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天下之事不用担天下之责,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
我所用的《世说》,是“三秦出版社”2016年的版本。这个版本对《世说》有所拣选,不知道它的拣选依据的是什么标准。比如“假谲”一章,就只少了原版顺序的第十一纪。这里特别把它列出来,是认为它的寓意值得借鉴。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云:“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
愍度(支愍度)和尚刚计划南渡时,与一个北方和尚相约为伴。(两人)商议说:“到江南还是讲原有的佛法,恐怕找不到饭吃。”就共同(研究)创立了“心无义”。随后这个和尚南渡没有成行,愍度和尚当真(在江南)布道“心无义”很多年。后来有个北方人到江南,带来之前那个北方和尚的传话说:“带我向愍度表达,`心无义'怎么可以成立?研究出这个理论(观点),(是为了)填饱肚子的变通!不要因此就辜负了如来(的教诲)。”
伧,是当时江南(东)人对北方人的蔑称。那时的人没有宗教概念,把佛教当做修炼仙法的方术,所以把道教、佛教的入门信徒都称作“道人”。“办不得食”,也有找不到信众,就没有传播市场的意思。支愍度不是汉人,姓氏源于民族(地域),因为它是月氏(ròuzhī)人,所以姓“支”。佛法讲万物本“无”,支愍度认为,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万物实“有”,心不想外物,色想便废。用现代话说,“心无义”的意思就是,权、钱、美色,不是没有(无),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但你不可太执着,得到也不用太开心,失去也不用太丧气,没有也不强求,放下“我”的执念,心也就平静了。心静了,“革囊众秽”“分别心”等境界,就可以很容易达到。这是修佛的捷径。
这一小纪告诉我们什么?一、我们今天精神文明的一些内容,以及真正相信或仅是自慰、口里讲着“知足常乐”的世俗信众,其精神内核不就是“心无义”?二、有些流布世界的创新性理论,它的创立者的初心,可能并不是关注普罗大众,不要因为它的成功,把作者的人品(格)吹到天上去,尽管它也一样可能会恵及普罗大众;三,教我们这些理论的人,是不是也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