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皇宫复原图(蜀汉重臣谯周故里何处为是)

蜀汉皇宫复原图(蜀汉重臣谯周故里何处为是)(1)

谯周故里何处为是?


蜀汉皇宫复原图(蜀汉重臣谯周故里何处为是)(2)

蜀汉重臣谯周劝说后主刘禅降魏,在史学界一直备受争议。东晋人孙盛评之曰:“周谓万乘之君 偷生苟免,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 【1】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谓:“周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惜矣哉!” (《读通鉴论》)近年易中天先 生《品三国》,则突破旧理念的禁锢,称:曹魏兵临城下,“蜀汉君臣无战意,……只不过他们主张跑,谯周主张降。他们也不反对降,只是担心降不了。” “没有谯周他们也会降。”迨三国文化的持续升温,人们对三国人物谯周的探究也成了热点。与此同时,“谯周故里”亦出现多处:南部县有, 阆中、西充,以及华蓥等县市亦有。何处为是?

本文按时序浅陋揭陈,幸谂之者斧正。

蜀汉皇宫复原图(蜀汉重臣谯周故里何处为是)(3)

阆中“谯周故里”

1979年上海版《辞海》谯周:“三国巴西西充 (今四川阆中西面)人”。实地指今阆中市木兰乡。

据新《南部县志•沿革》称:萧梁大同中,“复改西国县为西充国县,并置木兰郡,郡县同治于此(今木兰乡)。明、清、民国三代,木兰乡皆属南部县地,1953年划属阆中”。萧梁西充国县范围约埒[liè]乎今宝马河以西之南部县域 。《隋书•地理志》称:

“西充国有阆水”即今阆中市彭城以西之地皆属萧梁西充国县所辖。然而谯周生于汉末,萧梁西充国县境域与汉魏之世的西充国县范围不相契。

阆中市西南地方迄今未发现与谯周有关的遗物和遗迹。1988年省文物局编写《四川历史人物和名 胜词典》,丁祖春先生在《后记》中曾言:“蜀籍名人也因无物无迹可寻而割爱。”因此,“阆中谯 周故里”无缘被收入是书。1996年,四川师范学院 (今西华师大前身)主编《巴蜀文化大典》之《历史卷》和《地理卷》,“谯周”及“谯周故里”两条目,亦因此而未被收入该《典》。

西充“谯周故里”

新《西充县志》称:“西充有建全国之功的政治家谯周”。1996年西充县槐树镇谯家沟,当地谯姓人揭牌称“谯周故里”。据《大清一统志》载:“今西充县,汉到隋唐均属安汉县(今南充市), 唐武德四年(621年)因安汉繁阔而析置。”今西充县辖境之罐垭、鸣龙等乡镇原属南部县地,1953年划归西充。据《谯氏族谱》称:“西充县槐树镇谯家沟谯氏先祖谯聪,乃谯氏第四十六代孙,为华蓥谯弘道长子,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德配朱氏。明永乐年间由广安华蓥乡移居西充槐树镇松林湾。”当地谯姓人称:松林湾为谯聪祖入籍时 “老屋”,子孙繁衍,“分居异爨[cuàn]”,至清代,沟上沟下皆谯姓。华蓥《谯氏族谱》尊谯玄为始祖, 然则又何以证明谯聪乃谯周之裔子裔孙?

今之西充县本土,与汉、魏、晋时之“西充国县”非同一概念。即便是今日西充县属之罐垭、槐树、鸣龙等乡镇原属南部县土之一隅(古西充国县),然亦仅跨萧梁之世的西充国县,而非汉魏时西充国县地。今西充“谯周故里”,从民俗上讲, 可视为谯姓宗祠。既然载入《南充旅游图册》亦不过为开发旅游业,发展经济,借“谯周故里”作为品牌而已矣!

蜀汉皇宫复原图(蜀汉重臣谯周故里何处为是)(4)


南部县谯周故里

《三国志•谯周传》:“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

汉魏之世,何处是西充国古县?近年有两种界说:遵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沿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蜀汉、魏、晋之巴西郡的西充国县治,即今南部县楠木镇,其辖境为西水下游,跨嘉陵江两岸,辖有今南部县之楠木、 新政(今属仪陇)、东坝、王家等乡镇。

遵新《南部县志》:“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分充国置南充国县后,充国(治所)在西,后称西充国。”汉魏之西充国县治所在今南部县大桥镇东北,辖有今南部县之西河(水)南岸土地,约侔乎今南部县之东坝、王家、黄金、定水、 大桥、升钟等乡镇,但无楠木、新政。

