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展示方法(外后视镜布置)

1 汽车外后视镜介绍

后视镜展示方法(外后视镜布置)(1)

外后视镜一般汽车左、右两侧都有,其功用主要是让驾驶员观察到汽车左、右两侧后方的行人(包括上、下车人员)、车辆以及其它障碍物的情况,确保行车或倒车的安全。

外后视镜按照角度调整方式分为手动外后视镜和电动外后视镜,镜面调节范围一般为8°左右。按镜面的形状可分为平面镜、凸面镜和棱形镜。外后视镜一般为凸面镜,出口美国车辆主驾侧外后视镜必须为平面镜。

2 汽车外后视野法规要求(国标)

2.1外后视镜应固定牢靠,避免改变已调节好的视野。

2.2装在M1和N1类汽车上的外后视镜为Ⅲ类或Ⅱ类后视镜。

2.3 M和N类汽车必须在其左、右两侧各安装一个外后视镜。

2.4反射面的边缘应包于保护框架内,保护框周边上所有点的曲率半径c值在任何方向上都应大于或等于2.5mm。如果反射面超出保护框架,则突出部分边缘上的曲率半径c不应小于2.5mm,且突出部位在50N的作用力下,能回到框架内,该力应近似平行汽车纵向基准面,且水平施加到发射面突出保持框架最高的点上。

2.5汽车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必须安装在后视镜中心至驾驶员两眼点(两眼点之间的距离为65mm)中心连线与纵向基准面间的夹角不大于55°的范围内。

将视镜连接到车辆上的连接件应按下述方法设计,即以保证视镜顺着撞击方向偏移的转动轴或旋转中心,或两者之一为轴线,作一半径为70mm的圆柱体,该圆柱体至少应切到连接件所连接的表面部分。

2.6在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应能允许驾驶员在车门关闭,而车窗开启时进行调节。能在车内调节的外后视镜除外。

2.7外后视镜应能从汽车侧窗或前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到的区域中看到。

2.8特殊要求:

主外视镜(Ⅱ和Ⅲ类)反射面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1.能在反射面上绘出以a为底边,高为40mm 的矩形;2.在反射面上还能绘出与矩形高平行的线段,其长度为b;下表中给出了a和b的最小值。

后视镜展示方法(外后视镜布置)(2)

2.9外后视镜的视野

对于Ⅱ类后视镜:

后视镜展示方法(外后视镜布置)(3)

通过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驾驶员至少能看到5000mm宽、由平行于车辆垂直纵向中间平面并且通过车辆最远点的平面所界定,并从驾驶员眼点后方30000mm延伸至平坦道路的水平部分。同时,驾驶员必须能够看到车辆两侧从通过驾驶员两眼点的垂面后方4000mm的点开始、宽1000mm、由平行于车辆垂直纵向中间平面并通过车辆最远点的平面所限定的路面。

通过乘员一侧的外后视镜,驾驶员至少能看到5000mm宽、由平行于车辆垂直纵向中间平面并且通过乘员一侧车辆最远点的平面所界定,并延伸至驾驶员眼点后30000mm的水平路面部分。同时,驾驶员应能够看到从通过驾驶员两眼点的垂面后方4000mm的点开始、宽1000mm、由平行于车辆垂直纵向中间平面并通过车辆最远点的平面所限定的路面。

对于Ⅲ类后视镜:

后视镜展示方法(外后视镜布置)(4)

通过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驾驶员至少能看到4000mm宽、由平行于车辆垂直纵向中间平面并且通过车辆最远点的平面所界定,并从驾驶员眼点后方20000mm延伸至平坦道路的水平部分。同时,驾驶员必须能够看到车辆两侧从通过驾驶员两眼点的垂面后方4000mm的点开始、宽1000mm、由平行于车辆垂直纵向中间平面并通过车辆最远点的平面所限定的路面。

通过乘员一侧的外后视镜,驾驶员至少能看到4000mm宽、由平行于车辆垂直纵向中间平面并且通过乘员一侧车辆最远点的平面所界定,并延伸至驾驶员眼点后20000mm的水平路面部分。同时,驾驶员应能够看到从通过驾驶员两眼点的垂面后方4000mm的点开始、宽1000mm、由平行于车辆垂直纵向中间平面并通过车辆最远点的平面所限定的路面。

