和脾脏的红髓,成熟后主要分布在脾和淋巴结,结缔组织中也广泛存在。是由不同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一类细胞。

17.抗体(antibody)抗体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血液、淋巴液、粘膜分沁物和组织液中,是构成机体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物质。

18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血清球蛋白,由多种成分组成,具有非特异性杀菌活性的物质。

19.细胞因子(cytokine,CK):一类由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相关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蛋白质分子。

20. 抗原(antIgen , Ag):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1.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多为小分子物质,如荚膜多糖、类脂、脂多糖。

22.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

(1)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为多价抗原;

(2)单价抗原: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如简单半抗原。

(3)单特异性决定簇抗原:只有一种特异性决定簇的抗原。

(4)多特异性决定簇抗原: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特异性决定簇的抗原。

23.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4. 共同抗原:两种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则称为共同抗原

25. 异嗜性抗原 指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交叉抗原)。

26.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它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的差异,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M、IgA、IgE和IgD

27.白细胞介素(IL):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主要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28.干扰素(IFN):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的可溶性糖蛋白。

29.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30.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31.抗原加工:蛋白质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能与MHC分子结合的肽的过程。

32.抗原递呈: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将其展示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过程。

33.内源性抗原: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包括自身抗原和非己抗原----MHCⅠ分子递呈(所有有核细胞)

34.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摄入细胞内的蛋白质抗原,包括非己抗原和自身抗原---MHCⅡ分子递呈(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朗罕细胞)

简答:

1免疫的基本特性: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识别的基础,免疫细胞,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功能非常精细,识别功能降低:感染或肿瘤;识别功能过强、紊乱或功能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异性;免疫记忆

2免疫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消灭、清除病原生物的感染和侵袭的功能。自身稳定:指机体具有清除衰老和破坏的组织细胞的一种功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保证机体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免疫监视:指机体具有发现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

3.发展简史分3个阶段:经验免疫学时期 科学免疫学时期 独立学科形成时期

4.T细胞:成熟的T细胞又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

作用:细胞免疫、免疫调节。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65—80%。

亚群:按功能不同分多个亚群: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TH):协助体免、细免功能,释放IL2、4、5、6,IFNr活化T、B细胞。 抑制T细胞(suppressor T cell,Ts):CD4-、CD8 ,抑制体免、细免功能。 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Tc,CTL):CTL、CD4-、CD8 ,杀伤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等其他T细胞

T细胞的表面标志: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T细胞表面具有能特异地识别和捕获抗原的结构,称TCR。TCR由α、β链组成,有可变区、恒定区,TCR也存在独特型抗原决定簇,故称TCR为Ti分子或Ti抗原。 E受体:即CD2,异种动物红细胞受体。识别T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 E花环试验。有丝分裂原受体:有丝分裂原是植物种子提取的糖蛋白,如PHA、ConA,与相应受体结合,能非特异地激活静止T细胞转化为母细胞。DNA合成增加,发生有丝分裂。PHA—淋转。Fc受体(IgFc—R):Ts有IgGFc受体(FcrR),TH有IgMFc受体(FcuR)。等其他受体

5.B细胞:成熟的B细胞又称为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one dependent lymphocyte)或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细胞(burse dependent lymphocyte),简称B细胞 。

作用:(1)参与体液免疫(2)递呈抗原,为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①受体(BCR)介导内吞作用②胞饮作用

来源分化:人和哺乳动物B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禽类在腔上囊。

亚群:B1—T细胞非依赖性。 B2—T细胞依赖性。

B细胞表面标志:B细胞抗原受体( BCR ):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是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membrane surface immunoglobulin,SmIg),是B细胞识别和捕获抗原的结构,也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依据。Fc受体(FcR):T、B、单核、中性粒、NK、均有FcrR。补体C3b受体(C3Br)(CR1):T细胞无此受体。单核细胞、中性粒C、血小板及人RBC上也有CR1,其功能与Fc受体相似。

6. 红细胞免疫作用主要有:(1)识别携带抗原(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3)增强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4)促进巨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吞噬作用(5)红细胞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对免疫复合物起着巨噬细胞的同样杀伤作用。

