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愁吾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河南法制报】

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刘舸

我家一母同胞五兄弟,依次相差4岁,我排行第五,与二哥正好相差一轮生肖,同属马。今年,我56岁,二哥68岁。关于二哥的故事,或者说他的成长岁月,恰似丛林里的小溪水一样蜿蜒流淌、水波不兴,依稀映照着时光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而他和他那一代人曾经的迷茫与困惑、作出的奉献与牺牲,一如默默流淌的小溪水,滋润草木、孕育生机,却声息渐远、难觅踪迹......

1954年,二哥出生在开封市北刘府胡同的祖上老宅里,取名建生。当年底,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父亲随着所供职的一家省直机关从开封迁去了郑州。几年后,母亲辞去工作,带着大哥和二哥也迁居郑州。如果没有此后一系列变故,二哥当下或许正在省会郑州享受着惬意的晚年生活。然而,在共和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里,二哥以及全家人的人生际遇、人生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1960年末,作为一名省直机关干部,父亲来到当时隶属于信阳专区的平舆县参加民主革命补课运动,之后调入万冢镇供销合作社工作。就在父亲来到平舆的那个寒冷的冬季,母亲随后也带着三个哥哥离开郑州,到万冢公社万寨大队杨楼生产队落户,正式转为农村户口。

1964年,母亲和哥哥们又被安排到万冢公社汤岭大队六里庄生产队,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

我于1966年秋出生。在我的认知里,六里庄就是我的故乡。那3间被苞米秆刷上泥巴隔开的“瓦接沿”房子(外加1间灶屋),那个没有围墙的农家院,那个宁静祥和的村庄,村庄后那条东西走向、宽阔笔直的宿鸭湖二干渠,渠岸上那棵粗壮的老柿树,更有那些贫穷善良而乐观向上的父老乡亲,承载着我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尽管二哥从小学习成绩优秀,但在那个年代,上高中、上大学主要看出身、靠推荐,由于家庭背景特殊,二哥的学业止步于初中。随后,他被留在生产队参加劳动。

对于回生产队参加劳动,当时年仅13岁的二哥并无怨言。从家庭情况看,母亲体弱多病,被父亲长年带在身边,方便照顾;大哥体格也弱,后又参加了工作;三哥、四哥年龄尚小。二哥自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要靠他挣工分养家。从生产队情况看,六里庄是远近闻名的先进队,不仅自身生产、建设抓得紧,对公社、大队下达的各项任务,乡亲们也总是铆足干劲,事事争先。可是,在这个老少300多人的生产队里,能打能拼的劳力并不多。就这样,一个13岁的少年义无反顾地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二哥所从事的劳动中,最为艰辛的要数挖塘泥。

六里庄周边围着一圈坑塘,村前几十米宽,村后十几米宽,坑深10米左右,是早年为防范土匪侵扰而挖。平时,坑塘碧水深深、水草丰沛,常可看到鱼儿结伴游动,逍遥自得。

那时,大约还没有化肥供应,塘泥与大豆沤制的肥料一样,是养地的上好农肥。每到冬春时节,队里就开始组织劳力挖塘泥。他们先把坑塘一段段筑上坝、抽光水,然后人下到塘底,双腿插入冰冷的、黏糊糊的泥里,一锨一锨地铲起泥、撂上岸,直到塘泥堆得像连绵起伏的小山一样高,足够“喂饱”队里的每一寸耕地。这项劳动非常吃劲且旷日持久,堪称是一场大型“战役”。每年挖塘泥,儿哥总是下塘最早、上岸最晚,他撂上岸的塘泥也堆得最高,常得到老队长的表扬,成为大伙儿的榜样和标杆。也正因年轻时连年冬春挖塘泥,二哥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近些年连行走坐卧都变得吃力。

几年后,由于表现出色,二哥被选为大队第一个拖拉机手。在每年的夏收、秋收过后,他开着坦克车似的链轨拖拉机,在一望无垠的地块里突突前行。每到一个地块,只见他沉稳地拉下操纵杆,把拖拉机犁铧深深扎下去,随即便翻卷起一道道黑黝黝、亮闪闪的泥土,犹如这个俊美而健壮的青年农民在大地上写下的一首首充满丰收渴望的青春诗行......

啊,我的二哥!这个幼年时的城里人,已与乡亲们别无二致。宽厚隐忍而勇毅顽强的他,在岁月的磨洗与锤炼中,早已把他乡当故乡,把心妥妥安放在了脚下的泥土里。他始终认为,自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生产队的棒劳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大集体,他的奉献与牺牲、付出与担当,是一种难以抉择的“舍我其谁”。

1976年,母亲、二哥、三哥和我,重新恢复了城镇户口,搬到万冢供销社家属院居住。二哥、三哥也都被安排了工作。

但就在二哥参加工作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基层供销社在个体经济的冲击下日渐委顿,职工们纷纷下岗,二哥也在其中。当时,已经结婚的二哥把家安在了二嫂娘家小高庄,并先后生下两女一子。本就“一头沉”的二哥,下岗后又变回了农民。在二哥、二嫂的辛勤努力下,十余亩责任田种得很好,不仅产量高,交足公粮后仍能充分满足一家人的温饱,而且还通过进行深加工,以及发展庭院养殖,获得不错的收益。二哥家杀猪时,会叫我们去啃猪蹄、吃肥肠,分享劳动给予他的馈赠与快乐。

在种地、养猪、发展副业的同时,二哥又在万冢集上办起了一个专供中小学生就餐的小食堂,生意红火,常接济那些贫困生。后来,二哥在小高庄翻建起新房,在万冢集上也建起了一座宽敞舒适的庭院。再后来,二哥的3个儿女相继完成高中、大学学业,参加工作或自谋职业,分别在驻马店市、浙江宁波市组建起各自幸福的小家庭。

眼下,年近古稀的二哥、二嫂在宁波生活,主要帮儿子、儿媳带孩子、做家务。二哥说,等他的大孙子明年考上大学,他和二嫂就回平舆养老。

平舆,已然是二哥此生永难割舍的故乡......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舆县清河街道办事处)

不生愁吾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1)

征稿

@全省政法干警和广大网友们,想一展你的文学才华吗?现在机会来啦!“河南法制报”微信公众号开办的夜读栏目将是你的舞台。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附上作者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

投稿方式:

通过邮箱362642362@qq.com,注明“夜读投稿”。

来源:河南法制报

编辑:杨淑芳

往期夜读推荐

夜读|莺啼序·中国梦

夜读|寻找爷爷

夜读|我的收音机

夜读|母亲与织布机

夜读|老陈同志二三事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本文来自【河南法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