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

1916年6月中旬,胡适离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启程回国,来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

他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要换个样子了!”这话译自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它既是胡适对所有留学生的期许,也是对自己的殷殷勉励。

那会儿,他踌躇满志,还没有亲身经历北大的派系斗争,不过很快就有机会了。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1)

图:胡适

【一】要不要把胡适赶下台

1917年秋天,北京大学宿舍西斋丙字12号,两个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密谋,要不要把胡适赶出北大。

主谋是顾颉刚(24岁,哲学系),他要征求傅斯年(21岁,中文系)的意见。彼时,他们还不知道今后自己的学术成就会达到怎样的高度,只想着这个叫胡适的哲学系新教授,当留不当留。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2)

图:年轻时的傅斯年(左)、顾颉刚(右)

顾颉刚为什么要问傅斯年?一是因为傅极聪颖、极博学,是刘师培、黄侃、刘汉章等北大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学生群体中的威望非常高。二是因为傅斯年刚刚完成了赶朱教授下台的壮举,很有战斗经验。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所著《元气淋漓的傅孟真》(傅斯年,字孟真)记载:当年,有个文预科教授叫朱宗莱,是章太炎的弟子,教了一门自己并不擅长的《文心雕龙》,在课堂上出了不少错。学生把他的讲义偷来给傅斯年看,傅一夜审过,圈出30多处错误,全班签名呈给蔡元培校长。没过多久,这个朱教授果然就不再教这门课了。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3)

图:蔡元培

所以,要不要把胡适赶下台,傅的意见很重要。

傅斯年十分自信,但还没到自负的程度,他要先去哲学系旁听胡适的课,再做决定。

几次课听下来,傅斯年对同学们说:“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他治学的路子是对的,你们不要闹了。”这样,胡适就留在了哲学系。

当然,胡适能在北大继续任教,不能全凭傅斯年的一句话,但这事确实起了关键作用。多年以后,傅斯年去世,胡适在纪念文章《傅孟真先生的思想》中,无不动情地写到:

“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一般思想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机缘巧合,正是由于这次密谋和密谋之后的旁听,傅斯年决定离开黄侃等人的阵营,转投胡适麾下,切磋学问,阔论时局。

这本是一出霸道学生和年轻教授从相杀到相爱的戏码,但如果把它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去看,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蕴藏着北京大学文科派系间的斗争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4)

图:1945年,胡适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代校长傅斯年(左)前往迎接

【二】北京大学文科派系的变迁

从1898年创校,初名京师大学堂,到上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文科学派的变迁,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桐城派、太炎弟子派、欧美留学派

派系更迭不会是“昨天、今天、明天”这种清清爽爽的一刀切,总要有个模模糊糊的过渡期,好让旧派与新派充分斗争,然后水到渠成完成更迭。既然没有精确的时间界限,那么依据各派主要特征,我们大致划分一下

从建校到民国初年,主要是桐城派古文学家称霸北大。这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文统源远流长、文论博大精深、著述丰厚清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早期重要作家基本都是江南安庆府桐城人(今安徽省桐城市),因而得名。桐城被称为“文都”也是这个缘故。后来,桐城派因新文化运动彻底没落,此时在北大的遗风,不过已属末流了。

1912民国初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开启太炎弟子执掌北大的时代。再稍微具体一点,1914年6月,浙江人夏锡祺任北大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桐城派彻底失去话语权,此后10多年,太炎弟子影响着北大文科的发展。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5)

图:章太炎

这一学派,顾名思义,是章太炎的门生弟子,大多是浙江人,具有深厚的旧学功底,又因曾留学日本,对西学也有相当的造诣。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学成归国,互相援引,起初在浙江各府中学任教,后来相继到北京大学文科系当教授,成为主流。待到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地位依然稳固,但同时,欧美留学派已初见端倪。

1922年4月,蔡元培看出欧美留学派才是未来,任命胡适为北大教务长,正式拉开了欧美留学派的黄金时代,且不再局限于文科系,而是席卷整个北京大学。从此,北大才算是踏上了现代化大学的征途。

欧美留学派都有谁呢?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谢冰心、吴文藻、许地山、顾毓琇等等。他们一批一批的走,又一批一批的回,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新的境界。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6)

