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

童 年 故 乡

——追忆和探究

张正旭

在澄城县东北方向十里远的地方,有一个自然村,名为柏社村。柏社村分东西两村,西北东南走向,偏西为西村,偏东为东村。西村以城堡为中心,东村以文庙为中心,这好似八卦图上的两个极角而建设和发展的。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1)

我的家在柏社东村,从村庄的北面、东面至东南方向,环绕着一个半月牙形的沟壑:北面的沟名叫后安沟,沿沟一直向东南方向走向的:有菜籽沟、金沟、枣沟、担水沟、老虎沟、套娃沟、小娃沟、柳池沟,村庄的南面和西面都有着广阔的田园。

文庙,也称“文章爷”庙,是人们最敬重的文化先祖。庙内的后面树立着“大圣先师孔夫子神位”的牌位。那时初入学的孩子,由家长领着先到庙里给“文章爷”叩头跪拜。

紧贴文庙的南面有一个四方小院,有两孔窑洞,三间厦房,是当年的小学校。我们那时初入学,是没有课本的,老师只给我们每人写个字条,如“天地人”、“人口刀尺”、让我们读写。每天是早晨上课,中午习字,下午朗读。下午学生们在院子里一直向顺墙站着大声朗读,整个校园书声朗朗,好不欢快。解放后,学校又增添了形势教育的内容,配合“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排练演唱节目,进行宣传。我那时扮演是女角色,曾扮演过“血泪仇”里的“王桂花,“穷人恨”里的刘桂香,“游龟山”里的胡凤莲。另外学校还排练了“打花棍、“踩高跷”等节目,还到临近乡村去演唱。最远的一次是到数十里的罗家娃乡镇演唱,获得了乡邻们的一片好评。

柏社东村以文庙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延伸,形成一个美丽的村庄。

在文庙的原址上修建了现在的戏台,这个戏台是1952年王进升(后代子王忠超、孙王勇)领导下修建的(王进升在解放后组建互助组,建立农村合作化时期是村里的领导,也是当时全县的劳动模范)。在修建戏台时保留了文庙原有的一个窑洞,拆除了三间厦房,修起后曾封起戏台的前檐,作为村里的文化图书室,延续多年。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王宪仓领导下进一步翻修扩建,形成今天广阔的文化中心。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2)

文庙向东是东槐园,出一个小洞口至窑头坡。窑头坡有着一排沿沟边的土窑洞,最东边还有两个窑洞是神庙。窑头坡至今还有人们居住的遗址。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3)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4)

文庙向西,是西槐园,又枝连两个巷道,北通后巷,南接南城,出洞口后直通去县城东西大路。穿过西槐园村道,出西洞口,朝西南方向至瓦渣疙瘩,是西胡同,据说也有人居住过。

文庙向北,出北洞口至庄子村洞口前面,一直向北至炭渣疙瘩(金沟口)是北胡同。炭渣疙瘩是人们倒垃圾的地方,说明北胡同曾经有过住户。

文庙向南,至洞口是南胡同,出南胡同洞口隔着一条大路是“汤房庙”,南胡同一直有住户。出洞口后南通柳池村,东去段家河、李家河、姬家河,西接去县城东西大路。这里的“汤房庙”据说是大户人家舍饭济贫之处。

在我少年时代,也就是一九五零年前后,东西槐园、南城、后巷全村约有百十余户,都是住户比较密集的地方,有的院落多到六七户,自然院子就有六七个孩子。众多孩子在一个院子,或者一条槐园,吵吵嚷嚷、嘻嘻闹闹,有喜有愁,好一番热闹景象,回目孩提的故事,真是回味无穷,历历在目。

过去村庄的绿化主要是各家门前都栽有槐树。槐树是我国民间作为吉利的树种,生长速度非常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寓意着吉祥,有保佑平安、健康吉祥、驱邪护宅之意,也寓意家族未来的财运会越来越兴旺财富的象征,还寓意家中子孙步步高升、登科入仕,还寓意为朝气,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老话有:“门前有棵槐,金银财宝往家来”。柏社东村的东西槐园,一抱多粗的大槐树就有好多,苍老挺拔,高耸如云,枝叶茂盛,形成了一道林荫大道,是村庄风景的一大亮点。东槐园门前的大槐树,由西向东就有:王铁毛家、王文斌家、我家、王囤娃(王进坤伯父)、王玉明家、王保存家(今王县武)王狗娃(今王治国)等等好多家。夏季时节劳累一番的人们,席地而卧,好个凉快。犹如宋代诗人李洪的“庭前槐树绿阴阴,静听玄蝉今日吟”。冬季时节,下一场雪,树枝上不落的雪景,犹如宋代诗人吕本中的“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一股轻风吹来,把枝头上的雪花吹落下来,纷纷扬扬的雪花在夕阳的照射下,仿佛“仙女散花”,又好像一群白色的蝴蝶漫天飞舞,那才叫一种大自然的美啊!

