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指挥打仗纪录片(粟裕提前发起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主力从山东临沂、滕县附近一路向淮海铁路东段疾进,直扑新安镇。8日上午,华野主力在新安镇发现盘踞在此处的敌军正准备向西撤退,随即调转方向,在距离新安镇60公里的碾庄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碾庄这一战居然会改变淮海战役的局势。从这以后我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国共双方的形势也发生改变,我军仅用3个月就基本解放全国。粟裕晚年在回忆这场战斗的时候,曾感慨道:“如果再晚4个小时的话,那么仗就不好打了。”
从小淮海战役到中淮海战役,再到大淮海战役1948年9月30日,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的粟裕再次来到曲阜。他此次前来是为了部署即将进行的淮海战役,策划一场决定我国命运的大决战。
早在八九月份,粟裕在策划济南战役的同时,就在思考战役结束后,华野下一步要怎么行动。当时他有两个想法:
第一、南下作战,攻占海州、连云港、淮阴等地,削弱盘踞在徐州的刘峙集团,创造战机,以此来打通苏北和山东之间的联系,获得华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援以及交通运输的方便,为将来的渡江战役创造条件。这便是著名的“淮海战役”。
第二、返回中原地区,配合中原野战军寻找合适的战机歼灭敌人,为我军渡江创造条件。
当粟裕将自己的想法提出后,很多人都赞同第一条,于是便决定打淮海战役。
9月24日早上7点,粟裕给军委发去一封电报,建议在济南战役结束后发起淮海战役。这是淮海战役的首次提出和设想,因此有人说:“粟裕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战争指导方面,他经常在人事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实践上又走在最前列。”
不过粟裕提出的只是一个“小淮海战役”的建议,这也仅仅只是一场华野的“独角戏”。他的主旨是攻敌打援,而且是将重点放在打援上。按照粟裕的部署,华野部队分成两部,兵分两步:
第一步以少部分兵力攻占两淮地区,以主力准备截歼从徐州及陇海路东前来增援的敌军;第二步,敌军如果不支援的话,则趁机攻占海州和连云港。
“小淮海战役”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能从中看出粟裕深远的战略目光。
军委和毛主席收到粟裕的电报后,第二天就回复:“同意粟裕同志提出的建议,立即举行淮海战役。”不过毛主席将粟裕的“两步走”扩充为“三步走”,也令他所制定的“小淮海战役”发展为“中淮海战役”。
而当“中淮海战役”打响没多久,粟裕便向军委提出建议,将“中淮海战役”进一步发展为“大淮海战役”,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淮海战役。
粟裕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
1948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给粟裕发去电报,同意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是11月8日。然而在战役即将发起的前不久,粟裕却突然将时间提前了两天,决定在这天晚上正式打响。
11月6日晚上7点到9点,他将这一想法汇报给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同时吩咐战士们立即执行命令。此时不少人为粟裕捏了一把汗,因为前不久,中央军委刚批评了粟裕。如今他又在没有得到军委的同意下,擅自改变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无组织、无纪律,从而受到处罚。
因此当华东军区的政委饶漱石知道粟裕要提前发起淮海战役后,连忙找到他说:“你还是先给军委写一个检查报告吧。”粟裕说:“这个报告早晚都得写,不如打完这场仗再说。”要知道当时情况紧急,一秒都不能落后。
蒋介石分别在11月3日和4日,派许朗轩、顾祝同到葫芦岛、徐州部署“徐蚌会战”,企图阻止我军南下攻势,掩护他们嘉江防御以及江南后方的部署。11月6日,侦察兵又发现驻守在海州的第44军有向后撤的情况。
综合以上种种情况,粟裕认为现在是刻不容缓,他们不能再耽误一分钟了,淮海战役发起的时间也只能早,不能晚。
11月7日晚,军委回复粟裕:
“完全同意你6日发来电报所述的攻击部署,希望你们能坚决执行。如果不是有特别重大的变化,还是不要改变计划,此时越能坚持下去才越能获得成功!在这一方针下,你们自己做主就好,不必事事请示,避免延误战机。”
军委的来电肯定了粟裕的做法,而这份电报字里行间也充满着毛主席指挥大规模战役的一贯作风和统帅的超高气度。
而事实也向大家证明,将淮海战役提前两天打响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这不仅打乱了蒋介石精心部署的“徐蚌会战”,还为我军创造了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有利战机。
粟裕晚年回忆:如果再晚4个小时,仗就不好打了11月7日黎明,黄百韬匆匆率领兵团开始行动。他没想到的是,此时华野一纵、四纵、六纵、八纵和九纵等主力纵队,早已从北面向他的七兵团逼近,抢占运河上唯一的大铁桥,这也导致黄百韬兵团损失惨重。
