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起源及发展脉络 明代供给生祠祠庙存续的经济来源

#历史开讲#

明代供给生祠祠庙存续的经济来源称生祠祠田。地方公共祠庙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祀典规定的地方祠庙,这类祠祀的祭祀经费由地方财政拨出;另一类则是不在祀典,但具有地方特征、民众信仰基础的祠庙,这类祠庙的经费主要依靠官、民捐资,或是置田买地作为长久的经费来源。

“夫祭所以崇德而报功,礼之大者也。然祭必以器,是故君子慎器;器必以品实,品实之出必以田,故君子又慎夫所以供祭者。”又因田产不怕水火,无虞盗贼,因此田租收人是供给生祠祠庙存续最主要的经济基础。

晋祠起源及发展脉络 明代供给生祠祠庙存续的经济来源(1)

生祠虽未被纳入国家祀典,但属礼无明文而“以义起者”的地方公祠。生祠建立、祠祀、存续之费用的来源或官拨、或官民捐置田产、资、金,其中又以官民捐置田产为主。官民捐资购买田产,其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地方官员捐俸置办、官民合捐置办、民间自办三种形式。

首先是地方官员捐俸置办生祠田产。这是因为地方官作为国家在地方上的代表,士民表率,肩负教化一方的职责,而祠祀与地方风俗的教化息息相关,故史籍中多见地方官捐棒为生祠置办田产。

晋祠起源及发展脉络 明代供给生祠祠庙存续的经济来源(2)

官民合捐置办,其中地方官主动为生祠祠田捐俸会起到支持生祠祠主惠政、积极倡导地方社会其他精英人士捐俸的带头作用。在地方官捐俸的影响之下,地方社会的其他知识精英、民众也会受其同理心的影响,主动捐资。如常州连公生祠“官绅衿耆捐置大桥田五十亩、花绮山芦场十五亩,作连公祭祀香火田”,由此可见,连公生祠是由官绅共同捐置田产置办。

最后是民间捐置。生祠信仰本就产生于民间,是地方民众主动为有惠政的地方官员建立的祠堂。因此,百姓积极主动捐资、捐田为生祠信仰可以长时间存续于地方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张问答惠德于嘉,宜庙祀不朽也,于是父老韩堂沈时钰等建,其资费都出自民赀,不烦官帑。”陈俎治广平有方,民众“闻之跃然,农献力,商献赀,贾献材,陶献埴。”

晋祠起源及发展脉络 明代供给生祠祠庙存续的经济来源(3)

二是出租生祠祠堂周边的房屋,以房租来作为生祠祠堂此后存续于地方的经济基础。正德已卯副使昆山王公倬有平功,擢去后近十年,“民益德公,及予归觐,父老共请纪其事置生祠焉,考之祀典能御灾捍患则祠之,公有大功于崖,脱吾民于水火,崖之妇孺皆能颂之,有不待文而传者,而人心崇报之公则不可已也,已卯春,州守陈侯尧恩即晏公庙旧址建祀若干楹,祠门两旁置市收其租以备修饰,城东废学地居民数家课羊豕各一,以供时祀祭。”

三是官置田,即直接拨给官田,或以官帑购置。划拨官田作为生祠存续地方的经济来源是常见之举。嘉兴有何县令生祠,“费不常,何以垂久,适邑有田若干亩愿入,官者诸请估其值,著之牒为祠费”,可见地方官府将官田若干亩作为嘉兴何县令的生祠祠田。

晋祠起源及发展脉络 明代供给生祠祠庙存续的经济来源(4)

这些经费主要用来对生祠祠庙的修葺、守护。这类生祠祠田的管理一般由地方官府或有声望的士绅来经营。乌程县,“清远遗爱祠,在南塘对岘山,士民公建,祀知县马思理,置田五亩七分,契存徐霖处,僧人收米为收祠膳”,徐霖应是乌程县公推或官府指定的管理者。同时在田产公管之下,一般还要立账簿,并以勒石、著牒。如前文提到的何县令生祠祠田“官者诸请估其值,著之牒为祠费”。

立石、著牒的目的不外是保证租佃关系正常进行,田产不被盗卖、侵占,保障生祠祠田能持久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上的生祠信仰能够永久存续。同时,明代所立的生祠祠田碑记、著牒等也在要求守祠人、管业人谨守田产不得盗卖、授予他人,这是试图明确生祠祠田产权的一种努力。

晋祠起源及发展脉络 明代供给生祠祠庙存续的经济来源(5)

综上所述,明代生祠建立、修葺、祭祀的主要经费来源以官民捐资为主。这与生祠的产生缘由密切相关。生祠是由地方上的百姓为感念官员惠政而请建的,因此地方百姓积极参与建立生祠,主动捐资、捐田,更能表达他们对官员的感激、崇敬之情。

明代生祠的营建与国家治理

生祠是地方上特殊的民间信仰,产生之初宗教性较为显著。随着社会、生祠双方的发展与积淀,生祠宗教性渐趋弱化,日渐成为地方百姓、士绅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手段。再者,生祠属于地方人物祠祀,其注重功业与道德的属性明显居于祠神的神灵与灵验之上。因此,生祠被赋予的参与、选择功能在地方上进一步凸显。同时,在国家祠祀政策引导下,生祠与国家、地方交织,这也是赋予生祠内涵的重要阶段。

“报功”与“祷祀”

明代生祠是民众为感念地方官德政而建立的祭祀场所,生祠祠堂则成为民众的情感寄托。地方百姓为官员建立生祠最初具有感念地方官的现实用意,以“崇德报功”、“祈福报恩”报答地方官。

“报恩”报的是官员在地方上所施行的“惠政”,民众为了“报恩”而“祈福”。于谦有治迹,民为立生祠,“二省士庶军民等,合建生祠侍奉,报公之恩。”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任广东巡抚的潘季驯,在广时“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

晋祠起源及发展脉络 明代供给生祠祠庙存续的经济来源(6)

均平里甲法的实施,使部分里甲力役变为出钱代役,有利于广大百姓的劳动。潘季驯离任后,其继任者继续在广施行均平里甲法,广人亦感其惠政,建报德祠以祀。万历初,平湖县立李县令生祠,“期以岁时拜,且祝愿公福履无疆”。此后,民众通过参与祠祀生祠,在生祠祠堂内祈福禳灾、反复祷祝,希冀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满足。而从民众积极参与与生祠相关的祠祀活动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地方民众的心理需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