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14岁的康熙帝提前亲政。当时,有三件大事摆在康熙面前,让康熙纠结不已。为此,康熙还将这三件事写在宫中的柱子上,以示鞭策,康熙后来回忆说:

“朕听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至今尚存。”

康熙所虑的三件大事,分别是三藩、河务、漕运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1)

到了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结束后,三藩问题解决,但河务和漕运问题却非常棘手,尤其是河务,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黄淮水患,百姓苦不堪言。这时,清朝出现了一位“超级专家”,他为康熙治河十余年,在一片争议中悲泣下野,但却造福了万千百姓。康熙曾评价他为“治河第一人”,这位“超级专家”,名叫靳辅

靳辅是清代名臣,更是贤臣。同时,他也是一位悲情人物,他死后,黄河岸的百姓为他立祠,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他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笔者和大家分享靳辅,希望透过汹涌的黄河古道,来认清一位兢兢业业的清朝“大禹”。

一、谁惹怒了黄河?

在漫长的史海中,“治水”是永恒的话题。从远古时代的大禹,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李冰,从到东汉的王景、到元朝的郭守敬,这些治水名人们耗费心血,其目的都是要保百姓免于洪灾之困。

要知道,古代官员自古读孔孟之言,水利并不是必修课,很多人读万卷书,对治水一窍不通。再加上古代没有科学之说,对于治水者来说,只能靠前人积累的经验。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2)

除了要有“经验”以外,还需要两样东西,用孟森在《清史讲义》中的话说:

其为治河名臣者,第一系廉洁,第二即勤恳。

之所以要廉洁,是因为治水过程中必然要经手许多钱款,既要保证自己不贪污,又要约束上下级不动歪心思,确保钱款全部用到实处。之所以要勤恳,是因为治水涉及面太大,考察、丈量、施工都要亲力亲为,头顶烈日,脚踩泥泞,甚至还要“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方能不负民望。

因此,想成为一位治水名臣,要同时拥有经验、廉洁、勤恳三方面优势,难度非常大。

说完人的问题,再说水的问题。靳辅治水,主要是治理黄河。从夏朝开始到清朝咸丰时期,黄河一共经历6次大改道,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改道,发生在明朝明孝宗弘治年间。当时,明朝为了漕运的方便,强行截断黄河黄陵岗支流,导致黄河北流决口,黄河水肆虐,自由冲击改道,最后,黄河和淮河交汇,让洪水更加疯狂,造成非常惨烈的后果。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黄河几乎每年都会暴发洪灾,沿河郡县土地尽淹,苦不堪言。下图为历代黄河改道图,清朝初年的黄河故道,并不经山东入海。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3)

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每年都要从国库中拿出大量金钱来治河,但效果甚微。不仅如此,统治者还信奉迷信,每年都要祭祀“河神”,祈祷“河神”能护佑沿岸百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年间的河督王光裕,康熙本对王光裕委以重任,不曾想王光裕到扬州转悠了两年多,治河方案提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总以“银钱不足”为由,毫无作为。最后工部尚书冀如锡实在看不下去,亲自视察河工,终于意识到王光裕是在磨洋工,于是一纸奏疏,将王光裕弹劾下马。

《清史稿·冀如锡传》云:

王光裕无治河才,所治堤工皆不实,乞罢之,别简贤员立验勘之。

王光裕下马,康熙急需治河能臣,这时,本文的主人公靳辅走马上任。最初,康熙也没想到,靳辅竟然是治水的“天才”,更没想到,像靳辅这样的天才,也会因治水而被罢免。

二、横空出世的靳辅

靳辅是谁呢?《清史稿·靳辅传》记载: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馆编修,改内阁中书,迁兵部员外郎。

靳辅祖上是山东历城人,明朝末年迁居辽阳,清朝建立后,他的家族被编入镶黄旗。顺治年间,顺治帝下令设立八旗官学,从八旗子弟中挑选才华出众的青年集中培养,靳辅在顺治九年入官学,随后进入仕途。到了顺治末期,靳辅已经担任兵部员外郎。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4)

到了康熙十年,靳辅官至安徽巡抚。在安徽,靳辅有一番作为,《清史稿》云:

疏请行沟田法,以十亩为一鞬,二十鞬为一沟。沟土累为道,道高沟低,涝则泄水,旱以灌田。

可见,靳辅在安徽时期的政绩,主要在“水利”方面,说明靳辅在这方面颇有天赋。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清廷措手不及,只得把所有的人力和财力都用在平叛上,当时黄河肆虐,民不聊生,清廷无暇顾及。到了康熙十六年,清朝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康熙决定治理河道,而靳辅则被推荐为河道总督。靳辅当时面临的情况非常严峻,史载:

