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即是读人心(读人读事馆藏揭秘)
马克思是何时被翻译成中文,进入国人视野的呢?
一般认为,马克思及其思想和著作早在清末已在中国开始零星地介绍。三联书店1979年版《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书认为“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就是在梁启超的著作中提到的”,对此,我馆两位已故馆员葛正慧、卢调文先生曾经根据对上图馆藏报刊的梳理研究,在文献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看法。
在这篇题为《“五四”以前我国报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1期)文章中,两位馆员指出,上海《万国公报》(月刊)1899年2月(清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出版的第121期11页所载《大同学》第一章(署称“英国学士企德著,英国李提摩太节译,中国蔡尔康撰文”),才是问题的答案。近年来,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中文图书上第一次出现马克思名字的时间应该更早:1898年基督教团体广学会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曾翻译了柯卡普所著《社会主义史》,其中已经有相关介绍,但由于印数不多,影响有限。此说似乎还缺少足够的文献佐证,但也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不过,我们还是先看看上图的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最早的译名:马克思
《大同学》
首次提到“马克思”的中文译名
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122号《万国公报》上第一次出现了这个对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这就是马克思。
这篇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中国教士蔡尔康撰的《大同学》一文说到:“欧洲百年以前,已有龂龂于二等之人类者。及至尽人操举官之权,足以限制乎旧法,又惜其未能善用,有权遂一如无权。而受苦之佣人、失位人,与夫被盗之事主,依旧惨无天日也。但物极必反,间亦有图泄其忿者,合众小工而成一大力,往往停工多日,挟制富室,富室竟一筹莫展。似此举动,较之用兵鸣炮,尤为猛厉。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曰:‘ 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实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帛,必将尽入其手。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家权尽之时,何也?穷黎既至其时,实已计复无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权,用以安民而救世。所最苦者,当此内实偏重,外仍如中立之世,迄无讲安民新学者以遍拯此垂尽之贫佣耳。’ ”
这是用中文介绍马克思学说最早的文献。文内所称“纠股办事之人”即集资合股经营的资本家,“受苦之佣人、失位人、被盗之事主”系指雇佣劳动者、失业工人及被大资本侵凌破产的小业主。“贫佣”是指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该段文字里的“马克思之言曰”其后的文字,很明显是译者脱离了原书开始即兴发挥式的二度创作,其性质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编译,而且编的成分居多。探究其意思与原文比较接近之处,我们可以将“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实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链接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一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8:P31)
马克思的国籍:搞错了
为什么把马克思译为“英人”,
也许此人“英人马克思”并非伟大的卡尔·马克思?
根据上海图书馆所藏1894年英文初版Social Evolution(即1899年李提摩太据此书译述的《大同学》原本,其实书名应译为《社会进化》)原本第2页第4行至第8行的原句如下图。
据我馆的两位作者考证,此段英文的原意是指出马克思派的群众,“他们并非出自正统的学派。他们倒确受社会革命论者的教导而前进,其著名的最高领导人即卡尔·马克思。”
再对照上图馆藏的原书原文,李提摩太译文所说“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即出自上列英文的后一句,明确可见是姓名俱全的Karl Marx。
据此,两位馆员推测认为,这个问题当系口译时的笔录蔡尔康(《万国公报》编辑)在整理译稿时臆测而误加“英人”二字。
事实上到了1899年5月,《大同学》第8章“今世养民策”再次介绍马克思及恩格斯时候,将其国别作了更正:“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
上图馆藏英文原书
【题名】 Social evolution /
【著者】 Kidd, Benjamin,
【出版】London : Macmillan and Co., 1894.
【载体形态】 vi, 348 p. ; 23 cm.
【关键词】 Sociology. Civilization.
【索取号】 #wX013315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英文原书作者其本人并不是社会主义者,他一贯强调宗教,并主张把宗教和进化论的生物学相调合。其虽然在《Social evolution》中大段引用《资本论》的内容,不过是泛言所及而已,本无推崇之意。
至于《大同学》的译述者李提摩太,则是一名英国浸礼会于1870年派遣来华的传教士,曾于1890年应李鸿章之聘,任天津《时报》主笔,他曾周旋于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之间,主张“改良”中国旧制度,以便适应外国特别是英国对华的殖民利益,并缓和中国的革命危机。
延伸阅读:
关于《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CHURCH NEWS),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早期为周刊,由上海美华书馆负责印刷。起初为宗教性质刊物,着重刊登阐释教义的文章,以及沟通教徒教友情况的“各地教友来信”等。
至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出至301期时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1883年出至750期时因经济原因停刊。报刊内容开始演变为非宗教性质。
《万国公报》在戊戌变法前后受到社会注目,每期销数曾达三万之多,至今已极罕见,上海图书馆所藏这套刊物,堪称海内珍本。
《万国公报》的社会影响力,正如其1896年的一则广告所言:“本馆自延请名流专办笔札以来,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几盈四千本,且购阅者大都为达官贵介,名士富绅。故京师及各直省,阀阅高门、清华别业,案头多置此一编,其销流之广,则更远至海外之美澳二洲。”
《万国公报》1907年终刊。从1868年至1907年,它前后延续40年,刊载内容之广、社会影响之大,为同时期其他刊物望尘莫及。它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新知识的来源和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在学术、政治诸多方面影响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都是《万国公报》长期而热心的读者。
虽然"五四运动"以前有多种政治力量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但这些介绍是被动、零星的,呈现的文本是分散、零乱的,甚至有不少错误和曲解。
但,清末有关马克思学说的刊物原本在国内能保存至今的为数很少,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萌芽过程而言,这类珍本是重要的历史凭证。
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人民才开始真正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这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机会得到较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也同时成长壮大,工人阶级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多重压迫下,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特别是伟大的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先进分子的努力下,促进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思想解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备了社会基础和思想条件。
如何查阅《万国公报》?
欢迎到馆读者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