记忆犹新的是,每年打春的季节,大人们在狗娃和囤娃家两个大槐树上绑两根绳子,中间绑个棍子就形成了荡秋千的家具,老少就都玩起了荡秋千(我们叫打秋千),小时候农村玩的东西比较少,荡秋千就算是一种最快乐的方式。

回想荡秋千,开始的时候自已使劲地蹬,秋千慢慢的荡起来,后来伙伴也在一旁推,秋千越荡越高,我感觉自己在天上飞一样,几乎飘荡在空中,使劲的抓紧绳子,惊得大呼小叫,伙伴们则幸灾乐祸的哈哈大笑。坐在秋千上感觉心在飞翔,忘记了一切事情,只有我,飞翔在这天空下,像一只燕子自由的飞翔、飞翔!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5)

话又说回来。东槐园的外边,南北两面有两个涝池,北面的涝池小,多为田野积水。南面涝池大积水多,村民们多以此洗衣,牲口饮用,而且涝池周围树木茂盛,多为人们 乘凉聚乐之地,特别是涝池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圣贤庙前)长有两棵大槐树,有两抱多粗。长在东北角的槐树上有五个大枝,人们称它是“五股槐”,说是“鬼槐”,多年以来未有人敢破坏,解放后被大荔县一个造船厂购买。而涝池的西北角的大槐树,传说中说它是有好征兆的“担枝槐”。据说有一年雷电击落树上一大股,没有落地,却落在树的低杆上,奇怪的是竟长活在一起了,人们议论这是好风水,好兆头,才使得柏社村出了“一文一武”的两大家族英才。文的是东村的王同庆,曾做过陕西周至县县长,武的是西村的举人王耀德(字文甫,光绪十五年武举人,本县县志683页有记载)。

古老而苍天的大槐树,它记载着柏社村人们沧桑不眠的岁月。

柏社东村人们聚集的地方除文庙的前台,还有两处地方,一处是西槐园的井房,一处是东槐园的王家祠堂。西槐园的井房位于巷道的中间,盖有房子井台,井深三十六丈,供全村人吃水。闲人多聚在一起聊天说笑。东槐园的王家祠堂,有间半门面房台,在巷道的十字路口,旁边且有大碾盘一处,人们常围着碾盘聊天聚乐,遇到年节时月,更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西槐园后巷的北面也有一口井,名为“后井”,也修有窑洞护理,也曾出水饮用。

勤劳勇敢的的人们,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勤劳耕耘。最忙的时节莫过于“龙口夺食”的夏季,“算黄鸟”在天空中不住的叫着“算黄算割”,提醒着人们快收快打快入仓。记忆中每年粮食丰收最好的场景,就是村北的“上不间”、村东南的“南涧上”、村南的“白家灵”、村西的“西娃”,金色麦浪,麦海无边,随着轻风,麦浪翻滚,再现着丰收在望、绽放笑容、阖家幸福、六畜兴旺的景象。我们村的夏收开镰,是从沟底及沟边开始,后到平原,车拉人扛的忙个不停。家家的麦场上很快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麦穗堆。碾场开始啦,人们高兴的“吆喝”着牲口,拉着大碌碡,有的大户人家还给骡马的脖子上挂上一串铜铃,拉着碌碡跑场碾麦。忙里偷闲的人们,在一旁助兴,真是热闹非凡。待到碾场完后,堆积麦草的时候,邻家都来帮忙,麦草很整齐的堆成一个圆锥形的大草堆。有的主家还在当天以酒席谢邻家们的帮忙,一派祥和的氛围。

孩提的故事还有点忘记不下,那就是乡村的道路。那时候的道路不象现在的村道。过去的乡村道多为泥土,狭窄曲小,坑坑洼洼,崎岖不平;遇雨雪季节,雨水聚集、泥泞不堪,上学放学,两脚稀泥,赶上冬季棉鞋湿透,冻得直打哆嗦,进不了家,出不了村;干旱季节,雾里生村,尘土飞扬,走起路来,脚下生灰。有句话是这样的“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表达的一点都没有错。而今的乡村,在党的好领导下,人们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想致富先修路”的观念已在人们的思想中烙下烙印。有柏油路有水泥路,有乡间路有环村路,一脚不带泥的就能走出村,走到县,跨过省,到北京;人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摆脱了贫穷,创造了财富,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6)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7)

