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名捕故事(刺毛虫雪里蛆金骡子)

说起绰号,当代人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梁山好汉了。“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豹子头”林冲……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号,不仅贴合人物的性格能力,还尽显江湖霸气。

古代四大名捕故事(刺毛虫雪里蛆金骡子)(1)

电视剧里的梁山好汉


那么,在现实中,古人都有什么样的绰号呢?

和影视剧表现的不一样,古代能有绰号的人并不多,一般老百姓取名字没这么多讲究,好记好养活就行。你看朱元璋小时候名叫朱重八,就因为他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刘邦是家里的老三,所以名叫刘季,这个“季”就是排行第三的意思——所以,那个时代的“刘季”,通俗的说就是刘老三(刘邦大哥刘伯,即刘老大,二哥刘仲,即刘老二)。

所以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名字都很简单。其实到了笔者小时候,小伙伴们的名字依然比较随意。比如某一邻居家四姐妹,分别叫思弟、念弟、招弟、想弟,第五个孩子终于是儿子了,取名“理想”。

古代老百姓连名字都花不了太多心思,更别说再弄个绰号了。富贵人家、官宦士绅,文雅一点的弄个别号,比如李白的青莲居士、欧阳修的六一居士,苏轼的东坡居士。走上仕途的更不用说了,人家官职就已经很响亮了,不需要绰号。

所以,古代能有绰号的人不多。比如领兵打仗的将领,有个牛一点的绰号,能震慑敌军;再比如杀人放火的盗贼,不愿透露真实姓名,弄个绰号既能涨声望又能吓唬人;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街头的流氓混混,靠着绰号给自己涨涨身价、壮壮胆子。


街头混混的绰号,可不像小说里那么有文采,还是以“实用”为主。

古代四大名捕故事(刺毛虫雪里蛆金骡子)(2)

《水浒传》中郑屠绰号“镇关西”

唐贞观年间,荆州有一个三人混混团伙,其中一人名叫张玉,绰号“花里针”。他的另一个同伙,本名江采,绰号“刺毛虫”。这两人伙同另一女子,在街头坑蒙拐骗,变戏法、卖假药,勾引拐卖妇女。这两人的绰号“花里针”和“刺毛虫”,很明显想表明自己不好惹,属于比较“扎手”的人物。

宋周密所著的《南宋市肆记》中,也描述了混混绰号,“顽徒如拦路虎、九条龙之徒,尤为市井之害。”说明当时的市井之中,绰号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到了明初,随着小说《水浒传》的逐渐普及,混混们开始以梁山好汉为偶像,各种各样的绰号也出现了。

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会直接借用《水浒传》中的绰号,比如“九条龙”即是“九纹龙”演变出来的,再比如“立地太岁”阮小二和“活阎王”阮小七,也造就了一群的“阎王”和“太岁”。

这种用龙、虎、阎王之类为绰号的,多是为了显示凶恶,比较常见。

明清时期的混混绰号,被当时的文人用笔记小说等形式,记载了很多,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看看:满天飞张广儿、着地滚周进、野火儿姚望、千里脚陈名、铁里虫宋礼、钻仓鼠张朝、白日鬼瘪子、村中俏花芳、雪里蛆汪赐……


我们虽然无法确定这些绰号有多少是文人编造的,但至少说明此时的混混绰号,已经较为通俗易懂,少了些江湖霸气,多了些市井痞气。

古代四大名捕故事(刺毛虫雪里蛆金骡子)(3)

清末天津街头

比如“着地滚”,一看意思就明白了,“落在地上就是滚”,一方面说明身手灵活,同时也能体现出接地气的无赖属性。再比如“铁里虫”,能在铁里生活的虫子,适应能力强,估计也有一身不怕打的筋骨皮。至于“村中俏”就不用说了,估计是位女混混的绰号,村花级别。

当然,也会出现“雪里蛆”这种让人虎躯一震的绰号。乍一看似乎有骂人的嫌疑,但是仔细一想,能在冰天雪地里活下来的蛆,可能是为了说明生命力顽强吧。

实际上,混混头目往往需要比较凶狠的绰号,比如光绪年间,京东一带专门抢劫骡马的混混头子,绰号金骡子、快马张三;北京南城樱桃斜街一带的混混头子杨魁龙,绰号拦路虎杨三;东直门外还有混混头子坐地虎田逢春、小鬼刘文、白面虎李大黑、太岁马三赛、独爪龙刁大等等。

混混头子这种绰号,往往是为了震慑对方,需要霸气一些。但是他们手下的喽啰们,就没必要太虚张声势,绰号自然五花八门了。比如钻仓鼠、强得利、铁巴掌、小军师、大胳膊、野火儿、滚地雷……这些绰号有些是自取的,有些是头目叫出来的,有些甚至是百姓给他们取的。

最后,明清时期的混混绰号虽然花样百出,含金量却并不高。听着很唬人的绰号,大多数也是虚张声势,欺软怕硬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