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左起:胡适、傅斯年、蔡元培、钱玄同、李大钊、陈独秀

【三】从并肩作战到分道扬镳

虽是老生常谈,但我们有必要先说一下新文化运动的时间。百度百科介绍是1915年至1923年。但是 ,我个人倾向于把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作为起始标志,把1927年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作为终止标志,其中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结合上一章节的时间线,大致可以看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没落的桐城派式微。因此,并肩战斗的是太炎弟子和欧美留学派,分道扬镳的也是他们

当时,胡适提出“当以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将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探索国学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这种主张得到了大部分太炎弟子的响应,“整理国故”成为当时的学术新口号。

据《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记载:

“陈独秀、胡适在北大鼓吹新文学时,也因为得到不少太炎门生的响应支持,在《新青年》踊跃投稿,才使文学革命的声势大涨,新文化运动得以席卷全国。”

你好我也好的两派,为什么到了“五四运动”以后就逐渐起了纷争,以致分道扬镳呢?那是因为,一团和气的背后,从最开始就潜藏了成见和猜忌。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7)

图:《新青年》和《新潮》杂志

1918年,傅斯年和罗家伦响应新文化运动,创办了《新潮》杂志,不到一年,势头就很猛了。可陈独秀对他们一直心存疑虑,尤其傅斯年还是从黄侃的太炎弟子阵营“投诚”过来的。据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记载,陈独秀曾就此事问周作人:“他们别是派来当细作的吧?”搞得周作人不知如何作答,只能是成人之美说些好话。

而太炎弟子对胡适向来不大尊重。因为胡适是北大文科学长、安徽老乡陈独秀向蔡元培举荐的,太炎弟子根本瞧不上陈独秀,连带着对胡适就有了先天的成见。1919年4月,陈独秀因私行不检的绯闻被迫辞职,黯然离开北大。其中,最卖力气的正是太炎弟子的中坚力量沈尹默。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8)

图:沈尹默(左)和陈独秀(右)

陈独秀走了,胡适的处境很艰难、很被动。据《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记载:

“胡适虽曾出任《国学季刊》的主任编辑,但随着新文化运动以后胡适在知识界声望的日涨,他和沈兼士(沈尹默的弟弟)等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在双方关系迅速恶化的情况下,胡适在国学门逐渐被视为圈外人,对国学门的事务实际上是无法置喙的。”

这倒不是说太炎弟子欺负人,而是旧派与新派之间本来就不可能和睦,后浪推倒前浪,这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当年太炎弟子取代了桐城派,迈出了革新的第一步,才为北京大学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地位,特别是对于国学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仍受学界重点关注,是取之不竭的知识宝藏。

说到历史的必然,我们也小小地考据一下,从《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截取了一段文科职员名录,时间是1918年,正是新文化运动高潮前夕。分析一下人员结构,或许能看出些什么(留学情况是作者加的)。

要不要赶走胡适(要不要赶走胡适)(9)

图:北大文科职员名录

如图所示,教授共计29人,包括2位教英文的,其中浙江帮有12人。留过学的21人,其中留学日本的13人,留学欧美的8人。从年龄上看,留学欧美的年纪较轻,大多在30岁以下,而年龄越大的留学经历越少,有的就是桐城派遗存了。从这样的师资力量也可以看出,欧美留学派是今后必然崛起的新生代。

由此,文章第一节中提到的,明星学生傅斯年离开太炎阵营、转投胡适麾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结语】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要么因循守旧去做官,要么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逼不得已要造反的几位,也是为了打造自己满意的朝廷,并不是另起炉灶,以新的社会制度去代替旧的。

因此,在当时,现代化的社会理念,很难自发地破土而出,必须引入外来的新鲜血液,这就是留学热潮的现实意义。留日热潮引发了辛亥革命,继而引发了民国初年的宪政运动。欧美留学热潮则催生了新文化运动,启发民主觉悟,推动科学发展,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北大文科派系的斗争,其中既有学术理念的争论,也有私人的意气用事,但归根结底,还是新的思想与旧的思想之间的碰撞、抗争。无论胡适是当了排头兵,还是被赶下讲台,这种碰撞和抗争都一定会发生,也唯有这样,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前行,任谁也不可能阻挡。

-END-

参考资料:

[1]《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的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陈以爱,江西教育出版社

[2]《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河南人民出版社

[3]《北京大学史料》,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