7.构成抗原的条件:异源性,又称异物性。只有非自身物质进入机体才能具有免疫原性。微生物、异种组织、细胞及蛋白质均是良好的抗原。(1)异种物质:通常动物亲缘关系相距越远,种系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好。(2)同种异体物质:人类ABO血型系统,移植器官(3)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无免疫原性,下列情况则具免疫原性,①自身组织结构发生改变。②机体免疫识别功能紊乱。③隐蔽的自身抗原:终生与免疫系统隔绝的成分。 大分子: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分子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分子量小于5000其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在l 000以下的物质为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但与大分子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分子结构:在大分子中,蛋白质的免疫原性最强,其次是复杂多糖,再次是核酸、类脂物质。通常情况下,大分子的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佐剂)

完整性 所以抗原物质通常要通过非消化道途径以完整分子状态进入体内,才能保持抗原性。

8.免疫球蛋白:所有种类免疫球蛋白的单体分子结构都是相似的,即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四条肽链经二硫键连接构成的‘‘Y’’字形分子。

(1)重链与轻链 重链(heavy chain) 简称H链,根据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α、γ、μ、δ、ε五种,据此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分别为:IgA 、IgG 、IgM、IgD 、IgE。轻链(light chain)简称L链,可分为κ链及λ链两种。天然Ig分子中,重链同类,轻链同型,因此我们可以将Ig分为五类十型。

(2)可变区与恒定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简称V区,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和H链的1/4,这个区段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是可以变化的。恒定区(Constant region)简称C区,位于L链靠近C端的1/2和H链靠近C端的3/4区域,这一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稳定,所以叫恒定区。

(3)高变区与骨架区 高变区( hypervariable region )简称HVR 或HR,是V区中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变化频率更高的区域,也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又称为决定簇互补区(CDR),又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主要存在的部位。 其中重链有4个高变区,轻链有3个高变区。 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V区以外的部位,稳定HVR的结构。(4)绞链区( Hinge region )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具有很好的弹性,可以自由展开至180度。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免疫球蛋白分类:IgG :分4个亚类;血清含量最高,持续时间长,主力免疫;出生后3月开始合成,半衰期长21天左右;唯一通过胎盘的Ig;抗感染、抗肿瘤、超敏反应。

IgM:分子量最大;合成最早、但持续时间短,早期抗感染免疫,先锋免疫;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作用;血型抗体主要为IgM;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单体IgM:SmIgM为B细胞最早出现的重要表面标志

IgA:血清型IgA: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免疫作用弱;分泌型IgA:双体、三体及多体。粘膜免疫: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外分泌液中;局部免疫、激活补体(替代途径)、ADCC。

IgD:血清含量极低,极不稳定,易降解;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与免疫记忆有关;防止免疫耐受的发生

IgE:正常时含量极低(0.002%)抗寄生虫免疫,参与超敏反应

9.抗原抗体反应: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互补性的特异性结合;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结合力,疏水作用力)

反应特点:特异性: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而起反应的专一性能。

比例性:最适比或等价点最迅速出现沉淀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或量比。 可逆性:是指原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10.补体: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当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激活因子时,可以被激活而发挥杀菌、溶菌溶细胞和杀伤靶细胞等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和抗体的防御能力。

补体由C1~C9 9种蛋白质组成, C1 又由C1qC1rC1s 3个亚单位组成,共有11个组分。

补体的特性:1. 合成部位的广泛性: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2. 多数组分为糖蛋白。3. 含量的稳定性: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4.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5. 性质的不稳定性:加热56℃,30min失活,其它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剂等均可破坏补体。6 .作用的非特异性和两面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生反应,同时也可导致免疫损伤。7 .连锁反应性:某一成分活化后,其他成分可相继活化,形成级联酶促反应。

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补体功能:细胞溶解作用;调理作用;补体介导的炎症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

10.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致敏阶段:又称感应阶段,又称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进入体内,APC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 2、反应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 3、效应阶段:是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CTL与TD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与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而共同清除抗原物质的过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