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讲信用的一句(有的信用不该讲)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老汤。

本文对论语《学而篇》的第十三节进行学习,这里面讲到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如何讲信用,对待别人要秉持什么样的态度;以及要选择依靠什么样的人?

论语中讲信用的一句(有的信用不该讲)(1)

首先还是看一下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句话同样也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弟子“有.子”的论述,但是道理却很深刻。

看一下这段话的释义——有.子这个人曾经说过: “讲信用要符合道义,对于符合道义的事情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去寻求依靠,要依靠关系亲密的人。

论语中讲信用的一句(有的信用不该讲)(2)

1、信与义

那么,深入理解一下。讲信用,这是属于社会公德,但是,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讲信用。举个例子,别人有求于你,但是并没有告诉你是什么事,但是你还是答应了。几天后,那个人告诉你,他要做的一件事是违反公序良俗或者违反律法的事情,那么,难道你还要因为之前答应了别人,而去履行所谓的“信”吗?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做背信弃义的小人,但是,我们也不能做鲁莽愚蠢的盲信者,一切“信”的履行,都是要以“义”为前提条件的。

论语中讲信用的一句(有的信用不该讲)(3)

2、要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我们对待他人,当然要有礼貌,但是这个礼貌要有个度。度太低,别人感受不到我们的热情,关系就变得冷淡了;但是,度太高,毕恭毕敬,过于谦卑,把自己放的位置过低,反而有失尊严,时间久了,别人也会看不起你,所谓自取其辱,就是如此。

那要选取哪种程度的恭敬呢?文中提到,要遵循礼,而这里的礼,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也许是指周礼,但是在现代社会,应该可以归结为风序良俗、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具体表现。

论语中讲信用的一句(有的信用不该讲)(4)

3、依靠什么样的人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释义是这样说的——选择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作为依靠。这句话没有定语,看起来很是没头没尾,什么时候,遇见什么事情,去依靠别人呢?文章言简意赅,根本没有交代。同时听起来,很像一句多余的话,中国人注重亲情、乡情,寻找依靠,当时是依靠关系亲密的人了,难道是依靠陌生人吗?

论语中讲信用的一句(有的信用不该讲)(5)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决定归附和投靠一些人的时候,要等到关系密切之后,再进行投靠。如果这样理解,是不是感觉意思就顺畅多了呢?

读《论语》,有的信用不该讲,过分恭敬容易自取其辱。【朗读者老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