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一院15所改制(航天科技九院改革开放的故事)

“航天电子”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改革鲜少一蹴而就——

2003年3月28日,本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但对中国航天事业而言,这一天实在是不同寻常。此前分别隶属于集团公司一院、五院、九院、十院,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15家企事业单位,在这一天汇聚到了“航天电子”旗帜下,公司名为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见证了航天科技集团组建以来最大的一次结构调整和专业重组。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电子产品在航天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电子技术的基础作用、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作用及其对型号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出来。所以,这一次实施调整重组,目的是在体制上搭建一个发展平台。”那一天,时任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张庆伟这样说。那一天,柳枝抽绿,阳光正好,“航天电子”诞生在春天里。

6年后的2009年2月23日,同样也是春天,北京大观园酒店里,热闹非凡。一块写有“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的金黄色牌匾,披着红色绸缎呈现在众人面前。这个航天电子专业领域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在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有关资源为基础上组建的,后被航天人称为“新九院”。

航天科技一院15所改制(航天科技九院改革开放的故事)(1)

九院园区办公大楼

历经两次重大改革重组,“新九院”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国航天电子更广阔、更有利于发挥系统集成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与整个院的“改革气质”相符的是,九院下属多家厂所也经历了数次改革。50多年来致力于惯性技术发展的13所就是其中一家。

13所、230厂分别是国内早期组建的惯性技术专业研究所和精密惯性器件专业制造厂,也是我国航天领域重要的惯性技术产品研制生产基地。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厂一所存在着研产结合不紧密、科研生产流程不畅、利益与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导致惯导专业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精密加工手段和过程控制先进性不突出,两家单位的优势技术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013年11月,九院决定对13所(含时代光电公司、激光导航公司)和230厂实施改革重组。

短短五年,一所一厂不仅实现了“统一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规划建设”的目标,同时巩固提升了在国内惯性导航专业的领先地位,市场拓展能力、科研生产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基础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明显改观,“1 1>2”的愿景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新,让我们‘挽狂澜于既倒’。”忆起当年的重组,一位在13所工作多年的老同志非常感慨。

40余年来,正是在改革创新的指引下,所厂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战略基点,在继承挠性陀螺捷联惯性系统、静压气浮平台系统、静压液浮平台系统等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相继突破了光纤陀螺、激光陀螺核心技术,研制出多种光纤陀螺捷联惯性系统、激光陀螺捷联惯性系统,成功实现在卫星、飞船、目标飞行器、火箭、导弹、飞机、舰船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推动我国惯性平台技术朝着高精度、高可靠性、小型化方向发展。

同样对“航天电子”而言,改革开放这一招又何尝不是关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九院迈小步、不停步,全面完成了企业资产改制上市,资产证券化率提高至52%。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实施资本市场再融资,累计获得资金46.74亿元,用于改制上市各子公司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同时,上市公司和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制度,实现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九院有许多创业故事,“让航天芯遨游在太空”便是其中之一。

长久以来,缺“芯”一直是中国航天最深刻的痛。每年因为进口芯片,国家需要花费几千亿美元。

为了让中国的卫星用上自主研发的CPU芯片,实现卫星核心元器件的真正国产化,九院772所的航天人埋头一干就是十几年——

2002年,772所开始投入研制宇航级CPU芯片。2006年,第一代CPU芯片研制成功。2011年11月20日,国产首枚32位空间用CPU随试验卫星四号升空,实现了“中国芯”遨游在太空。2015年7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的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100%使用了国产宇航CPU芯片。

提起“航天芯”的诞生和成长,只记得技术上的总结词却“不太会讲故事”的副总工程师于立新淡淡的语气里隐约一丝感慨:“十几年听起来很短,但对搞电子产品的人来说,这个时间算是很长的。可以说,参与这件事的是一代人。”

于立新所说的这“一代人”无疑是耐得住寂寞、打得了硬仗的一代人。在“航天芯”的研制过程中,他们放弃了中国研制自主元器件最普遍的道路——仿制后再创新,选择了完全自主研发的道路。从最开始,他们就把研发目标定在了当时的国际下一代CPU上。那时,下一代宇航用CPU还没有实际产品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大致的思路和概念。

有了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国产芯片从研发伊始,就瞄准了替代进口芯片这一目标。

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用户对国产“航天芯”早已从不相信、不敢用,到主动找过来用,越来越青睐国产“航天芯”。近期,772所更是研制出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第五代宇航用千万门级高性能、高可靠FPGA及配套刷新芯片,标志着九院成功攻克65纳米千万门级FPGA产品及配套产品研制的所有关键核心技术。

航天科技一院15所改制(航天科技九院改革开放的故事)(2)

九院大力推进关键元器件国产化,实现自主可控。图为电路封装关键工序。

九院的改革创业故事,不仅随着“航天芯”写在了太空,也伴着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写进了704所的岁月。

“这几位可都是加班大王。”704所老专家宋宗炎指着身边的几位老伙伴笑着说。

年逾古稀的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航天的测控事业。这一生,他们亲眼看着704所从由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十来名热血青年组成的“国防第五研究院一分院8室”,成长为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成员,再到拥有2300名在职职工的中国航天电子信息系统领军企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704所在测控通信导航、传感器、雷达与对抗三大专业头顶若干“最”的光环:国内最大的军用传感器研制生产配套单位;最大的军用卫星导航设备供应商;研制了国内首个最先进的星载微波、激光气象雷达……

