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香港叱咤风云人物(香港文化教父荣念曾)
本期看点
本期《香港故事》主要讲述香港“文化教父”、戏剧界的哲学大师荣念曾的成长背景与个人生平经历,以及他如何用实验剧和漫画对香港当代文化进行诠释。在他的漫画作品中,他如何以港人独特的视角反映香港复杂的文化交融;在他的戏剧中,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如何与当下的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结合,以及他创立实验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背后的故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观看本期《香港故事》
荣念曾,香港文化界的先锋。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创作却离经叛道,他设计的动物园,把人放进笼子,却让野兽自由;画漫画,读者只见对话的气泡,却不见对话。当年创作实验剧场,有感评论不多,他化名写评论,把自己的剧作痛骂一通。他形容“假想另一种人的价值观,是很好的智力锻炼” 。
探寻舞台表演的“留白”
荣念曾的戏剧古为今用 以史为鉴
对话当代艺术家
拓展香港文化艺术新领域
他的创作不为市场 没有边界
一位男演员走上台来摆椅子,他开始化妆、扮戏,穿上一件外套,还有几粒纽扣没有扣,就对着自己的影子舞起来。整部戏没有台词,只有一句唱腔“谁来救我”,不断地被重复了七分半钟。
《夜奔》剧照
这是荣念曾与柯军合作的《夜奔》里的场景,柯军饰演的正是林冲。它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将一连串的问题抛了出来:柯军与椅子是什么关系?柯军与影子是什么关系?柯军与林冲是什么关系?……戏怎么可以这样演?而观众的不断发问与思考,正好达到了荣念曾的目的:将舞台拓展到观众席,观众也参与到他的演出中来。
荣念曾经常问自己,一个剧场的边界在哪里?从那些实验剧看来,他所拥有的舞台是没有边界的。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荣念曾不断地尝试着各种各样跨界的演出。
这种实验剧虽与传统的戏剧相背离,但在剧场演出上所呈现的社会现实感却更加强烈。在实验剧场上,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实验的对象,包括意识形态。荣念曾在剧场上争取实验突破,也希望处于实验制度下的香港市民,可以突破框架,一同实验“何谓香港”。
用颠覆文字的漫画
述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故事
他透过剧场将群众连结
以文化作为抵抗政治的媒介
他把剧场看做是个人对社会想象的投射
1972年,荣念曾第一次参观内地的学校时,发现学校墙壁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借用“天天向上”这句话,荣念曾创造了可爱的漫画人物“天天”,以三格、四格、九格的形式,将活泼可爱的“天天”的思考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
《天天向上》作品展
这些以“气泡漫画”著称的作品与普通漫画最大的不同是,荣念曾在创作时只画出人物以及头顶上方的气泡,气泡中留白的地方由读者去填写对白。这种在互动中完成的漫画创作更接近于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经常拿来描述日常语言、人际互动、知识分子习性和社会中的种种盲点,借此来对整个社会提问。
几十年来,荣念曾一直以跨媒体形式进行各式各样的实验创作,挑战艺术的框框和底线。借着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是他的生活信念。
荣念曾的戏剧
始终保持对社会的强烈关注
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与当下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结合
在没有边界的舞台
寻回失落的香港精神
荣念曾创立的“进念•二十面体”,不论是台上还是台下,都在以批判的眼光观察着这个世界。
三十多年里,“进念•二十面体”就像香港前卫文化的发酵营地,上百部戏剧作品深刻影响着香港社会。1984年中英谈判香港回归时,香港人心态复杂,荣念曾创作了一部《鸦片战争》,每晚十一点半上演,让演员在观众席里演戏,又邀请观众上台,让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故事上台。这部戏因为舞台形式的独特一度引发热议。荣念曾关注香港文化发展,不仅要寻回香港文化的本土性,更是要将香港推向国际。
“ 三十多年來,不论是在“进念•二十面体”展出的剧场作品,还是荣念曾个人的各种艺术展现,都是在帮助香港人在分裂的身份中找出积极的认同。此外,他透过对香港文化艺术及社会政策的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网络的发展以及青年教育的规划推进,让港人不再停留在过去重复对真正身份执着的悲剧,而是去探讨未來的路该如何前进、如何“重新做人”。荣念曾用他的戏剧实验在中西文化、内地与香港、香港与国际之间架起一座气势恢弘的“荣氏大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