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非世袭爵位(粪土当年万户侯)

秦汉时期非世袭爵位(粪土当年万户侯)(1)

前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伟大领袖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经典片段。

今天咱们并不是诗词鉴赏,之所以引用,是想借其中的一些内容来引发一些思考。

被伟大领袖视为“粪土”的万户侯到底是一种什么地位呢?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侯”呢?“侯”在古代又能享受什么特殊待遇呢?为什么会出现“候”这种爵位制度呢?

今天咱们就跟大家来聊聊秦汉时期的爵位制度。

封侯

先说说这个“侯爵”。

“侯”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爵位,那万户侯,顾名思义,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这么一个“侯”,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汉代的开国元勋萧何、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卫青、霍去病都被封为万户侯。

这个“侯爵”在汉代是非常稀少的爵位,万户侯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之所以稀少呢,是因为这个侯爵是可以毫不损耗的传给子孙,世袭罔替的,只要安分守己,可以说是吃穿不愁。(当然如果犯法了也是会被剥夺爵位的)

所以在汉代,想要被“封侯”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刘邦就立下了一个规矩,叫“非功不侯”,就是没有战功就没有资格“封侯”。大汉开国的时候,刘邦对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进行分封,封了多少个侯呢?143个,其中的139位都是靠军功换来的。

秦汉时期非世袭爵位(粪土当年万户侯)(2)

刘邦剧照

提到“难封”,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咱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了,这个人就是咱们总在唐诗里听过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将军戎马一生,遭遇大大小小的战争也不在少数,在咱们大家的眼里他是最应该被封侯的,可是就是因为命运坎坷和一些自身的原因,李广一生都没有被封侯,这就为后世留下来“李广难封”这么一句成语。

当然李广没有被封侯自然是有原因,这个原因呢今天就不跟大家多说了,以后有机会咱们专门写一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李广没被封侯到底“冤不冤”。

从“李广难封”我们也能看出来“封侯”曾经在汉代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愿望。

其实秦汉时期不仅仅只有一种爵位,除了刚刚说的“侯爵之外”,还有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者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加上关内侯和彻侯,一共是分二十等,叫做“二十等爵”,后来彻候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改叫列候。

这二十等还从上到下分为四个级别,其实侯爵是第一级、什么什么更啊上造啊庶长啊是第二级,各种大夫是第三级,然后剩下的就是第四级了。这其中还分官爵和民爵。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普通老百姓,最高的爵位只能是公乘了,再往上没戏了,除非你有机会立什么大功。

说完这一大堆是不是各位都晕了,分这么细太麻烦了吧。没错,笔者也觉得说这么多很麻烦,但是为了讲清楚也只好委屈各位了。

到了东汉末年有一位大佬也觉得什么乱七八糟的太麻烦了,索性废除了二十等爵制。这下是不是大家痛快多了。这个人就是曹操曹孟德,感谢曹丞相。

秦汉时期非世袭爵位(粪土当年万户侯)(3)

曹操剧照

军功

这个爵位制度并不是秦汉时代的原创,而是早就有之。爵位原本是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

在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诸侯的封地称国,各诸侯国内,又有卿、大夫、士等爵位,卿、大夫也有封邑,叫家。“齐家治国”就是这么来的。

这些爵位不仅可以世袭罔替,还对其统治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统治权。诸侯对封国有统治权,受命于天子;卿、大夫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受命于诸侯。

《孟子.万章篇》就写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是到了战国的时候,这种情况变了。战国的时候各个国家纷纷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改实行郡县制,于是就出现了跟以前不一样的爵位,而且爵位不再世袭,也没有对地方统治权。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有一项就是军功爵制度,说白了就是按军功来封赏爵位。具体方案就是,所有贵族必须通过军功来重新定位,有军功,不管是以前是农民还是贵族,都有资格获得爵位;那如果没有军功呢?不好意思,那您以后可就不是贵族了,降为普通的地主。

新法一出,大大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

秦汉时期非世袭爵位(粪土当年万户侯)(4)

秦汉时期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每个士兵在战斗结束之后,都要计算一下自己杀了多少敌人,然后用杀人的数量来换取相应的功劳。

那么在杀红了眼的战场上怎么计数呢?有这么一个规矩,如果一个士兵杀死了一个敌人,就割下他的右耳,等到打完了仗,数一数每个士兵有多少个右耳,就代表杀了多少个敌人,相应的就会得到多少的奖励。

