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高考地理考点及主干知识200条总结)

地理主干知识1.五大地理要素:水文、土壤、地形、生物、气候,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考地理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考地理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高考地理考点及主干知识200条总结)

高考地理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地理主干知识

1.五大地理要素:水文、土壤、地形、生物、气候

1.1水文(河流水文特征):水能、流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

1.2土壤:常见的土壤(黑土、黄土、红壤、水稻土、紫色土),肥沃与贫瘠、非农占地、土地盐碱化-科学排灌、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1.3五大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地势平坦低平,坡度大,以平原为主

1.4生物: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退化、森林减缓全球变暖

1.5气候:气温、降水(多风沙-营造防护林,气候条件优越,雨热同期,冬季寒冷,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降水量多,海上多风浪,等压线图对某地的天气趋势进行准确地预报)

2.四大地理空间位置分布: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东西南北位置、河海交汇处,沿河流分布,沿交通线分布)

3.地图三要素:方向、图例(答题的最佳线索)、比例尺(图上距离计算,实地距离计算)

4.四大观念: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4.1人口观:人口迁移,人口稠密,城市人口比重

4.2资源观: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开发治理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

4.3环境观:保护环境,环境灾害(全球变暖、水和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空洞)

4.4可持续发展观: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

5.四大区位理论:工业、农业、城市、交通

5.1工业:常见工业部门,工业产品间上下游关系,工业历史悠久,经济基础雄厚,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城区的污染

5.2农业五大部门(农林牧副渔):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调整产业结构

5.3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空间结构,城镇体系构成,城市服务功能,城市规模,城乡差异

5.4五大交通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作用,线路的选择

6.五大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环境分异

6.1地球运动:太阳光照变式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时间的推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6.2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压、气温、风速、云量、锋面,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寒潮)

6.3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火山地震多发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多见山区,山高坡陡)

6.4水体运动:洋流,渔场成因,调水工程,填海造陆

6.5环境分异:整体性和差异性,经度、纬度、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7.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接近消费地,需求量大)、交通便利、优惠的政策、技术(科技水平高、人才集中)、劳动力、地价、资源、原料、动力、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具体知识

1、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0、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1、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2、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为11年。

1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2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3、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4、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29、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36、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9、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0、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2

42、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4、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5、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46、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49、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1、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2、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3、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5、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6、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57、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58、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9、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0、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1、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2、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4、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5、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66、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67、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8、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0、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2、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4、大气污染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5、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76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77、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79、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82、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3、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4、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5、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86、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87、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88、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8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0、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3、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4、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5、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96、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97、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99、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0、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1、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2、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3、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春季的沙暴

104、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5、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06、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07、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08、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09、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0、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1、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2、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3、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4、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5、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16、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19、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0、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1、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2、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3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5、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26、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

②强烈上升运动

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27、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28、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29、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0、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1、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2、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3、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

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4、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5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36、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37、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38、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39、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0、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1、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2、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3、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5、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48、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49、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0、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1、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7、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58、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59、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0、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1、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2、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3、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4、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5、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66、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67、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68、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69、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0、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1、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2、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3、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4、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5、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76、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77、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78、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79、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0、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1、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2、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3、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4、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5、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86、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87、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88、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89、《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0、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6、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197、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198、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199、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0、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