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线刚度计算(结构侧向刚度控制的心路历程)

2017年,我们碰到一个项目,该项目塔楼高度180m,核心筒高宽比21,整体高宽比7.0,Y向层间位移角很难控制下来。

这栋塔楼本身是一个标准的框筒结构。因为层间位移角控制不下来,设计院采取一些措施,在外框柱和核心筒之间,设置了一些剪力墙,以提高Y向高度。

结构线刚度计算(结构侧向刚度控制的心路历程)(1)

Y向增设剪力墙

这样做当然是有效的,但问题也很明显。其一,剪力墙吃掉了部分使用面积;其二,结构体系变得不太清晰;其三,当时,这栋楼要按办公来报建,如果增加了这些剪力墙,报建难度会加大。

我们介入之后,主张对结构布置进行调整。

对比发现,取消剪力墙之后,如果要将层间位移角控制到限值,外框柱需要加大,整个结构有赖于外框柱本身的侧向刚度,外框柱的轴压比富裕很大。

这说明什么呢?我在《不可轻视的结构高宽比》中讨论过这个问题。说明结构效率较低,核心筒和外框柱之间的连系刚度弱。

所以,在后续研究中,我们着手提高水平构件的连系刚度。具体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加大、加高外框柱与核心筒之间的框梁截面;另一种是设置伸臂桁架。

如果说,加大标准层的框梁高度,类似于化整为零的设计思路;那么,设置伸臂桁架,则类似于化零为整,即通过在避难层集中设置伸臂桁架,来释放标准层对水平连系刚度的控制需求。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设置伸臂桁架的方法,刚度提高非常有效。在方案阶段,设置了三道伸臂,后续结合风洞试验报告和超限专家建议,施工图阶段取消了底部一道伸臂。

2019年,我们又碰到一个项目,按照设计图纸概算,结构造价超了600万,甲方内部无法审批通过,找到我们,希望将造价控制下来。

这个项目情况类似,外框柱截面由刚度控制,轴压比富裕较大。参考2017年的经验,我们在塔楼中上部设置了一道伸臂桁架,提高结构效率,同时对结构竖向构件截面进行了较大优化。

这个项目后面进行了其他调整,包括建筑布置的局部调整。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的情况下,设计院建议标准层加大梁高,取消伸臂桁架,即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我们经过试算,该方法可行。

2021年,我们碰到另一个项目,结构高宽比在10.0以上,核心筒高宽比25.0,好处是这个项目基本风压不大,约0.70,粗糙度为C;综合分析,这个项目的侧向刚度控制也非常困难。

我们接手后,修改了结构平面布置,将外框柱与核心筒对齐,尽量提高结构效率,建议调整建筑布置;同时,设置了两道伸臂桁架。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依然大于1/500。

经过分析,如果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标准层Y向内框梁高度需要增加400mm,对建筑使用有显著影响。所以,这个项目最终选择的是伸臂桁架。

与此相对,我们还有另一个项目,结构高宽比也在10.0以上,风压较大。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尝试了基于避难层的各种加强方案,侧向刚度依然无法满足要求。不得以,在外框柱和筒体之间设置了剪力墙。

说来好笑,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面对了五年前的局面。五年前,我们曾拒绝的解法,五年后,变成我们选择的解法。

结构解决方案有没有定势?有,也没有。

设置伸臂桁架,可以提高结构效率。在一些结构专家的意识中,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一定要设置伸臂桁架。

但是,我们曾主持参与的一栋320m和一栋380m的超高层塔楼,均没有设置伸臂桁架。

最近,也许因为经济形式变差,总有人问我,某某问题的固定解决方案?我说我没有,他们又不信。

这次,以五年跨度,分享我在一个小问题上的心路历程,只是想向这些朋友坦白,所谓的固定方案,其实就是“法无定法,式无定式。因时利导,兆于变化”。

关于侧向刚度的力学探讨,还有两篇小文章可供参考:

《关于侧向刚度的一些奇怪想法》

《抗倾覆贡献率》

JIE 构生活,是以一名结构工程师的视角,分享他在结构设计、咨询,学习以及生活等方面的见闻及思考。旨在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进步。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