高家堰决三十馀处,淮水全入运河,黄水逆上至清水潭,浸淫四出。砀山以东两岸决口数十处,下河七州县淹为大泽,清口涸为陆地。

靳辅到任后,立即考察周边情况,召集黄河两岸有识之士讨论治河之策,一日之内连续给康熙上了八道奏疏,这就是著名的“一日八疏”。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5)

靳辅总结了历代治河的经验,认为之前治河之所以屡屡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官只着眼于自己的辖区,即“以尺寸治河”,以往官员,仅仅把一省或一州县的危机解决,然后任由河水冲刷下游,待下游河道阻塞,仍然会危及上游,造成之前的治理成果则功亏于溃。靳辅的方法是:

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

靳辅强调,治理黄河关系到数省的安危,应该把河道和漕运问题一起解决。当靳辅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康熙的时候,康熙当然是赞同的,但康熙也有两点顾虑:

第一,如此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需要耗费国库巨大的财力。康熙到底要不要拿国库和靳辅赌一把?

第二,靳辅的野心很大,万一靳辅治河失败,黄河沿岸数省数百万百姓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动摇帝国的根基。康熙敢不敢给帝国做这么大的“动作”?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6)

靳辅知道康熙的顾虑,靳辅最终提出,他一方面会节省开支,另一方面也会承担后果。就这样,靳辅开始了他的治河事业。

靳辅的修河计划非常庞大,简单可概括为八点:

其一,欲治理上游,必须先疏通下游,这个工程量非常大,涉及河南、安徽、江苏等省。

其二,清理青口淤泥,青口是黄河和淮河交汇处,清理青口,目的是引淮河之水“洗刷”黄河。

其三,修洪泽湖沿岸的堤坝。

其四,修补黄河、黄河以往容易决口的地方。

其五,疏通青口到高邮湖中间的清水潭运河。

其六,改变运河口,合理解决水利和漕运之间的矛盾。

其七,在黄河上游建立大量减水坝,这一点引起了巨大争议,下文还会提到。

其八,竣工后,设立守河兵。明确河道管理,责任明确。

靳辅治河,工程量之大,数百年来亘古未有,为了给康熙开源节流,靳辅也绞尽脑汁,靳辅在给康熙的奏折上说:

宜令直隶、江南、浙江、山东、江西、湖北各州县预征康熙二十年钱粮十之一,约二百万。工成后,令淮、扬被水田亩纳三钱至一钱;运河经过,商货米豆石纳二分,他货物斤四分。(出自《清史稿》)

靳辅的意思是,让直隶等6省先预交一部分钱粮,等河道和漕运修筑完成后,从过往商船中收取少许费用,用以归还。

相比于“开源”,靳辅更注重“节流”,例如,在疏通清水潭运河这个大项目上,靳辅亲临现场,巧妙设计,工部尚书冀如锡原本预计需要耗费57万两白银,结果靳辅仅仅花了9万两。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7)

古往今来,治理黄河之人很多,为什么靳辅能够独树一帜呢,在笔者看来,靳辅拥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第一,靳辅有敢于直面黄淮水患的勇气。黄河肆虐,历任前辈都没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果,靳辅信心满满,仍打算大范围治理黄河,勇气可嘉。

第二,靳辅有以身许国,不计个人安危魄力。靳辅提出“审其全局”,大范围治理黄河的策略,势必将自己陷于舆论的焦点,同时也担负巨大的风险。但靳辅没有犹豫,他宁愿舍弃性命,也要治理山河,保护百姓。

第三,靳辅有勤恳、廉洁的品格。靳辅治河,需要经手大量的钱物,但从没有人弹劾靳辅贪腐。靳辅治河多年,在河道总督衙门的日子很少,他总是亲临现场,或脚踩泥泞,或身穿短褐,不敢有丝毫懈怠。

《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很明显,靳辅用自己的勤勉和勇气,成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治河名臣。然而,他虽为名臣,却在治河之路上历经坎坷。

三、谁在为难靳辅?

靳辅治河开始于康熙十六年,从康熙十七年开始,靳辅就开始遭受各种质疑。康熙十七年,天降大雨,上游河水暴涨,靳辅在下游尚未完工的堤坝发生多处决堤,此举引起震动。御史们认为靳辅耗费巨资,结果不尽如意,有渎职之嫌。根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在内阁会议上也感叹:

“修治决口,费如此多的钱粮,不久复决,此事如何?”

