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

七月半,鬼门开。

这一天,民间管它叫“七月半”,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道教称“中元节”。但是,无论是那种说法,这个日子的由来,都是人们对早已逝去之人的寄托与哀思。

他们盼望着,在阎王爷打开鬼门的这一天,那些思念的人们会从阴路上返回,享受家人的祭祀,也为努力生活的家人们带来福泽与庇护。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

放河灯,也是中元节的习俗,指引迷路的魂灵归家

即使是封建社会里的皇帝,也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

只不过,皇帝的魂灵要走的路,是一条仿了宫殿门前的大道而修筑的“神道”,守在两篇的侍卫,也化为青石雕刻而成的石像生,拱卫千古。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3)

秋日的明孝陵神道 图源:摄图网

时隔千百年,负责守卫和祭祀的人早已不知所踪,即使是帝王的陵墓,也早已荒芜。如果昔日的帝王真的重返人间,能看到的,或许只有那些石像生了吧。

它们凝聚着一个时代的艺术和思想,静静守候在时间的长河里,等待着被发现、被观望。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4)

宋陵石刻 图源:宋世杰

而其中最值得一说的,莫过于南朝石刻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5)

永安陵石刻 图源:筱溪听泉

01.生死界限

虽然我们今天的主角是南朝石刻,但是,它本身就是死亡和阶级的象征,要讨论它,我们还是要从更早的时候说起。

在最早最早的时候,人们还无法理解死亡。它就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阴影,不知何时,就会降临在自己或者家人头上。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6)

殷墟亚长墓腰坑内的殉狗。狗,从某种意味上代表着家宅安宁,随葬狗或许可祐得阴宅安宁。图源:探索发现栏目

或许是出于恐惧,也或许是不甘心生命的逝去,人们开始编织一幅有关死亡的图画,并相信着,特殊的葬俗可以使人复活。

或者,至少可以为已经去往另一个世界的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而逝去的人,也会保佑仍然活着的子孙后代,为他们带来好运。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7)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或许也是秦始皇对自己将前往另一个世界做下的准备 图源:摄图网

自战国时期开始,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和统治阶级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埋葬。随着坟丘被普及,一些随之而来的地面建筑也被传承下来。

直到东汉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使得“祖灵崇拜”更加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开始特别重视丧葬规模和祭祀先祖的仪式,对于祭祀与建筑的要求也开始逐渐规范化。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8)

北京太庙 清代皇帝祭祖之地 图源:摄图网

而石像生的出现,是同神道有关的。

自东汉始,帝王的陵园为便于群臣朝拜,自然就要在陵前开筑一条如同宫殿门前大道的神道。这条宽敞的大道,被设在陵墓的正前方,沿循此路往上,便可抵达陵墓。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9)

明孝陵神道 图源:摄图网

即使仿作宫殿前群臣朝拜之路,那神道两侧,也少不了侍从和守卫。于是,当时的人们便想到,以石料雕刻成各种“生”的形象,以替代真实的人,“像生”一名,便是这样得来。

02.残存记忆

在中国历史上,南朝与其被连称的北朝往往被视为过渡期。它的两边,是两汉与隋唐这两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0)

《妖猫传》片段,亦是后人对隋唐盛世的想象

过于灿烂的前后时代,常常让我们忘记这个存在感不高的时代。而战乱无数的时代背景和悠久漫长的历史冲刷,又让我们在想起它时,困惑于残缺的史料和无处寻觅的史迹。

好在,还有石像生。这些守卫着帝王陵墓的青石,同样守卫了一整个时代。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1)

藏在田野林间的齐景帝修安陵石刻 图源:筱溪听泉

如今,这些石刻,大多残留在现在的江苏南京和丹阳附近。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齐梁帝王生前在南京做皇帝,死后大多旧葬丹阳的萧梁河两岸。

从陵口至水经山南北长约16公里,位于这些帝王陵墓神道石刻群被统称为“丹阳南朝石刻”。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2)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图源:青简

南朝齐梁帝王陵墓石刻,现在国内仅见于丹阳,并且等级高、规模大、雕刻精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石雕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

文物界曾流传“不到丹阳来考察齐梁陵墓石刻,就悟不出南朝陵墓石刻的魅力。”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3)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 图源:青简

丹阳南朝石刻有石兽20多只,被尊称为天禄、麒麟,代表南朝雕塑的至高成就。

它们有的独角,有的双角;长须垂胸,四肢前后交错;体表雕饰繁缛华丽,体态健劲灵动,韵律感十足。

它们大多散落在丹阳萧梁河两岸,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1988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4)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5)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 图源:青简

南京栖霞区,因符合南朝帝王贵胄的风水,故成为南京六朝遗迹最密集和数量最多的地方之一,包括梁宗室5位亲王萧宏、萧恢、萧憺、萧融、萧景之墓刻。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6)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 图源:筱溪听泉

