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怎么学成的(顶尖科学家排名10万人)
前几天,国内全球学者库网站公布了“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该名单中国内共有11642人入围,仅次于美国(38449人),位居第二位。在感叹我国人才辈出的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学者“论文”发表量超过了1000篇,有位中科院院士的论文数已达2731篇之多。
榜单部分中国学者排名
我国目前有各领域专家682人排名进入了1万名以内,这682人中,学术论文发表量达到1000篇以上的有26人,其中较多的有西北工业大学院士黄维论文数2731篇、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朱剑豪论文数1984篇、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论文数1919篇、湖南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曾光明论文数1795篇……
在这里,很多人想必与我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些学者怎能如此“高产”?有些网友还发出“写作文都没这么快”的感慨!
这些学者大都年龄超过了50岁,如果说从大学能发表论文到现在按30年左右时间算,那么平均每年要发近100篇的论文量才能达到2700多篇之多,这些论文量超过1000篇的学者,至少平均每年要发40多篇论文才能积累到这样的程度。
而论文并非“写作文”那样简单,论文发表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论文准备、选择期刊投稿以及论文审核都是需要时间的。想平均三两天或一周内就成功发表一篇论文,且一直持续几十年在我们看来还是比较难的,这些学者多是大学教授,也不可能每天写论文。
其实这些教授很多是硕博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论文和博士生论文通常都需要进行科研试验,而实验通常是由导师带队完成的,因此论文也须通过导师,署名时也要有导师才行。教授带的一个研究课题组通常会有几个或几十个小老师和学生,1人一年发几篇,其实积累到上千篇并不是不可能,比较牛的导师完全可以做到千篇论文的程度。
且上榜1万名以内的这些中国学者,化学领域占了很大一部分,化学相对来说变化多、研究化学的人写的论文也多。
虽然说部分论文可能并非本人亲自所写,但作为研究课题的带头人,学生和小老师是在教授的带领和引导下完成课题和论文。且国内发表论文比较重视第一作者,国外论文发表则重视通讯作者,文章署名导师也有利于论文的发表,尤其是在业内有声望的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研究课题多、发表论文多也算是一种能力。
对于学术、科研人员来说,论文发表其实还是蛮重要的,尤其是对需要评职称的作者来说,论文发表是职称评定重要的审核标准,更是加分项。
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