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真实测评(从小资到土鳖)

“小姐,要买什么?哎呀,你的皮肤……”

只要逛过屈臣氏,想必都被这句话打过招呼。有人笑称,人生中皮肤最差,就是进屈臣氏的时候。网络上还曾流传过一套专门应对屈臣氏导购的神回复。

屈臣氏真实测评(从小资到土鳖)(1)

玩笑归玩笑,不过这个曾经首屈一指的美容、护肤的商业巨擘如今难以笑看风云,它正以外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走下神坛。屈臣氏中国区原CEO罗敬仁离职,业绩从2013年增长23%到2016年增长-4%,可比店增长-10.1%....种种问题,让屈臣氏陷入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同时也把聚光灯从“导购”身上扩至整个品牌。

早在1828年屈臣氏还只是一个小药房,被华人首富李嘉诚名下的和记黄埔收购后,开启了裂变的开挂模式。从英国到欧洲,再扩张至东南亚,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资本的并购力量迅速拓宽市场,提升其国际实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内超市的品牌早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胃口,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由此滋生的代购热潮正说明着消费者眼光的提升,还有随之爆发的购买力,高质量的国际品牌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崛起的新兴购物方式逐渐对线下零售商造成影响,年轻消费者的购物理念已经不再单纯靠价格来判断,而是受个性化和时尚潮流需求的驱动。比如那一波波向口红势力低头的女生们的眼中只有YSL、迪奥、香奈儿等国际大品牌,除了大商场里进驻的专柜,或丝芙兰这类国际商品的购物门店外,屈臣氏系的连锁店是难以企及的。知名彩妆除了美宝莲,鲜少有其他知名彩妆进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屈臣氏真实测评(从小资到土鳖)(2)

正如屈臣氏面向的是90后的消费群众,网络红人、电商达人很容易成为的时尚潮流的引领者,门店里捉襟见肘的国内品牌成了时尚美眉们的隐形隔板。

屈臣氏也清楚自己在网络的劣势所在,去年曾与百度外卖合作提供化妆品外卖服务,在网上下单,一个小时内送达。毕竟化妆品不如外卖主食的必需品,非刚需的服务硬对接上客户,尴尬的场面让该服务没待多久便下线了。

店大欺客

除了屈臣氏本事的运营方向存在问题外,与它合作的客户也表示危机不断。说商品在屈臣氏里卖根本赚不了钱,这句话有多少人信?

能在屈臣氏入住生存下来,将产品成本控制到零售价的八个点以内,才能勉强支撑后台费用,换句话说,八个点的成本控制只能使屈臣氏一方赢的局面,而供货商、消费者则都是受伤的一方。店大欺客的模式破坏商业生态结构,短期的独赢模式的终究变成多败俱伤。

屈臣氏真实测评(从小资到土鳖)(3)

据悉,屈臣氏采用“末位淘汰制”选择下架的国产品牌。入驻品牌需要向屈臣氏门店承诺保底销售,月销量低于1200万元的品牌均有可能面临淘汰。

一边倒的模式从侧面赶走了一部分品牌,如今的屈臣氏被几家独大的品牌占据着,加上导购的苦口婆心的推荐,消费者在屈臣氏的体验很能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产品的消费者,不会选择屈臣氏。第二种是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产品的消费者,在一次不良的购物体验之后,也不会再选择屈臣氏。

黏性导购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是屈臣氏式的导购。导购数量几度碾压消费者,窒息式体验让用户避之不及,留下的往往不是热情而是厌烦的购物体验。当营业额成为商家追逐的第一项,接踵而来的各种促销手段成了销售变质的罪魁祸首。

屈臣氏真实测评(从小资到土鳖)(4)

“我只是看看”成了只想拿着所需品的购物者的最佳挡箭牌,拎着仅需买的一点小物,怀揣着一颗没被勾搭上的侥幸心理,奔向收银台,无一例外还会遇上询问办理会员卡的收银员。一气呵成的“逃亡”式购物体验成了消费者恐惧踏入大门的隐形屏障。

与线上电商迎面相撞,线下零售看似红利逐渐消耗殆尽。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重新盯上零售,线上与线下互补共进才是盈利之处。新零售需要补习的课程还有很多,正如屈臣氏近期交出的学费,不知道能够他们受益多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