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失联教师(无人区失联的高校教师获救)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7月23日19时许,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一名地质学教师在青海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牛东生产作业区开展野外科考时失联,该地区为雅丹地貌无人区。
25日6时58分,这名教师成功获救,并由直升机送往格尔木医院检查,目前身体状况良好。
失联地点平均海拔3000米
昼夜温差大,基本没有人烟
7月24日8点20分,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派出所接到浙江大学科研团队报警,称其在海西州冷湖镇牛东生产作业区开展野外工作时,1人失联,此时距离人员失联已经过去了将近11个小时。
失联地区冷湖镇位于茫崖市西北部,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遍布雅丹地貌,犹如火星表面,坑洼不平,昼夜温差可达50℃以上,夜间容易让人出现失温现象。格尔木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副科长阚闻介绍,“那个地方平均海拔3000米,长时间受风沙侵蚀,地形多变,有沟壑、山崖,还有一望无际的戈壁,基本上没有人烟。”
△ 失联地区卫星影像遥感图
海西州、格尔木市、大柴旦行委消防救援力量先后赶到现场。轻型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等380件(套)装备器材前往增援。7月24日18时24分,茫崖市消防救援大队到达集结点,因车辆无法进入,救援人员徒步进入无人区开展搜寻。
阚闻表示,“最大的难度是定位被困人员最后失联的地点,GPS定位经纬度其实不是很准确的,经纬度差一点的话,在实际救援中可能差几公里,搜救范围就无限扩大。”出动无人机、直升机 人员徒步搜索
教师失联36小时后终被找到
7月25日凌晨起,各增援力量陆续到场,同时利用6架消防红外双光无人机开展空中搜索,待天亮后利用直升机进行搜救。阚闻说,红外双光无人机让深夜的救援,也可以通过热成像找到目标。
△ 救援车队
7月25日06时58分,海西州消防救援支队第二搜救小组在距离集结点约7公里处一山顶上发现失联人员。“当时天已经亮了,我们发现被困人员在对面山头,无人机飞到他跟前,查看生命体征。确定人员生命体征完好,我们就徒步走到他的跟前实施解救。”
△成功找到失联人员
随即消防救援人员为失联人员进行了简单的身体检查,补充糖分、水分,并安排他搭乘直升机向格尔木市转运,接受进一步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野外科考是该学科所需
有媒体报道,据一同带队的吴老师介绍,当时失联老师在结束科考后赶往约定地点集合时,途中手机没电关机,在集合处由于没有遇到同队的其他4名师生,便在周边寻找,结果偏离方向越走越远。
事后失联老师说,走散时,他背包里仅有一瓶水,没有带食物,幸亏身穿户外冲锋衣,抵挡过了一天两夜的寒冷。
阚闻介绍,作为专业的地质科研工作者,这名老师的野外科考经验帮助他在遇到危机之后做出了正确选择。“他走的是一些能确保自身安全的道路,没有去山崖这种地方,给救援减轻了一定的负担。”
△救援人员护送这名老师下山
吴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每年夏天,其所在的地质学系都会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科考作业。本科生一二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基础学习,掌握野外勘探技能;三年级开始通过野外科考的发现来解决问题;硕士生则是与导师一起完成一些专项课题研究。
今年6月底学期结束后,老师们再次带队奔赴全国各地。两名带队老师结束甘肃祁连山本科生科考任务后,又带硕士生赶往青海海西州。某高校地质学专家表示,与徒步达人横穿无人区的探险不同,地质学团队深入无人区主要以科研为目的,“地质学如果不来野外就搜集不到素材,没有研究素材就不可能开展工作,所以必须要野外工作,这是这一学科的要求。”消防提醒:要做好保护措施尽量不要独自前往无人区
据了解,失联教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抬升与沉积、古地理、变形、气候响应以及含油气盆地构造与沉积分析。某高校地质学专家表示,失联地区正是研究雅丹地貌的重要地区。
格尔木市消防救援支队阚闻表示,每年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都会发生多起失联事件,他提醒徒步的驴友,在进入无人区时一定要带好通信设备并做好充足的防寒保暖措施,“要做足功课,了解当地的地形,包括水源、风向、季节性气候的特点。”
另外,他建议不要独自一人前往无人区,尽量以团队的形式,如不慎迷失方向失联,应尽快选择视野开阔地或山顶,保存体能,等待救援。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总台央广记者/李行健 葛修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