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夏王窦建德建都啥地方(民间故事夏王窦建德)

隋朝末年,义军林立,各霸一方,河北的瓦岗军和窦建德最为强大。当时,瓦岗军驻守幽州,窦建德驻守乐寿。已对隋朝政权构成威胁,有一年,隋场帝急调王进元带兵三万北上,又派涿郡通守薛世雄率兵三万南下,妄图南北夹攻,消灭起义军。

窦建德得这个战报后,召集将领商议对策。有的说:“联合瓦岗军,决一死战。”有的说:“王世充和薛世雄都是杨广手下常胜将军,死打硬拼,不能取胜,不如暂到高鸡泊躲起来,以观动静。”

窦建德说:“咱现在只有兵将二万,战马千匹,死打硬拼,好比以蛋碰石头,重回高鸡泊,有伤我军士气,被天下人耻笑,联合瓦岗军也不是上策。此仗一定要打,还要打胜。他说出了一套智胜薛世雄的主张,受到了众将领的拥护。

当薛世雄的浩荡大军开到河间,屯兵七里井后,离乐寿还有100多里,窦建德就率领所有人马撤离了乐寿城,暗暗埋伏到河间的芦苇草泽中,并在乐寿城四门挂起了四面白旗。并写了一道降书,贴到城门上,“通守薛大人衰兵亲征,我部将士个个闻风丧胆,不敢交战,我窦建德乃草野之人,自愧不如,解散将士,回家种田。自古道败将不追,求杨大人给条生路。”

并教当地儿道唱了一首歌谣。

窦建德胆如豆,

见了官兵浑身抖,

打着白旗回老家,

抱着娃娃炒豆豆。

同时,还暗派500余名心腹,到杨世雄处诈降。

杨世雄本是个高傲自大的人,因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深受隋炀帝宠爱,听到窦建德不打自散的消息和遍及城乡的民谣,更加狂妄。确信窦建德真的怕了他。因此,马拴槽头,兵离岗哨,大摆筵席,犒赏三军。

窦建德得到可靠情报,认定时机成熟,亲率一千轻骑,冒着弥漫大雾,三更天出发,急行军100余里,天到五更便赶到薛世雄驻地。薛世雄各个营地的官兵,昨夜里喝得酩酊大醉,连个站岗放哨的也没有,都睡得像死猪一样,窦建德的骑兵,犹如神兵天将,杀声震天。隋军还在梦中,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一时炸了营,有的没穿上裤子,就被砍掉了脑袋,有的来不及拿刀枪,被捅破肚子。只杀得隋军人仰马翻,喊爹叫娘。薛世雄看势不妙,由几个心腹护着,杀出了重围,逃回了涿郡。三万人马,死伤过半,剩下的军队,全部投降。

这一战,威名大震,得了不少的战利品。由原来的两万兵很快发展到10万兵马。统一了除幽州以外的河北地区,并首次建都乐寿,称长乐王。

隋末夏王窦建德建都啥地方(民间故事夏王窦建德)(1)

洺州有个财主叫邢善。这家伙有良田百亩,骡马成群,家丁数十名。别看名字叫邢善,心底最坏,整日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洺州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提起来恨的咬牙根,背地里都叫他邢恶霸。

有一年夏天,农民张三赶着牛在自家田里耕地。已过中午,家里还没送来饭。天气很热,又饥又渴,张三就把牛拴到地边小树上,坐到地边喘喘气。因过于劳累,身子一着地就睡着了。牛见主人睡着了,三拧两扯把缰绳挣开了,跑到附近一块高粱地大口小口吃了起来。

这块高粱地正是邢善的。他碰巧见牛偷吃他的高粱,气得头发根子都竖了起来,即命儿子把牛牵到家里,当时就让家丁给杀了。张三醒来,一看牛没了,就四处打听。有人对他说,你的牛吃了邢善的高粱人家牵走了,你快去找他要牛吧。张三一听,急忙跑到邢家要牛。

邢善恶狠狠地说:“你的牛吃了我家的高粱,还有脸来要牛。”

张三说:“是我一时睡着了, 没看好牛,吃了多少我加倍赔你。”

邢善说:“没那么便宜,牛肉快要煮熟了。”

张三万万没有想到,邢善再坏,也不能下此毒手。于是上前论理。 邢善的儿子放出恶犬把张三的大腿咬伤。

常言说,理道不公,气死街中。众乡亲都愤愤不平地说:过去受欺官府不管,如今夏王来了, 快告状去。张三在大家的搀扶下,来到万春宫,申冤告状。窦建德一听,早知道邢善的恶名, 总想找机会惩治他一下,为洺州老百姓出出气。 于是当即派人把邢善和他的儿子带到公堂审问。

“邢善你可知罪?”

