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

#腊八节#

当今年的大寒节气遇到了腊八节,一个是二十四节气里最后的节气,一个是临近新年的初始。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1)

大寒一般来说应该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意思就是寒冷到了极致。民间俗语说:“小寒、大寒,冻如冰团。”这个时节刚好在一年数九天气中的三九、四九,气候最冷,故有“数九寒天”的说法。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2)

《授时通考·天时》中引《三礼义宗》也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而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会发现,小寒却比大寒更冷。极冷过后,离天气回暖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所以在这个一年节气交替的日子里,大寒肩负着奔向春天的使命,把一年中最后的接力棒稳妥的交接给立春节气。所以它看起来是比小寒温和和宽容的。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3)

在古代,曾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鹫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这就说明寒到极致并不可怕,一年中的希望即将要来了!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4)

而腊八节,在大寒的节气里应运而生,它热乎乎地来了,也给人们带来了年的味道。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过去的习俗里,腊八一过,就开始数年,就如一首童谣中说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人们很忙碌,但是也很开心!因为这是乡俗,是情感,是记忆,这就是民俗给人最大的乐趣!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5)

在腊八节里,我们经常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在这天里来吃腊八粥。熬一锅腊八粥是这一年里最热火的事情了,人们的期盼和快乐并不亚于过新年,就连小孩也是好奇加期盼的。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6)

在宋代《东京梦华录》里曾提到: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因为腊八粥里并不是放八种东西,而是七种,这七种东西分别是: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而熬出的味道里是有五种味道的,所以就起了这个名字。七宝原本是佛教之语,所以多多少少就有了佛教的意味。

古时候关于腊八粥民俗的由来有两种最主要的说法,一种是说腊月初八是释迦摩尼佛的成道日,大家为了纪念佛教始祖释迦摩尼而开始喝这个粥。一种就是古代在传统节日里为了祭祀和防疫而衍生出来的。无论如何,腊八节里的腊八粥作为一种重要的节日,一直流传至今,给我们带来了每年冬天最寒冷时节里最温暖的回忆。

现在在腊八粥里一般是应该包括八样东西的:花生、绿豆、百合、黄豆、枣子、木耳、米仁和核桃仁,但这原材料并不固定,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适当添减,只要够了气氛和味儿就行。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7)

而说到腊八粥,我们就不得不说到现代两个文学家笔下的腊八粥,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梁实秋。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8)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腊八粥》里,曾把腊八粥写出了最甜糯的味道,也写出了最烟火人生的味道,是所有同类文章中的最佳品。他曾这样写道:“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地沸腾着,但看它那叹气样儿,闻到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这篇短篇小说曾被评为最佳短篇小说,在沈从文的笔下,他把小孩儿八儿一家过腊八粥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又饱满,让我们真正的看到了腊八粥在一个普通家庭里所起到的作用,它是凝聚力,是情感连接的纽带,也是孩子心心念念的口中最美的美食。

有人曾评论说,沈从文的《腊八粥》体现了作家的自然哲学,回归到了自然完善的人性呼唤,体现了民俗和乡俗的魅力。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9)

另外,梁实秋眼中的腊八粥却有另外一种别样风格,他在《就只知道吃》中有一篇专门写“粥”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腊八粥,把腊八粥写出了另一种味道。

书中是这样说的:他的二舅爹爹用大小不等的两个铜锅给他熬粥,然后在腊八节那天,乘上一大碗,加上红糖,唏哩呼噜的就能喝得尽兴。而喝不完的,就用特殊方式处理,可以一直放到过年喝水。

和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梁实秋的眼里,腊八粥不仅是儿时的回忆,也是自己长久的对乡俗的思念之情。

读了沈从文腊八粥你有什么感受(沈从文和梁实秋)(10)

民俗,有时候给我们的就是温暖的回忆和人们情感的归处,腊八粥传承的正是这种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