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不去的理由(你家楼下的菜市场成了当代青年的马尔代夫)
我有个隐秘不足为外人道的爱好,就是在忙碌一周结束之后,去家周围的菜市场逛逛,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承德避暑山庄,虽然环境闹哄哄,但总能让我感觉身揣巨款,随便买点水果,就Slay了所有摊位。
于是我向我上高三的表弟发出诚挚邀约,准备带他享受一次成年人之间的放松,他却像被按下单曲循环的复读机一样,开始疯狂模仿我闻所未闻的土味梗:
“窝窝头,一块钱四个,嘿嘿!“
“ 妈妈,我想吃烤山药;吃,吃大块的,两块够吗?“
“谁TM买小米儿!!“
上网查了才知道,原来这是短视频平台上最火的菜市场叫卖三巨头,也是00后们对菜市场的全部想象来源。
然而如果你没去过菜市场,或者还没接受过社会的毒打,那么你将永远无法体会菜市场的魅力。
即便你上次去菜市场时TFBOYS还没出道,但如果你回忆那个跟在妈妈购物袋后面的清晨,一定可以给你一种逃离严肃生活的轻松感。
所以,在忙碌的一周工作结束之后,总会有人禁受不住去菜市场的诱惑。
因为当你在三里屯SOHO假扮了一周名媛,一定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放松,还不会碰见前任、同事或前同事的地方,平时去趟SKP衣服都不敢试的你,在买柿子椒的摊位上,连价都懒得问了。
试问,谁能抵挡住这种浑身通透的感觉?
但是,对于追求新潮和与众不同的人来说,“菜市场”这个词汇就像“勾股定理”一样古老而陌生。
在和朋友们畅谈周末安排时,别人都说自己要去School看演出,要去OT蹦迪,谁也不会贸然说出自己要去菜市场买菜的计划。
然而,如果你在小红书上搜“菜市场”,就可以看到一堆菜市场爱好者群居于此,分享着自己家楼下的优质菜市场,以及卖菜大爷大妈的点点滴滴。
以至于形成了一股文艺复兴的风潮,史称菜市场文学。
在菜市场,你很容易被简单的细节打动,比如卖菜阿姨关心她最近忙不忙,送了这个网友一些菱角和罗勒叶,让她感觉回到了江南:
△ 图片来自博主@林曦的小世界
一旦沉浸在菜市场的气氛当中,戴上耳机,你也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日剧女主角,徜徉在食材的海洋中挑挑拣拣:
还有的时候,你发现周末明明在家躺了两天,周一上班依然特别累,其实是因为躺着并不能真正缓解你的压力。
有人就在挑挑拣拣和讨价还价中,在满眼绿色的柿子椒和大葱之中,才能舒缓紧张的情绪:
△ 图片来自博主@半城君
除了菜市场文学以外,菜市场摄影学也非常兴盛,除了这些描写细致的心情日记,你还可以看到一堆菜市场拍照教程,有人手把手教你怎么在不起眼的菜市场里拍出带有烟火气的照片,成为全菜市场最Chill的人。
有带着相机去菜市场,专门抓拍菜市场里各式各样人物的:
△ 图片来自博主@糖葫芦六
然而博主不光上传作品,还很细心的把后期滤镜的每个参数都贴了出来,从对比度到高光,无所不包。
有教你后期参数的,也有教你如何凹造型的,利用50块钱一颗的凤梨,在不起眼的水果摊拍出大片的效果:
△ 图片来自博主@李阿雪
甚至还有人穿着长裙,在王芳蔬菜配送门口拍出胶片感,让你以为这是在泰国曼谷的某个Local夜市,结果一看地点,竟然是河北燕郊:
△ 图片来自博主@什么雷雷
甚至还没踏入菜市场,单是看着这些菜市场里的文字和图片记录,就能让人的心情不由自主的变好。
我觉得原因是这样的,当你看到有人挑挑拣拣买菜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随后的油烟机声、炒菜香、碗筷的叮当作响以及你妈叫你吃饭的声音。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景象是异地生活的你许久没有感受到的,这种感觉,就像写字楼的工位上,窗外一道温暖阳光照到桌上。
其实不光是本地的菜市场,还有人在旅游时特别喜欢逛菜市场,有人甚至说:不逛当地的菜市场,你就不算真正了解这个地方。
这种说法的确有道理,相信很多人在旅游时都体验过被商业街支配的恐惧。
南锣鼓巷、田子坊、户部巷、城隍庙,去之前都说是当地最著名经典,去之后发现卖的都是奶茶、大香肠、铁板鱿鱼和长沙臭豆腐。
△ 这个叫吉事果的东西已经强势占领了全国各大商业街的市场
也不是说这些东西就难吃,只是觉得大老远去了,总得体验点家门口没有的东西吧?