上述两种界说之汉魏时西充国古县,均辖有今南部县的东坝镇。

东坝镇在今南部县邑南隆镇之南30公里许,于上乘寺古刹傍潆盘公路一侧。2000年,上乘寺在维修时发现有东晋南朝时之古刹础石和瓦当,以及一批出土残碑。其中,有两块残碑提到谯氏:一块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石功碑记》称:

……定觉山上乘寺,古刹也 历代相传前朝谯大人俗产,义官周尚澄买之以建佛殿焉

另一块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勒之残 碑。云:

……之云峰,环以小溪,荡荡乎若蓬莱之海岛,兼茂林修竹,足以耸人观瞻……乃三国谯大人之业耳,明尚澄老祖置买以建……

两段碑文所述,上乘寺当为蜀汉重臣谯周故里的物证。该古刹罹于蒙元兵燹之患,禅宇颓圮,佛 像毁损。及至明代,当地豪绅周尚澄买谯氏俗产, 以资修缮。由是,香火鼎盛,遐迩闻名。

明嘉靖时,四川按察司佥事杨瞻有《提上乘寺次壁间韵》:“梁上标题有宋年,深山名胜古来传。”此“宋年”之“宋”,为赵宋抑或刘宋?笔者以为,无论何“宋”,均可证明上乘寺曾占有谯氏俗产为庙产(常业)的事实。若遵“历代相传前朝谯大人俗产”之语意,赵宋、元、明皆在清代之前。然则,上乘寺古刹占有谯氏俗产又何啻赵宋、 元、明?谯周生长于汉晋之世,晋在刘宋之前,晋末谯氏家族离散,数百亩良田变为无主之业,南朝刘宋建庙占有谯氏俗产,刘宋称晋为“前朝”明 矣!“宋年”之“宋”为刘宋亦有道理。

南朝刘宋,巴西土著外流,南中獠人入境。獠人“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北史•獴传》)。故此,佛教盛行,“僧尼出万”【2】。如昙晖尼,本成 都人,学修观行于南充国(今南部县)。【3】足见巴西地方在刘宋之世,佛寺庙宇甚多。寺庙修缮花钱, 僧人不能出卖庙产。即使要卖,辄借名卖某(施主)俗产;另一施主购买出资,再捐给僧人。周尚澄所买 “谯大人俗产”,实际为上乘寺千余年“历代相传” 之庙产。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新《南部县志》载:东坝镇“明嘉靖年间兴集,后置崇教乡。清宣统三年 (1911年)置东坝镇。” “崇教乡”之“崇教”, 见证东坝镇地方古来崇文尚教,尊儒敬贤,与谯周 其人之盛名不无关系。谯周系“通儒” “硕儒”, 有蜀汉“帝师” “劝学从事” “典学从事”等职衔,明清两代南部地方志皆有《传》载记。

钟灵毓秀之地必有才俊。公元2000年经省市文物考古部门的专家、学者莅临现场调研,从地理位置、古建筑群规制以及出土文物等多方面分析,并结合文献和史料论证,一致认同:今南部县上乘寺村为三国谯周故里。其细节详情,《南充日报》和 《四川日报》均作过报导。

蜀汉皇宫复原图(蜀汉重臣谯周故里何处为是)(5)


华蓥市“谯周故里”

不久前网上有微博称:“上海旧版《辞源》载, '谯周,三国广安人',谯周出生于广安。广安县, 汉晋时属宕渠县地,萧梁分宕渠置始安县,民国初改名广安,即今广安市。华蓥历来属广安县地。《华蓥谯氏族谱》称:华蓥谯姓人始祖谯玄,祖籍阆中。公 孙述据蜀称帝,敦请谯玄出仕,数聘不应。述怒,赐死以逼。玄子谯瑛尽捐家赀以保父命,旋举家迁宕渠,隐居皛[xiǎo]山,结庐凤岭。慎终追远……谯玄第六代 孙谯希宠,七代孙谯周,八代孙谯秀……今华蓥市为 谯周故里。”然此说与《三国志》、常《志》与《晋书》所记,颇有出入。

首先,旧《辞源》释“谯周”之依据仍然是《广安谯氏宗谱》。今广安、邻水、渠县等地之《谯氏宗 谱》,率多沿清人编纂之老《谱》。其所谓“慎终追远”,即裒[póu]录史书中之谯姓名人以为“远祖远宗”, 则难免有人哂之为虚妄。清代学者章学诚先生曾言:“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谯周与其后学陈寿, 同州同郡,同朝共事。陈寿《三国志•谯周传》称,谯周“巴西西充国人也”,有《晋书》、常《志》辅 翼其说,为学界所共识。