柏社村庄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远古的,悠久的,我是从这几方面进行考究和分析的:

一、关于柏社村的形成和发展

我认为柏社村西村在先东村在后,理由有三点:

一是柏社西村城堡遗存。我记事起,那个城每家窑洞相邻,窑背是土墙相连,有城门洞口,供人们出入,说明远古西村早就有城堡防护的理念和建设。而东村没有城池,人们密集在两个双边槐院,居住建设比较开阔。

二是柏社西村的庙宇修建比较繁华高雅,西村涝池前的寺院庙宇修建,占地面积比较大,所用建设材料比较粗大,寺内还有罗汉石人像。而东村的庙宇多是一些小窑洞。

三是每年的二月十二日和七月十二日两次古会,都是在柏社西村过会,说明古会是由西村发起立会的。

二、关于土塔和庙宇的修建

过去人们认为土塔是一个村庄的保护神,是风水宝塔,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自然村的写照。土塔的修建,是来自女娲“练石补天”的故事。传说中“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因而在村庄的东南方向修建土塔 ,以补地气。柏社西村的土塔修在村的东南高埝上,柏社东村的土塔修在下河川去的高埝上(现住户东村四组王建忠院内)。因而那儿的一片地名叫东疙瘩。受此风水理念的影响,村民们家庭的建设也是“东起西落”,先建设院子东边的厦房,后建设西边的厦房。

柏社村的周边庙宇繁多,有文庙、娘娘庙、圣贤庙、关帝庙、土地庙、马王庙、月王庙,神文化非常发达。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8)

三、大青砖的使用

柏社村周围的出口洞以及住户家的窑洞都是用大青砖砌成,而大青砖的使用都是明代以前的建材,清代才改用小青砖,说明柏社这个美丽的自然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形成和发展。我的老家两孔窑洞及左右紧临的窑洞就是使用大青砖建成,而我家的窑面子是父亲经手在民国时期修建的,窗台以下使用的是过去遗留的大青砖,窗台以上使用的是小青砖,至今保护完整。

80后的乡村童年回忆 童年故乡的追忆和探究(9)

四、“张家陵”的存在

在柏社东村的东南方向有个“东疙瘩”,修建有“张家陵”,占地有三四亩大,地势平坦,四角有红砂石界碑。我记事起,陵园内就无一墓种存留,荒草一片。过去我常去那里上坟扫墓。柏社东村是王家大户,张家是小户,只有六七户。在平地修陵园面积之大,是全村的首例,说明张家在历史上有着兴旺发达的阶段,也说明柏社村祭祖文化发展的水平和高度。

五、在抗日民族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及抗美援朝中有众多英雄人物

1、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有柏社东村的王进升(今王忠超之父,王勇之祖父),当时被国民党拉兵出走,在潼关一次惨烈的战役中打散后回家,后在家乡一直任村干部(这是我上初中时,王进升曾在学校一次讲话中自我介绍的。当时中学是请全县劳模王进升给师生做报告,地址是中学校内大圣殿前的广场)。

2、参加过抗日战争出国军的有柏东村南城的王根根(今王五斤之父),退役后回家务农;柏东村东槐园的王金生(今王进峰之伯父),曾在印度、越南参加战争及军训,退役后至台湾落足,解放后曾回家乡探亲过一次。

3、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有王玉卿(今王胜利之祖父),王发运(今四组王建忠之父)。

4、参加过八路军游击队的有柏社东村王文堂(今王安民之父),张堂儿(今张忠周之父,张强之祖父),王金录(今四组王新民之父),柏社西村的王自成,王德兴。他们曾参加在一九四七年、四八年澄合游击队薛指导(名薛仲舒,小名薛印合,今赵庄镇西永固村,革命烈士薛指导在本县县志及本县解放战争均有记载)带领的游击队,以我家为据点(我母是薛指导姑母)组织、发展游击队力量。

5、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有柏社东村的王启生(今王进峰之父),西槐园的王锁仓(今东村二组王会武之父)。

6、参加过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后参军有柏社东村的王建堂(小名王白娃,水保局王西宏之父),王同堂,王有才(今王阳阳之父),王金仓(今东村四组王军芳之父),王建武,王海囤以及无影城村的罗成才。

以上这些同志,在我们国家的建立和建设中,在柏社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人歌颂和赞扬。这些同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以上所述是我对故乡眷恋的情怀和探究,使我终生难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