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低级别上皮内瘤离癌多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镜低级别上皮内瘤离癌多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

王敏,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消化内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消化内科医生,尤其是内镜医生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胃镜和病理报告过来询问:什么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下一步怎么办?本文为您答疑解惑。

什么是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是病理学诊断术语,性质上是肿瘤性增生,相当于胃黏膜的异型增生,根据细胞和腺体结果异常增生的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上皮内瘤样病变通常认为是癌前病变。

上皮内瘤变需不需要治疗?

众所周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癌变率极高,因此当发现HGIN时需积极治疗。

胃镜低级别上皮内瘤离癌多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该怎么办?

既往研究发现,活检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手术切除后病理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胃癌,比例约23%~37%不等。因此活检虽然是确认病灶病理性质的有效手段,但并不能完全代表病灶的整体病理,活检有可能低估病灶的病理级别,尤其病灶直径超过10 mm、病灶表面变化多样(发红、结节、凹陷和糜烂),提示病理升级可能,应积极行内镜下治疗。

胃镜低级别上皮内瘤离癌多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

内镜下治疗方式有哪些?

(1) 切除治疗:对于有明确边界的局灶病变推荐行EMR或ESD将整块黏膜切除,术后复发率低。目前为首选治疗方式。

(2) 毁损性治疗:

(a) 射频消融术(RFA):射频消融的原理是通过高频交流电的作用引 起组织内的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热量,从而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目前临床未大范围应用,但其具有操作简便、风险小等优势,但费用全自费且昂贵目前未大范围应用,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b) 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非接触毁损方法,其原理是将离子化的氩气喷射到靶黏膜,从而将高频电能传递到组织,使其在高温的条件下凝固。APC可能存在消融处深浅不一致,这也可能是导致较大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治疗有效率下降。

(配图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