“小人不知罪从何来。”

“你为何杀死张三的耕牛?”

“夏王,是他的牛吃了我的高粱苗。”

“吃了多少?”

“我亲自数过,不多不少,整整十棵。”

“十棵高粱能收多少?”

邢善见窦建德,面不带怒容,语气温和,觉着对自己有利。就大着胆子说起来:“夏王,俺那块地土质肥,苗儿壮, 一棵高粱能结半斤。”

窦建德转过脸来说:“张三你没管好自家耕牛,吃了人家这么好的高粱,加倍罚你十斤高粱赔尝邢善,你可愿意?”

张三说:“小人愿意。”

窦建德说:“邢善,张三的牛吃了你十棵高粱苗,赔你十斤高粱,你杀了张三一头牛,该怎样赔尝。”

“我愿意把死牛还他。”

“死牛还能耕地吗?”

“这……”

窦建德这时,早已怒火万丈,猛地站起大声喝道:“大胆邢善,如此狠毒,杀了人家耕牛。 还纵子放犬咬人,你眼里哪还有王法,来人,把邢善父子斩首示众。”

邢善万没想到窦建德如此利害, 只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磕头像栽葱一样苦苦哀求夏王饶命、 夏王饶命。

窦建德见时机已到,便说:“看在众百姓的面上,饶你一条狗命。罚你四匹好马,十担白米, 百两纹银为张三养家治伤。限你三天之内,送到张三家,如误半个时辰,定杀不容。”

邢善虽有万贯家财,却是蛤蟆带眼镜,坑里湾里都看得着。他说,“我赔偿这么多,那头死牛可不能再给他。”

窦建德说,“牛马比君子,转到世上不容易,你们父子披麻戴孝,将死牛埋掉算了。”

埋牛那一天,洺州城乡人山人海,都来看热闹。邢善和儿子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从此,再也不敢欺压百姓了。

后来,有人为这件事编了几句打油诗,

赚了高粱赔了马,

输了官司挨重罚。

自古善恶终有报。

夏王为民除恶霸。

有一年春天, 正值阳春三月,杨柳青青,桃花盛开之时,窦建德骑着一头枣红大马,带着一名随从马童,到野外打猎,行至菊花庄,见一老翁在田头耕地。一个四十余岁的妇女和一个十余岁的男孩在前边拉犁。扶犁的老翁,满头白发,看上去有六十多岁年纪。他手扶犁杖,脸冒青筋,驼背躬腰, 汗流浃背,直喘粗气。

窦建德见此情况下马问道:“请问老翁,为何不用牛耕田?”

“耕牛都叫官府抢光杀光了。”

“你身边可有儿子?”

“儿子被官府抓去当兵,至今死活不知,现今,只丢下我一家三口人。这一妇女是我的儿媳, 这一男孩是我的孙孙。说句良心话,要不是窦建王到此,老百姓那能有地可种。”

“你可见过窦建王吗?”

“我没见过,可见过的人不少,都说他身高七尺,剑眉凤眼,虎背熊腰,大红脸膛,赛过关公在世,俺们老百姓都托他的福啊。”

窦建德详细问过老翁姓名和村中百姓的生活情况,叫身旁马童,牵过马来,帮老翁耕田。这枣红大马,虽力大无穷,但十几年一直伴窦建德闯南走北,驰骋战场,从未搭过犁套。

马童牵马套犁,这匹马时而立住长嘶,时而悬蹄踢套,怎么也套不上,窦建德一旁忍耐不住,甩掉披蓬卷起裤腿,亲自把马套在犁上。随即空中打了个响鞭, 犁一下插地走出两丈余远。窦建德亲自扶犁,马带犁像箭一样飞跑,马童和老翁空走都赶不上。