此时的康熙也很纠结,他若此时突然不信任靳辅,那此前的巨额耗费岂不付诸东流?但若继续信任靳辅,如果靳辅真的是浪得虚名之辈,那康熙岂不成了笑话?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8)

最终,康熙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先将靳辅革职,然后让靳辅戴罪修河。此后几年,靳辅诚惶诚恐,以“戴罪”之人的身份兼任河道总督之职。有幕僚建议他辞职,靳辅则认为,事已至此,只有证明自己。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靳辅治河再次引来巨大争议。这一年,黄河在宿迁徐家湾发生决口,靳辅大惊失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缺口塞住,不料洪水太过猖獗,下游的萧家渡再次决堤。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9)

这件事让许多人对靳辅再次产生怀疑,当时有个叫崔维雅的州官,率先提出靳辅修建减水坝之法有误。一石激起千层浪,朝臣们纷纷弹劾靳辅,康熙无奈,派户部尚书伊桑阿勘察河工。伊桑阿虽然熟悉钱粮事务,但对治河并不精通,他听了靳辅和崔维雅的汇报后,觉得二人说的都有道理,不知如何裁决(或许因为怕担责任),伊桑阿回到京城后,把情况汇报给了康熙。康熙没有办法,只得召靳辅入京,当着六部九卿的面,让靳辅和大家辩论。

从这件事来看,康熙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不懂河工,却知道兼听则明。

在辩论会上,靳辅非常激动,坚信自己的方法没有错,而且他认为,虽然徐家湾和萧家渡发生决口,但这只是“人事”在个别方面没有战胜“自然灾害”,而黄河治理方案整体上已经接近完成,不能因为这两处决口就完全否定自己的方案。康熙最终被靳辅说服,命靳辅继续治水。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10)

第二年,靳辅加固了萧家渡等堤坝,并且上书给康熙,要求在河南开封和归德境内修筑河堤,并且提出加固青口附近四十多处的堤坝。靳辅恳请康熙批复这些工程所需的钱粮,并且对康熙说:“成与不成,在此一举!”康熙也希望见证这件大事,全力支持靳辅。当年七月,康熙两次派钦差巡查河工,发现虽然黄河水滔天,但河道坚固,往来船只畅通无阻,康熙立即将靳辅官复原职,感叹道:

“前见靳辅为人似乎轻躁,恐其难以成功。今闻河流得归故道,良可喜也。”

从这句可以看出,康熙最初对靳辅也不是百分百有信心,现在靳辅修河成功,康熙终于松了一口气。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11)

康熙二十二年,31岁的康熙南巡,主要是视察黄河。见到靳辅的治理成果,康熙非常高兴,他将靳辅赞扬了一番。康熙感叹道:其他官员都是想尽快做出政绩,只有靳辅懂得循序渐进,敢冒风险,为百姓谋福。

四、靳辅的最后蹉跎

康熙回京之前,赠送了靳辅一首诗,勉励靳辅再接再厉。靳辅得到康熙的鼓励,信心倍增,他在宿迁、桃源、清河三县的黄河北岸新挖一条“中河”,中河的形成,在中国漕运历史上意义重大,史载:

中河既成,杀黄河之势,洒七邑之灾,漕艘扬帆若过枕席,说者谓中河之役,为国家百世之利。

靳辅开挖的中河,从青口开始截流,不仅减缓了黄河水的汹涌之势,也直接免除了下游七个郡县的洪灾。同时,漕运船只从清河通过,直接绕过黄河一百八十里的险路,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风险。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12)

中河的成功,再次印证了靳辅的能力。然而,不久后,靳辅再一次陷入舆论的漩涡中。

康熙二十四年,靳辅要求在徐州等地再次修筑减水闸,减水闸的作用是蓄上游之水,减缓对下游的冲击。但这就暴露了一个缺点,一旦减水闸建成,上游的洪水不能及时排泄,造成积洪,势必会淹没上游的农田。所以,靳辅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康熙就说“减水闸益河工无益百姓”,意思是,这件事虽然对治河有利,但对上游百姓却是灾难。

其实,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治河的前提还是为了百姓,只不过靳辅是想牺牲小部分百姓的利益,换取更多百姓的利益。但前者的牺牲显而易见,后者的获利却不是立即能看到的,这就引发了纷争。

最先和靳辅打擂台的人,是清朝名臣于成龙(小于成龙),于成龙当时担任安徽按察使,同时协助靳辅治河。靳辅要修筑减水闸的事情,直接导致安徽北部一些区域受灾,于成龙认为靳辅此举非常不合理,这件事引起了双方的激烈争论。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13)