所以有人就发现,与其在商业的多重围追堵截下无路可逃,不如去当地的菜市场看看,虽然不一定好,但一定可以发现最原汁原味的当地特色。
在Youtube上,有个叫“一个人穷游”的博主,每天就在全中国旅游,但他很少去名胜古迹,反而是到了一个地方,就先去逛逛菜市场,随便买点啥。
比如他去天津的菜市场买个瓜:
去呼和浩特买10块钱桃:
去济南的菜市场买个窝窝头:
评论里都说看完之后很快乐,甚至有种世界和平的感觉。
除了一些国内的市场,还经常有人在国外逛市场,并且录成视频上传,都可以成为你了解当地情况的最好切口。
有人去越南农村的菜市场实地拍摄,发现这里和中国云南农村的习俗特别相像:
还有人去印度菜市场的鱼摊,发现商贩因为宗教信仰不杀生,就让鱼自己撞刀而死,用鱼杀刀。
当然,也有人会去更规整高级的市场,体验别样的风情。在各个视频网站上,你可以看到一整个台湾家庭跑到纽约切尔西市场吃一顿波士顿龙虾:
也可以伴随着俄罗斯大哥摇摇晃晃的镜头,去莫斯科的丹尼洛夫斯基市场尝尝地道的酸黄瓜:
这些视频往往没什么构图、镜头和转场,但就是能给一种戴着VR头盔,置身另一种文化中的感觉。
对充满烟火气菜市场的想象,让很多人产生过每天去菜市场买菜的想法。
但如果你不是菜市场老炮,还想深度参与菜市场的生活,菜市场也可以变得很残酷,对未经世事的你进行迎头猛击。
首先,虽然你拿着一百块钱就能买不少东西,一问全都三块两块,但如果不每天都进行对比,你根本不知道食材真正的价格是多少。
更何况,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个菜市场都能像筑地市场、切尔西市场那样,满足你对烟火气的所有想象。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菜市场会有一点脏乱,鱼龙混杂,让你在大爷大妈抢夺新鲜食材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大爷一会还要接大孙子放学,你就别想说拍点帅照,感受人间烟火气了。
不过,时代在发展,面对年轻人对逛菜市场的需求,其实,菜市场们也在进步,变得更加整洁干净、明码实价。
在台湾,有一群设计师就组成了美学团队,把当地的士东市场,改造得特别新潮和有质感,有的店面招牌被改成了隶书,食材也整整齐齐:
旁边的花店也被布置得特别精致:
曾经有些脏乱的士东市场,甚至被当地人称为“文青菜市场”。
类似的菜市场,在北京也有一家,就是三源里菜市场。
这家菜市场凭借能买到很多其他地方难以购入的新鲜食材,经常有明星出没而闻名,即便价格并不便宜,但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参观”和购买。
而就在最近,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也迎来了一次美学改造,在腾讯新闻和BMW X2的联合之下,将他们的审美融合进了菜市场的每个角落。
他们采用了黑色和荧光绿为主色调,并且加入了大量拼贴的设计风格,把三源里菜市场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改普通菜市场视觉标识杂乱沉闷的气息。
从颜色鲜明的菜市场门面:
再到对比强烈的商户招牌:
小到观感醒目的商品价签:
甚至连购物袋都采用了年轻化的设计风格,并且分发给三源里菜市场的摊贩,即便你只是买了几根黄瓜带走,也可以成为地铁上最引人注目的那个。
有人可能会觉得,菜市场就是买菜的地方,没有观赏的社会属性,没有必要被改造成一个很前卫、很新潮的地方,但我觉得不是,因为菜市场里边最重要的东西是“人”,只要有卖菜和买菜的人在,烟火气不会消散。
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新潮的装饰,则是城市美学的体现,因为菜市场并不一定要是一个听起来很老气的地方,只要食材不变,装潢也可以很酷,可以让人们觉得去菜市场逛街拍照,是一件很有型的事。
所以说,不管你平时是不是一个菜市场爱好者,不妨就在这个周末、起个大早,去三源里菜市场逛一逛,也许这会成为你最难忘的菜市场体验。
设计/排版:文特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