原来窦建德是农家出身,耕、楼、犁、笆样样精通。犁出来的地又深又平,一晌多功夫,把这块地犁完了。

老翁走到窦建德身旁拱手道,“请问尊姓大名,家住哪里,日后好有个图报。”

马童一旁答道:“还不快快谢恩,这就是夏王驾到。”

老翁一家闻听,一齐跪在地下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 岂敢劳夏王大驾,真是罪该万死。”

窦建德急忙将老翁一家搀起。并吩咐马童,请传我的口喻,从今日起,各军营战马,均可借百姓使用。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名州大地。都纷纷到附近军营借马耕田。后人,为纪念窦建德借马耕田一事,就把菊花庄改名借马庄。

窦建德灭宇文化及后,乘胜前进,所向无敌,一连攻下河北好几个州、府,最后由乐寿迁都洺州,改国号为夏,居万春宫,称夏王。 一时名声大振,好多小股义军都纷纷投靠于他。

窦建德的日益强盛,成了唐朝李世民心腹之患,深感不灭窦建德难得天下,整日为此事愁眉不展。这时,从瓦岗军降唐的军师徐世勣,急于在李世民面前建立头功,于是进谏道:“窦建德迁都洺州,兵多将广,洺州城池坚固,水陆并用,又是天下有名的鱼米之乡,天时、地利、人和三全其美,主动征讨,硬打火拼,很难取胜。 我已派密探得到可靠情报,再过十余天就是新春佳节。窦建德正准备在新年之际犒赏三军,共庆佳节。以臣之见,选出精兵百名,化做商人游客,暗藏牛耳短刀,混进洺州,攻其不备,刺杀窦建德,擒贼先擒王, 让其乐极生悲。”

李世民道:“此计甚好,不知让何人带兵前去?”

徐世勣道:“臣愿冒死前往。”

李世民闻听大喜,忙设御宴招待,令其做好准备,事成之后,愿与平分天下。

除夕之夜,洺州城四门大开,城头上灯笼火把,帅旗招展,大街小巷,牌楼林立,火树银花。 万春宫大门,宫灯高悬。金字春联闪闪发光。上联写 “春满夏国”,下联写“义安天下”,横批是 “万民同乐”。

入夜,来自四面八方的王孙公子,黎民百姓, 穿红挂绿,携老带幼。骑马的、坐轿的、推车的、挑担的,像潮水般涌进洺州城。待到二更时分,夏王窦建德,携带着夫人曹氏,女儿线娘,在众将领的拥戴下,来到迎春大街十字路口观灯赏春,与民同乐。

这时,一声信号,玩龙的、踩高跷的,放烟火的,打扇鼓的、说书的、唱戏的,争相献艺,各显神通,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热闹非常,好一派太平景象。

徐世勣带领化妆好的百名精兵健将,很顺利地混入洺州,心里非常高兴。他们按照徐世勣计策,时而分散,时而聚合,待机下手。

突然,一个冲天梨花炮腾空而起,在万民欢腾之际,空中现出一行“普天同庆”四个字,徐世勣还没想开是怎么回事,已被五花大绑捆住,其他百名精兵强将一个也没有跑掉。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徐世勣这一手早被窦建德料到,为引诱唐朝偷营,故意放出风声,来了个明庆暗防。并密令凡洺州地界百姓进城,男的头上戴毛巾,女的耳上带环。这一手徐世勣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一进城,便知道他不是自己人。就暗派精兵能将暗暗盯住,当信号一发,一齐动手。甭说徐世勣带着百名精兵强将,就是带一千一万,也逃不出洺州城。

徐世勣被带到夏王面前,窦建德亲自为他松绑,并以酒筵压惊。弄的徐世勣面红过耳,自愧不如。并跪下请求不斩之恩,愿效犬马之力,窦建德知他多谋善战,才学出众,将他留下,仍授唐朝原官,命他驻守一个地方当官。相传,邯郸一带农民头上爱戴毛巾,就是从那个时候传下来的。

窦建德迁都洺州不久,洺山一带传出一件饿死鬼劫道的事。有一个女鬼,披头散发,满脸血道,笑一声满山震响,哭一声狼跑虎藏。行走一阵风,爬山越岭比走平路还快,经常在夜间出来,劫道抢东西,不论是推车的,挑担的,干买卖的,走亲戚的,见了就抢。

