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编内编外什么区别(体制内岗位为什么要分)

所谓 “编内” ,指的就是使用编制的公职人员。编制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公务员、参公人员使用的行政编制;第二,事业单位人员使用的事业编制;第三,工勤职工使用的工勤编制。除此之外,还有三大主流编制下属各种小编制。没有编制使用的职工分为两种:第一,已经成为体制内正式职工,只是暂时不能使用编制,这类职工被成为“暂时性非在编”职工;第二,通过人社部直接招录或授权招录进入体制内岗位的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被称为“编外职工”。

单位编内编外什么区别(体制内岗位为什么要分)(1)

对于体制内职工来说,拥有编制等于拥有 “铁饭碗” 的保障,不仅工作稳定还能享受体制内待遇。体制内的薪资待遇实行会审制,首先由编办审核该职工是否在编及职工人员变化,每月由单位会计人员把工资表发给编办审核。体制内很多待遇都规定职工必须在编在岗才能领取,如果不能享受编制待遇,即使原来被登记过公务员身份,也不能按体制内薪资待遇领取。

单位编内编外什么区别(体制内岗位为什么要分)(2)

除薪资待遇外,在编职工的社保比例也比不在编职工高很多,退休后到手的差距甚至是成倍的。即使是正式职工,可能存在严重的 “超编超岗” 现象,这类人同样无法享受编制待遇,有些地区会按 “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执行。只有通过正规途径进入体制内,才能享受编制内待遇。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编制对事业单位职工的重要性。

单位编内编外什么区别(体制内岗位为什么要分)(3)

事实上,编制对于个人来说,其意义还没有对地方财政的意义大。无论是哪个省份,都是按编制数量进行各市县地区的转移支付,尤其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地方财政收入非常困难,有些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工资收入都保障不了,福利待遇也是能少则少,完全要靠省级转移支付来保障。在编职工是由省财政部门保障,而超编职工的工资和经费均由地方财政负责。精简编制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缓解地方财政负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