再者,谯周“西充国人”,其父谯(山并),字荣始, 非“谯希宠”;谯秀乃谯周之孙,【4】非谯周之子。谯玄,西汉末阆中人;谯周,蜀汉西充国县人。二人出生不同时不同地。谯姓起于“周召公奭[shì]子封谯侯”, 在姓氏中甚为古老。(参见《姓氏通书》)汉世,谯姓为巴西望族,其子孙若蛰蛰螽[zhōng]斯,何止谯玄一人?若判定谯周与谯玄是“血脉相承”,尚需作深广研究。

裴注《三国志•谯周传》引孙盛《晋阳秋》称:谯周之孙谯秀“因萧敬叛乱,避难宕渠川中。”【5】 《古代汉语词典》川:“低而平坦之地。”非山居。“卒于家”,在西充国老家去世。《晋书•谯秀传》 称:谯秀“避难宕渠乡里”。“乡里”,即同乡。谯秀避难宕渠,乃客居宕渠之同乡家里。谯秀祖父谯周既然是“广安人”(即汉晋时之“宕渠人”),谯秀大难临头当远走他乡,何尝要回“原籍”避难去连累其宗亲?愚窃惑焉!但可以肯定的是谯秀带去的“乡人宗族……百数”中,有滞留宕渠者,即或延嗣至今,与“谯玄裔孙”同姓亦未必同宗。“谯周故里” 华蓥说难以成立。

蜀汉皇宫复原图(蜀汉重臣谯周故里何处为是)(6)

南部县东坝镇上乘寺


近年川中出现多处“谯周故里”,有因谯姓人追思先祖而命此名者,有因跨“西充国”古县地而命此名者,有为开发旅游业打“谯周”品牌而命此名者……于是谯周文化现象勃兴。从民俗文化层面上讲,都有一定道理:一则可以壮乡邦文化,促使人们热爱乡土;二则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教育发展, 激励青少年奋进向上。是所谓民俗文化之多元性。

若从考史层面上而论,“谯周故里”的结论尚不能如是轻率而定。时下,尽管“谯周故里”横空出世多处,若无可征信之文物、遗迹为凭,无可靠文献史料佐证,考史结论曷可主观臆断,一厢情愿? 相对而言,南部县东坝镇上乘寺村之谯周故里,信有可征。


注释:

[1] 《三国志•谯周传》裴松之注引。

[2] (梁)慧皎:《高僧传》卷七《释道汪传》:“鄙州边荒,僧尼出万。”

[3] (梁)宝唱:《比丘尼传》卷四《昙晖尼传》。见《高僧传合集》附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4] 《三国志•谯周传》:“周有三子:熙、 贤、同。”谯熙子谯秀,《晋书》有传。谯贤子谯登,常《志》有传。

[5] 萧敬,《晋书•孝宗穆帝纪》作“萧敬 文"。《晋书•谯秀传》作“萧敬"。


编者按:作者王炳尧乃南部县二中退休教师,原文刊载于《文史杂志·文史杂谈》2014年第一期


蜀汉皇宫复原图(蜀汉重臣谯周故里何处为是)(7)


附谯周简介及《仇国论》

【谯周简介】谯周(201~270),三国蜀汉大臣,学者。字允南,巴西西充人。刘备称汉中王,任为司业。刘禅即位,任为太史,后迁散大夫、光禄大夫。不参与政事,以儒者见礼,耽古笃学,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通晓天文。曾为益州劝学从事,徙典学从事,总领全州学者。炎兴元年(263年)魏军进逼成都,力劝刘禅投降。后随刘禅赴洛阳,封阳城亭侯。著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100余篇,皆佚。(来源:《四川百科全书》)


【谯周故里】四川南部县东坝镇上乘寺村(另说西充县槐树镇) 

【谯公祠】四川南充西山万卷楼景区 

【谯周墓】四川南充西山万卷楼景区


仇国论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雕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其辞曰:“因馀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於世而为仇敌。
因馀之国有高贤卿者,问於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
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於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博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
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编者按:通读《仇国论》以及对谯周生平有些许了解,编者认为,谯周劝降并非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他本身不过是一位学者兼教育家,既非政治家也非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儒生),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全国”,而是反对战争,因为频繁战争致使山河破碎、百姓伤亡、民不聊生,巴蜀大地满目疮痍;这样的“反战”情绪和形为,魏晋之际多有之,不是按照传统“愚忠”思维可以理解的,而那些只知“忠君”不知“爱民”的迂腐之人更是没有资格随意指责。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