2007年11月26日上午9时26分,人民网发布一条快讯:“嫦娥一号从月球传来美丽的声音。现在是《歌唱祖国》。”

同一天,一封感谢信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寄往704所:“在贵所的大力支持下,(嫦娥一号)地面应用系统完成了探测数据的接收、处理、数据管理和载荷运行管理等任务,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的处理和制图工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那一天,704所8室向来沉默寡言的航天“女兵”李强清晰地听到了遥远月球轨道上的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传回的乐曲,激动得难以自抑。由于负责“嫦娥一号”语音存储设备研制任务,这位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航天工作者已经连续拼了好几个月,连新年的钟声都是在实验室里听到的。

其实,“嫦娥一号”语音存储装置在立项时,卫星已进入正样研制阶段,技术状态已定型,星上设备已投产,因此语音存储装置的设计,必须立足于不影响卫星的正常研制,难度可想而知。

在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苛刻的情况下,李强和同事们在短短五个月内完成了从立题到鉴定件及正样件产品的交付,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和系统联试以及整星联试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这在星载产品的研制上可以算得上是个奇迹。

奇迹的缔造,来自航天人对祖国和人民的使命责任担当。

在中国航天事业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九院各单位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国家重点航天型号装备等,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高可靠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与元器件产品,产品覆盖航天领域所有重点型号。

航天科技一院15所改制(航天科技九院改革开放的故事)(3)

九院技术产品覆盖航天领域所有重点型号。图为DF-5B经过天安门广场。

这些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火箭、卫星、飞船以及重点型号装备的各个关键部位,一同构成了各类航天器“耳聪目明的五官”“精确的大脑”“敏感的神经”“可靠灵活的关节和经脉”以及“遍布全身的血管”。

九院有功于国家航天工程,也有功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九院的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太赫兹安检系统、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纷纷进入民用市场。

今年10月,九院与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产化大型商业无人机飞鸿-98演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业载能力居全球首位的国产化商业无人机,它创造了国内大型商业无人机研制周期最短的记录。同时,无人机、精确制导炸弹和宇航电子元器件成功开拓国际市场,“航天电子”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迅速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航天科技一院15所改制(航天科技九院改革开放的故事)(4)

九院大力发展系统级产品,成果丰硕。图为与顺丰控股联合研制的飞鸿-98商用无人机。

就这样,九院的航天人们把创新写进了发展的日记,写进数以千万计的电子产品的“基因”里。探索宇宙到达哪里,国家和民众的需求指向哪里,“航天电子”就一路相随到哪里。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在九院,这一点得到了印证。有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滴水穿石的韧劲”,九院的航天人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缔造了“航天电子”的今天。

对很多人而言,九院771所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名字:这个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研究所,是国家实施航天工程和型号装备建设所布局的唯一的集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研究所,201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40年来,九院771所始终坚持“保军是第一政治”,立足需求,以实现航天和型号装备信息化、现代化的自主可控为方向,构建了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计算机三大核心产品体系,突出解决航天高可靠嵌入式计算机及装备国产化、小型化与智能化所需的系统集成器件、信息高效处理与传输、功率器件的研制问题,先后创造了国家重大专项抗辐照高密度星载通用计算机SiP、半导体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发展史上“39个第一”,在确保国家核心器件国产化、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见证了整机系统化、系统芯片化、芯片国产化战略规划的一步步实现,771人用智慧创造着中国航天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传奇。

或许这“39个第一”,少有人知。但这“39个第一”背后的一个名字却举国皆知——罗健夫。

这个窗前的灯光经常最后一个熄灭而又最先一个亮起的航天工作者,这个身患癌症还常常连续三天、五天、七天扎进工作室里的微电子专家,这个一生只有短短47年的“中国式保尔”被写进了九院的历史,也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罗健夫感动中国、感动了航天,也持续感动着这份事业的后来人。

2016年10月,九院13所特级技师李峰的事迹在央视新闻频道专题片《大国工匠》中播出。面对镜头,李峰始终强调,自己只是航天人中最平凡的一个角色,也是千万工匠中最普通的一员。

在航天领域,惯性器件犹如火箭的“眼睛”,测量飞行数据,提高入轨精度,控制飞行姿态,是众所周知的关键产品。李峰的工作就是加工惯性器件中的加速度计,关键尺寸每1微米的变形,就能导致火箭在太空几公里的轨道误差。1微米是什么概念?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

近30年,经李峰加工后验收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标准、精确无误。他打磨的不仅是零件,更是一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航天人的心性。

航天科技一院15所改制(航天科技九院改革开放的故事)(5)

九院积极开展科研生产能力体系建设。图为某惯性产品生产线。

改革是实干家的平台、奋斗者的舞台。今天,当我们翻开“航天电子”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单和功勋簿,一个个实干家、奋斗者的身影跃然纸上。

先后有6名两院院士、1名俄罗斯外籍院士、3名全国劳动模范在九院工作。目前,九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大国工匠”1名、国家级专家10名、全国技术能手1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0余名,以及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200余名。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九院的故事,由九院的航天人共同书写。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精彩故事还在继续。(孙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