相较于丹阳区梁帝王的墓道神兽,这儿的神兽神韵上虽气宇轩昂,但造型更短粗肥大,似是大象、狮子与雄鹰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忠厚与神武,多被称为辟邪。

其中以萧宏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景墓石刻的辟邪造型最为生动,最具代表性,威武雄壮,丰满流畅,气势非凡。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7)

曾经南京市徽形象 · 萧景墓石刻 图源:金晚

南朝陵墓石刻,造型优美生动,刻工精细逼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艺术的突出成就,是中国帝王陵墓石刻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8)

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 图源:艺旅文化

只不过,这些石像生们大多被田地和杂乱生长的树木所掩盖。如果没有熟知道路的人引领,要找到它们,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更是不可数计。

03.无声挽歌

无法否认的是,石像生的出现,本身就是阶级的产物。

为此,石像生本身的组成,一直严格遵守着封建等级制度。这主要反映在其高低大小、数量和品种上的差别。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19)

巩义永熙陵的石像生

正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所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垅如生前之仪卫耳。”

也正是因此,我们所能看见的南朝石刻,大多都是以石兽为主。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0)

春风拂槛露华浓 图源:筱溪听泉

南朝陵墓前的神道石兽均是成对配置,如果找到一个,那么不远处有很大概率会有另一个。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1)

永安陵石刻 图源:筱溪听泉

这些石兽不论形体大小,都是昂首挺胸,张口露齿。有的石兽的腹部附近,还有浮雕而出的翅膀。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2)

庄陵 石刻 翅膀清晰可见 图源:筱溪听泉

其中,帝陵前的石兽看起来普遍比较轻盈灵动,头顶基本有一只或两只角,长须垂胸,四肢也前后交错,韵律感十足,而体表雕饰也比较繁褥华丽。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3)

头生双角 图源:金晚

王侯墓前的石兽,看起来更像狮子一点。它们的头顶基本没有角,鬃毛下披,长舌多外垂至胸际,舌尖微卷,体态雄浑肥硕,气势威猛。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4)

昂首挺胸 图源:金晚

但无论是怎样的神兽,它们也大多是根据人们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瑞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以至于他们究竟“谁是谁”,还是没有个定论。

一般来说,我们大多将这些石兽中的独角石兽称为麒麟,双角石兽称为天禄,而无角石兽则被称为辟邪。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独角石兽才是“天禄”,两角石兽是“辟邪”,并将它们总称为“桃拔”。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5)

图源:筱溪听泉

04.死亡的艺术

六朝如梦,一个值得玩味的词。

短短三百年间,从孙吴、东晋到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在这里兴起又衰落。权力的斗争间,留给百姓的,只有漫长而不见尽头的动乱与争斗。

战乱、逃亡、佛道……催生出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哲学。当生命不再值得珍惜的时候,对个性的解放、对超脱与来生的追求,便会成为时代的主流。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6)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图源:南京博物院

而这份追求,也反哺至艺术之上。

绘画、茶道、雕刻……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使得汉代原本古朴质拙的艺术形式凝滞于此,超脱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轻盈与灵动。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7)

六朝石刻里标志性的石雕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无不在时代的传承中逐步精湛,原本的半线刻发展成为更加立体的浮雕,神态也与石兽身体的表现融为一炉。

而原本简练的装饰纹样,也过渡到了更加繁复华丽的阶段,张扬欲飞的翅膀与流线般的须发,使得死亡这样沉重的议题,都显得如此的豪迈。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8)

建陵 图源:筱溪听泉

遥遥望去,分明是厚重的青石,分明面对的是死亡,这些遥望着远方的神兽,却丝毫没有沉重之感,无不展现出羽毛般的飘逸。

此时,神道石刻的实用性似乎已经被人们单纯的向往所取代,每一只兽都作势欲飞,他们不像是镇墓,而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象征。

05.结 语

可能是因为人活一世,总是留下太多的不舍,相比起朦胧不知缘起的生,人们总是对死亡有着更加瑰丽与模糊的想象。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29)

为长生不死打造的金缕玉衣 图源:摄图网

为了守护生前的财富,他们在墓中埋入陶俑;为了铭记生前的荣耀,他们在椁室中涂满壁画。

而为了逃避生前的战乱、维护昔日荣耀的仪式,他们便在墓道前摆放用石头雕刻好的石兽与人像。

南朝石刻与罗马柱(南朝石刻今日不论鬼神)(30)

图源:筱溪听泉

而如今岁月沉淀,战乱与荣耀都随着时间而逝去,直至最后,昔日的陵墓在后人的无知下消失在历史之中 ,只留下墓前无言的石像生,看过这近千年的夕阳了。

参考文献:

[1]邵磊.近百年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研究综述[J].长江文化论丛,2006(00):61-89.

[2]杨晓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研究[J].考古,2006(08):74-82.

[3]卫琪.简论神道石刻的艺术特色[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67-69.

[4]筱溪听泉.《绝版!遇见最美的南朝石刻!》

-END-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