跟咱们今天的多劳多得的道理一样,你拼命的为国家打仗,国家就会给你丰厚的奖励,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上了战场士兵们哪个不玩命?秦国的虎狼之师就是这么组建起来的。

那么士兵们拼死拼活换回来的这个爵位有啥用呢?您可别小看这个爵位,可不仅仅是一个好听的名头而已。

首先,有爵位就意味着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特权。比如,你犯了罪,可以通过降低爵位的等级或者免除爵位来抵消一定的惩罚,相当于是一个“护身符”。除了抵罪之外,还能减免一定程度的徭役,咱们知道古人是要服徭役,就是无偿的为国家劳动,没有爵位的人一直到60岁才能不参加徭役,如果你有爵位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就拥有了“提前退休”的资格。

不仅如此,在汉代,有爵位的人死后,连坟头都有资格比普通人修的豪华一点。

秦汉时期非世袭爵位(粪土当年万户侯)(5)

另外,面对资源分配的时候,爵位越高就越有优势了。比如在汉代,一位关内侯最多可以拥有95顷土地,而比他等级低的公乘有多少呢?只能拥有20顷,再低一点的大夫只能有5顷,最低的公士最多只能拥有1.5顷。

在汉代官员的等级跟爵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咱们经常听一个词“封侯拜相”,形容一个人成就功名,官至极品。

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按照西汉的制度,丞相之职一直选用列侯担任,所以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只有先“封侯”才能“拜相”。

提到这儿,咱们还得提一个人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位老哥是个例外,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曾经先后两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他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御史大夫、丞相之职。但是由于公孙弘之前没有军功,按照高祖皇帝“非功不侯”组训,他就没有侯爵。

因为在他之前担任丞相的都是有侯爵的人,所以武帝下诏封平津乡的650户给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这下总算是满足了基本条件。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也为西汉后来“拜相封侯”开创先例,“乡侯”也是他开始的,在这之前汉朝没有“乡侯”。

秦汉时期非世袭爵位(粪土当年万户侯)(6)

帝国

最后想跟大家说一说,军功爵制度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在军功爵制度之前,爵位一直是世袭罔替,正因为如此一些传承了几代的大贵族也慢慢的也拥兵自重,甚至长期把持一方政权,势力大到就算是国君也要礼让三分。

到了春秋末年,一些世家大族已经俨然凌驾于国君之上,很有名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是贵族抢班夺权的案例。

所以为了避免大权旁落,就必须有一种新的制度来制约原有的旧贵族,军功爵制度就刚好打破了原有的世卿世禄的局面,达到了消灭旧贵族的目的。

但是旧贵族不能马上被消灭,所以就要用军功爵产生的新贵族来“以新换旧”。

那么新旧贵族,差别在哪呢?

旧贵族靠血统,新贵族靠军功;血统是天生的,军功是争取的;血统有利于贵族,军功有利于君主;血统由家族决定,军功由政府认定。

更重要的是,旧贵族是领主,新贵族是地主,二这一字之差,可以说差别是天上地下。

按照原来西周的分封制度,不管是你是诸侯还是大夫,一旦封了爵位和领地,那你就对自己的领地有统治权,领地的人民也会忠于你。

就比如大夫只需要忠于诸侯就可以了,不需要忠于天子;大夫领地上的人也只需要忠于大夫就可以了,没必要忠于诸侯。

但是地主就不一样了,只负责收取应得的财物就完了,其他的一律无权过问。换句话说,地主只有财政权而没有行政权。这样地主代替了领主,领主没有了,领地自然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郡县,而原先在地方上那些属于领主的权力,土地和人口就直接隶属于国家和国君了。

秦汉时期非世袭爵位(粪土当年万户侯)(7)

以军功定爵,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军民人等积极上进,国力增强,贵族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国君的地位反而上了一个档次。地方上没有了世卿世禄的旧贵族,地方管理者也不再依靠出身和血缘,而是凭借能力和才干,由中央政府任命委派。这样一来,中央集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也是商鞅变法的重中之重。

结语

虽然这场改革不是由商鞅一个人完成的,也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的,但是在这场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分明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未来帝国的胚胎。

此时还是萌芽的秦帝国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等待百年之后,那个被称为始皇帝的人,在中原大地上,上演一出“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大戏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