随后,康熙下令让靳辅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解决高邮湖淹没民田之事,其实,这是康熙看到靳辅治河有一定成果后,对靳辅提出更高的要求。康熙当时的建议是“引高邮等处建水闸所泄之水入海”,意思是,高邮湖之所以淹没民田,本质上是靳辅修筑减水闸导致的,现在要把这些水引入到大海里。接到圣旨后,于成龙谨遵圣命,立即勘察河道,打算挖河渠疏洪入海。靳辅则认为康熙的建议不合理,《清史稿·靳辅传》记载:

(靳)辅谓下河地卑于海五尺,疏海口引潮内侵,害滋大。

靳辅的意思是,高邮湖下游有些地方比海平面还要低,如果贸然疏通,不仅不会把湖水引入大海,还会引起海水倒灌。

靳辅认为,若想解决高邮湖问题,不能直接挖河,而应该修两条较长的平行堤坝,让水从堤坝之间入海。

因为两者的方案相左,彼此不服,只得上报康熙,康熙拿不定主意,只得召群臣商议,最终大多数人认为靳辅的方案不合理,所以康熙采纳了于成龙的建议。靳辅由此失去了权力。不过,于成龙的方案最终因“民情不便”而终止,这是后话。

屋漏偏逢连夜雨,靳辅在“败给”于成龙后,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琇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明珠案”爆发,靳辅因和明珠来往甚密,被归为“明珠一党”。御史们纷纷落井下石,诬蔑靳辅治理河道多年,耗资千万却无政绩。靳辅深陷“渎职”和“朋党”两案之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康熙免职。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14)

笔者之前写过明珠,也写过索额图,其实,明珠在康熙朝权倾朝野,靳辅在修河的过程中的确曾争取过明珠的支持,但是,史料中并没有留下靳辅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的证据,康熙也没有亲口承认靳辅涉嫌党争。所以,靳辅只不过是生不逢时,成为朋党的牺牲品而已。

正所谓“成也治河,败也治河”。靳辅从康熙十六年开始治河,到康熙二十七年被免职,他在黄河两岸赤脚行走了11年,兢兢业业治河,虽然成绩斐然,但他还是很遗憾的,因为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

靳辅被革职后,新任河道总督王新命上任,王新命并不是个办实事的官员,他向康熙上疏,说“河道已为靳辅大坏”,认为靳辅这些年治河非但无功,而且罪大恶极。王新命在河道总督任上浸淫了4年,碌碌无为,最终爆出贪腐库银六万两,让康熙愤怒不已。

王新命的落马,让康熙再次想起了那个鞠躬尽瘁、清廉勤恳的治河名臣靳辅,康熙说:

“及辅未甚老而用之,亦得纾数年之虑。”

意思是,靳辅并不是十分老迈,用他来治河,此后数年都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是靳辅被免职4年后,康熙正式为靳辅恢复名誉。康熙冤枉了靳辅4年后,终于肯定了靳辅。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15)

但是,这时的靳辅已经60岁,长年的河岸奔波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康熙再次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的时候,靳辅推辞不掉,只得带病上任,当年十一月,靳辅在视察河工时,昏倒在河岸上,不治身亡。康熙听闻后,痛心疾首,感叹清朝失去一位治河良臣。最终,康熙为靳辅钦赐葬礼,谥号“文镶”。

五、惠及当代,利在千秋

康熙朝名臣如云,索额图、明珠、陈廷敬、于成龙、李光地都不容小觑,相比之下,靳辅除了有一个“治河”的标签外,似乎名气并不大。其实,从政治角度来说,靳辅最高只是个河道总督,他没有入阁拜相,但是从历史角度来说,靳辅比上述几个人更值得纪念,正所谓“惠及当代,利在千秋”,靳辅的政绩不仅对清廷及封建王朝有益,对现代乃至后世都有非常重大的历史贡献。靳辅对清朝乃至以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靳辅目光长远,用全局的眼光修复了黄淮故道,让这片区域在此后十余年内都没有发生较大的水患。而这片区域都是产粮重地,靳辅保证了黄淮两岸人民的稳定生产和迅速繁衍,为所谓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二,靳辅坚持河工和漕运一起治理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黄河治理,让百姓安居,漕运畅通,加速货物贸易。这两者不仅满足清廷的财政和政治需要,更促进了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商业发展。

第三,靳辅的治河不仅成绩斐然,而且他还留下了一系列治水思想,这对清朝乃至后世都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让上位者对黄河的治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康熙曾评价靳辅是“治河第一人”。虽然黄河在晚清时期曾在此改道,但靳辅留给黄淮的历史遗产,惠及至今。

康熙年间真的有靳辅(靳辅治河第一人)(16)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靳辅治河11年,他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勤恳廉洁,惠及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人,是社会需要的,更是民族需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