11月8日黄昏,黄百韬兵团抵达碾庄,此时他暗暗庆幸:虽然在新安镇等了44军两天时间,导致推迟兵团西撤的时间,但好在增加了一个军,令他的第七兵团成为徐州剿总兵力最多的主力兵团。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接到报告:“解放军有三四万主力正从碾庄西北不远处的宿羊山直奔而来,另外还有一两万人正从铁路南面向碾庄疾进。”黄百韬没想到共产党来的这么快,他大惊失色,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中午十分,黄百韬收到一封来自徐州“剿总”刘峙转来的蒋介石的急电:“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圩地区准备和共产党决战,我已命令杜聿明率领邱、李两兵团前来支援。”
还没等黄百韬将心放在肚子里,他又收到报告,说是第三绥靖区冯治安的两个军“叛变”了,运河、不老河防线瞬间被瓦解,也封闭了他撤向徐州的道路。
11月11日,我军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仅有十几公里的狭小地区,造成“关门打狗”之势。不过黄百韬兵团毕竟有十几万人马,武器装备也十分精良,想要一下子将其歼灭是有些困难的,而我军也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
在南京的蒋介石得知黄百韬兵团被围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连忙命令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兵团前去支援,务必要将黄百韬兵团给救出来。杜聿明亲自督战,甚至出动了飞机、坦克等武器,但收获却很少。
双方战斗到14日,我军的打援部队越打越强大,而且摸索出国民党军不擅长夜战的弱点,集中力量趁着天黑反击国民党军。比如说邱清泉兵团右翼张楼附近的第70军,被我军包围猛攻后,阵地一度被我军攻破。邱清泉指责空军没有及时支援,导致他部损失惨重,一时间双方互相指责,闹得不可开交。
国民党空军将这一情况汇报给蒋介石,还说邱清泉为了保持兵力,按兵不动,不肯救黄百韬兵团。蒋介石一边发电怒斥邱清泉,一边派顾祝同和郭汝槐等人去徐州督战。
不久后,我军向黄百韬兵团所属的第44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第44军是一支四川部队,下辖150师和162师。14日下午,我军将第150师450团全歼,团长以下官兵全被俘虏。黄昏时分,我军又向第150师448团阵地发起进攻……
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打援部队拼尽全力阻挡住邱清泉和李弥兵团,而围攻黄百韬兵团的部队则前仆后继,并于17日将碾庄圩外围大部分据点攻克。
19日晚上,粟裕集中五个纵队向困守在碾庄以及附近的敌军进行最后的总攻。激战到22日上午,碾庄彻底被攻克。在这一情况下,黄百韬率领少部分随从逃到64军军部,见到了军长刘镇湘话。
11月22日下午,黄百韬继续逃窜,来到最后一个地点吴庄。黄百韬本以为自己安全了,没想到4点左右,我军对吴庄发起猛烈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我军全歼吴庄守敌,生俘64军少将副军长韦德。
黄百韬无奈,只好再次走上逃往道路,他从吴庄出来后向西北方向逃窜,企图跑到20公里外的塔山和李弥兵团会合。不过他最终还是没能逃出我军的包围圈,那么黄百韬是如何死的呢?
几天后,杜聿明见到从碾庄顺利逃出的杨廷宴,问他:“你知道黄司令官的下落吗?”杨廷宴回答道:
“当时黄百韬、刘镇湘等人见情况不对,便决定各带一部分兵力向西突围。黄百韬突出后来到一个茅棚附近,见只剩我们两个,且四周全是解放军,无法再逃了,他心如死灰,便举枪自杀了。
他没死透,痛苦地在地上抽搐着,他看向我,我知道他是想让我再补一枪。我没有办法,只能颤抖着用枪抵着他的胸膛,扣动了扳机,结束了他的痛苦。
他死后,我正在哭,就在这个时候解放军来盘问我,我说自己是国民党的伙夫,死的是我哥哥。解放军没有再追究,我将黄百韬掩埋后,便趁机逃了出来。”
最讽刺的是,从11月18日开始,徐州到处都贴满“保卫徐州大捷”、“庆祝保卫徐州大胜利”的标语。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为团长的慰问团,浩浩荡荡地来到徐州,这也令徐州的庆祝氛围达到高潮。
这一切都是刘峙精心安排的,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黄百韬兵团居然会全军覆没。于是在招待会开始后,他只好拉上杜聿明一起应付记者的提问。杜聿明生怕下面的记者会问黄百韬,但幸好直到招待会结束,也没有人问。
正当他在大家的簇拥下离开会场时,一个记者突然发问:“杜副总司令,再问一个问题可以吗?这样的大捷,怎么没见黄百韬呢?”杜聿明随后回答道:“他回家休息去了……”
自从黄百韬兵团被我军歼灭后,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情况越来越差,几乎是屡战屡败,而我军也以最快的速度解放了全国。粟裕晚年谈起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的决策时,还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当时如果再晚4个小时,让黄百韬窜入徐州,那这场仗就不好打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