2.10外后视镜的视野障碍物

在测定上述后视野时,只要车身结构和门把手、示廓灯、转向指示灯、后保险杠两端和后视镜反射面清洗装置等部件所遮挡部分的总和占所规定视野的10%以下即可。

2.11球面镜面r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Ⅱ类和Ⅲ类主外视镜不应小于1200mm;

广角外视镜(Ⅳ类)和补盲外视镜(Ⅴ类)不应小于300mm;

前视镜(Ⅵ类) 不应小于200mm;

Ⅶ类视镜应不小于1000mm,且不大于1500mm。

3 汽车外后视镜布置位置推荐范围

3.1因NVH要求后视镜镜壳距离底座不小于40mm,所以后视镜镜壳最内侧边界设定为距离外挡水40mm的区域;

3.2通常外后视镜与Y轴都是有一定的夹角,一般左右侧外后视镜与Y轴的夹角也不一样。左侧后视镜与Y轴的夹角为:13°-23°;右侧后视镜与Y轴的夹角为:13°-30°。出于左右舵通用性考虑,左右后视镜与Y轴的夹角最好一致。

3.3通常外后视镜的X向位置处于前排H点前方500mm处并且不超过脚踵点的范围内。

4 外后视镜视野盲区要求

右A柱、前三角板、后视镜镜壳连成较大封闭区域,外后视镜右侧区域会产生较大盲区,严重影响驾驶员观察右侧视野。因此对右侧外后视镜的布置位置与视野盲区需严格把控。

4.1外后视镜布置形式

后视镜集成三角板 ;后视镜 三角板; 后视镜 透明窗。

按上述三种形式进行对标,占比情况如下:

透明窗形式SUV占比较少,轿车三角板与透明窗占比相同。总体看,后视镜集成三角板占比最多,透明窗次之,三角板相对较少。

4.2外后视镜与周边件相对关系

与外后视镜有关的周边件包括前车门、A柱、水切、前门玻璃导轨、前三角板等部件。其中,与外后视镜布置位置相关的重要周边件为A柱和水切的倾角,而整车C点(SAE J1100)的布置也同样影响外后视镜的布置位置。

4.2.1 整车C点靠前

整车C点靠前布置,即增大车内空间,一般多用于A级及以下车型,外后视镜应布置在车门上,后视镜形式为后视镜与透明窗。

4.2.2 整车C点靠后

①外后视镜布置在车门三角板上(传统形式),多用于B级车(前悬大的)或A柱倾角大的,外后视镜形式为后视镜集成三角板。

②外后视镜布置在车门外板上,后视镜形式为后视镜与三角板,此种布置方式应用范围较广,既可用于上一种形式的车型,也可用于A级或以下级别及前档倾角较小的车型。

③外后视镜布置在车门外板上,车门形式为前透明窗。此种布置方式为后视镜 三角板的衍生,把本应该布置三角板的位置,改成透明窗,以获得更大的视野范围,这样可以将外后视镜尽量布置的靠前,不存在遮挡问题,视野效果最佳。

外后视镜布置位置采用何种布置形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整车C点位置(即车型定位)、A柱倾角。为获取更大的视野范围,规避右侧视野遮挡大问题,在设计初期按上表布置方案选取外后视镜布置形式。

4.3外后视镜人机参数

外后视镜布置位置主要与R点、眼点、镜心有关。而上述三者关系,可以总结为两个因素,R点到镜心的X向距离L,镜心与眼点铅垂线的夹角α。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镜心与R点的距离越大,头部转角越小,越舒适;

(2)镜心与R点的距离越大,后视镜遮挡面积越小,前视野越好;

综上,外后视镜的布置位置与前视野盲区主要与L有关,布置后视镜时让L尽可能大,可获得较小的头部转角及较小的前视野盲区。建议L按580mm判定,并同步考虑前门玻璃导轨的关系,如布置在导轨之前,应考虑传统位置(外后视镜集成三角板),已获取更小的遮挡面积。

后视镜展示方法(外后视镜布置)(5)

后视镜展示方法(外后视镜布置)(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