说也奇怪,金银财宝不抢,绫罗绸缎不拿,只抢能吃的东西。胆小的吓死,胆大的吓跑,都说这是个俄死鬼。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没有不知道的,吓得当地人夜里都不敢出门, 白天不敢从这里走道。

窦建德听到这消息后,不禁打了个寒颤,心中暗想:我自起义以来,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没有做过亏心事,怎容鬼怪来打扰我的黎民百姓。于是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

有一天,窦建德亲自打扮成一个卖肉的,推起一个木轱辘小车,暗暗带着几个随从尾跟,吱悠悠、吱悠悠往前走,当走到经常出事的地方,将小车往路边一放,从口袋里掏出旱烟袋,坐到小车把上,一边装着休息吸烟,一边看周围动静,几个随从暗暗躲到一边保护窦建德。一袋烟没吸完,只听哈哈哈一阵笑声震得满山都是怪笑,吓得树上的飞鸟扑棱棱乱飞,草窝里的兔子乱跑乱窜。

不一会,只见一道黑影窜到小车边,拿起一块肉就不见了。窦建德虽身经百战,胆大如虎,勇猛过人,从没经过这样的场面,再加上这一天正是月底,没有月光,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几个随从早吓得爬到草地里浑身打战。

窦建德回去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不信又疑,召集众将商议这事。

军师王伏宝说:“人死如灯灭,臣向来不信有鬼,如若真有鬼,鬼是怕火的。”

第二天,窦建德白天亲自到洺山脚下闹鬼的地方详细地看了看地形,只见山道边上尽是山洞,洞里都放着棺材,有新的,有朽的,有白色的,有油漆过的。原来,这山区里的老百姓家里死了人,都不土葬,而把棺材抬到山洞里就算埋葬了。当走到一个大山洞里,只见那里放着几十口棺材,地上肉、骨头、干馒头块到处可见还有烧火灰、腥臭气、纸灰味,呛得窦建德喘不过气来。看到这种情况,窦建德直犯疑惑,即从心中升一重心计。

他派人在每个放棺材的洞里撒上一寸多厚白面。每天派人来看白面上有没有脚印。第三天,查看的人来报,说在那个最大,最深的洞里看到了脚印。窦建德问明脚印的大小长短,乐得哈哈大笑说:“今天晚上我定能把鬼捉住。”

隋末夏王窦建德建都啥地方(民间故事夏王窦建德)(2)

晚上,窦建德又化装成一个卖烧饼的,挑着担子,边走边哼着山东梆子。

走到那个地方后,自言自语:“今天真倒霉,这么好吃的烧饼没人买,还让我搭了这么大的黑,咳,反正搭黑在路上,歇歇脚,吸袋烟吧。”说罢,放下担子,坐在一边吸烟。

这个饿死鬼,几天没遇见人来,早饿得眼冒金星,肚里直打咕噜,听说个卖烧饼的送上门来,没有多加考虑,大笑一声跑出山洞,蹲下去就从筐子里拿烧饼,他拿了一个又一个,光想一下子把烧饼拿光。

窦建德一边看得清清楚楚大喝一声:“那里走!”这一声如雷贯耳,满山回响,随从们按照窦建德的吩咐一齐点亮火把,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女鬼劫过不知多少过路客,个个不是吓得个半死,就是吓个屁滚尿流。从来没遇见过这样的人,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顿时吓得将怀中烧饼撒落一地,回头就跑。

窦建德一个箭步上去,一把揪住女鬼的头发摔倒在地上,随即用脚踩住女鬼的上身,大声喝道:“你到底是人是鬼!”

女鬼见势不妙,急忙求救饶命。

窦建德经过详细审问,原来这女子名叫山妹。因不愿嫁给一个六十岁的财主为妾,被活活打死,用芦席卷住扔到山沟。谁知没打到要害处,只是昏了过去,过了一夜又活了过来,从此流落山洞,白天就睡在死人的棺材里,晚上出来劫道抢食。窦建德将这个女子带回洺州,交给曹氏好生息养,后成了一名能征善成的女将。窦建德捉鬼一事很快在洺州大地传开,百姓更加敬重夏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