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与小人的句子20句(论语子路经典名言10句)
《子路》,出自《论语》。主要阐述了孔子在治政与道德方面的观点主张。因开篇提到:「子路问政。」故以子路为题名。
在《子路》一文里,孔子认为,完善的人格必须要能做到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而且还要能与社会群体和睦相处。他还认为能够持守大节,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之处,就是中庸在道德层面的体现。
本文选取《子路》经典名言 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名不符其实,言语就不能顺于理;
言语不顺理,事情就不能够做成;
事情做不成,礼乐就不能够兴起;
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
点评:孔子认为,君子定下名分,就能言之成理,言之成理就能让人信服,就能够实行。事情做成,礼乐就能兴起。礼乐兴起,刑罚就能得当。刑罚得当,民众就能向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个人自身立得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
一个人自身就不正,下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点评:儒家的为政理念是以道德为基础。所以,孔子认为,上位者要想管理好下位者,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
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卫两国的政事,
就像兄弟一样啊!
点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而周公与康叔是亲兄弟。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若有人请我治理国政,
一年就可以初有成效,
三年就可以获得成功。
点评:孔子提倡周礼,希望以周礼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如果有王者兴起,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将仁道遍行天下。
点评:「世」是时间单位,三十年为一世。孔子认为,如果要推行仁政,需要时间加以培养,而想要达到遍行天下的程度,大概需要三十年的时间。
近者说,远者来。
使近处的百姓高兴,
使远处的百姓归附。
点评:「说」是通假字,通「悦」,喜欢、高兴的意思。
叶公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如果治理政事能够使近处的百姓高兴,又能够使远处的百姓归附,那么,就是善于政事。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图小利。
一味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若顾及小利则不能成就大事。
点评:孔子认为,要想做成大事,必须把两个毛病克服掉。一个是急于求成,一个是贪图小利。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平日在家态度恭敬,
办事能够严肃认真,
对人做到忠心真诚。
即使到了夷狄之国,
这些品格也不能丢。
点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爱之境?孔子知道学生的根器不高,就详细描述了仁者的形象。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自己的能有羞耻之心,
出使又不辱君主使命,
这样就可以称作士了。
点评:孔子很讲究「耻」,认为羞耻心是做人的底线,是道德自律的基础。人有羞耻之心,才会有所不为。人若无羞耻心,就会无所不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行事追求和谐,但却不盲目服从;
小人总是盲目服从,但却不能够和谐。
点评:君子遇事有原则,对事情有自己的想法,还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容纳百川。而小人正好相反,虽然表面上同意,但他们注重的是私利,不能做到和谐相处。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能做到舒泰而不骄傲,
而小人却是骄傲而不舒泰。
点评:「泰」是六十四卦之一,为上下交通之象,引申为平安。在孔子看来,君子心境从容安定,自然流露出安详舒泰的气象。而小人内心深处常常心存急躁、私利,所以,在外就会表现出骄傲,缺少安详舒泰的气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