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上映的香港电影(声影留传现银幕经典)

1996年上映的香港电影(声影留传现银幕经典)(1)

电影的奇妙之处,在于能用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画面,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汇聚在一起,用短短的几十分钟便将人的情感拨动,甚至带去更深一层的思考。而电影之所以成为第七艺术,就因为它的宽泛性、包容性与无国界。早期的电影其实与「电」的关係不大,观众往往称之为「菲林戏」,指以菲林将一帧帧的影像连接起来,成了一齣戏。

电影作为香港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可小觑的一笔,在艺术版图里占据颇大的文化印记,而香港电影资料馆肩负保存香港电影历史文化的重任,多年来孜孜不倦四处寻找香港电影的踪迹,希望将香港的文化遗产好好保护及传承下去。搜集工作有如寻找失落的拼图,冀将这些佚失及长埋多年的电影重新与光影世界接轨,从而理解电影文化及历史的全貌。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胡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96年上映的香港电影(声影留传现银幕经典)(2)

电影资料馆20周年呈献16部修复作品

香港电影资料馆在2019至2020年度获得政府拨款2,000万元,遂开展为期5年的馆藏数码化计划,预计将150部珍贵的电影拷贝,转换成最新的电影放映格式-数码电影,以减低电影菲林因放映而耗损的风险。香港电影资料馆一级助理馆长陈彩玉介绍道:「其实资料馆的馆藏大约有4,000部电影,我们是很希望将一些孤本或者从前根本无法转换的电影拿出来,而我们得到了这笔拨款后,便希望能够善用这笔钱,在未来的5年内将这些比较难在坊间出现的电影展出。」

2020年,资料馆即将踏入20周年,首个志庆活动「瑰宝情寻」系列以「声影『留』传」为题,于今年的7月5日至明年3月28日,首先推出的16部横跨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馆藏影片,均是孤本或从未放映的版本,每一部皆弥足珍贵。电影爱好者能通过这些馆藏瑰宝,见证香港那些经典电影对文化的传承。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7月19日至9月6日的放映已告取消,而将于10月4日放映的《孟丽君》及《危城鹣鲽》(加映:《玉女心》选段) 影片暂时如常,有兴趣的影迷可赴香港电影资料馆电影院观赏。

影后谈分享修复过程

「这次的声影『留』传是资料馆比较崭新的尝试,每部电影之前都有一个短篇的介绍,除了介绍电影本身,也找到修复的同事为大家介绍修复过程中的问题等。而每一次活动之后都会有一个影后谈,这对影迷来说是不容错失的。」陈彩玉表示,以往一些经典馆藏瑰宝因只存孤本或菲林状况欠理想而无法呈现于观众眼前,是次数码化计划,不但令这些馆藏终得以重见天日,并且能将古旧的电影历史以最新的方式进行留存,以恐未来的流失。

据陈彩玉介绍,「瑰宝情寻」是资料馆的一个专题节目,「声影『留』传」其实是代表资料馆为了保留电影的声音、影像而做出的工作,「因为正值20周年的庆典,我们很想做其中两个很重要的工作:搜集及宣传,这是一个展示成果的节目。」然而,香港电影繁多,其中精彩绝伦的不在少数,资料馆为将这些影片分批分主题,便要用不同的专题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次的节目是很高难度的,和从前的专题区别很大,」陈彩玉说道,「因为我们已有一批电影,再去考虑用什么角度去表达、归纳它们,我们形容这是一次大的考试,要看完这些电影,也要做很多的资料搜集。而我们则从中选择了16部精彩的电影,这16部分为8个不同的主题,我们也幸运地找到了这些电影的精髓出来。」

发现当时电影题材多元化

陈彩玉认为是次展出的影片其实很能缅怀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她说:「影片确实能够在某程度上去代表一个香港在战后的电影状态,是很百花齐放的。从这些电影中能够发现当时有多么多元化和丰富。譬如《父之过》这部电影,在当年其实可以算作是儿童电影这个类型,但目前是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片种的,这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来说,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的。」

纵然我们无法时光倒流回到过去,但观众可在漆黑的电影院内,藉助数码科技模拟当年菲林卷动的观影经验,在平行时空里,与银幕上的影坛前辈再次一同经历光影故事,同笑同哭。

李小龙系列

今年为功夫巨星李小龙诞辰80周年,由童星到叛逆少年,要研究李小龙,必先从他早期的电影入手,方能了解他银色旅途的成长之路。李小龙贵为一代功夫巨星,年幼时已崭露头角,早在1959年赴美读书前,已拍摄超过20部电影。李小龙以童星身份参与《父之过》(1953),演出非常耀眼。当中模仿父亲名丑生李海泉以豆沙喉哼唱《打劫阴司路》的场景更为其童星年代留下珍贵录像。李小龙在经典话剧改编的同名电影《雷雨》(1957)中首次穿起中山装,演出既深情又青涩,尽显柔情一面。

黄飞鸿系列

黄飞鸿系列电影数量之多,打破健力士世界纪录,反映其正义形象深入民心。当中关德兴主演逾75部,成为深入民心的黄师父,《黄飞鸿戏棚伏虎》(1959)和《黄飞鸿大闹凤凰岗》(1958)均讲述黄飞鸿与恶霸敌对抗衡的故事,并由关德兴饰演黄飞鸿。关德兴以硬桥硬马的真功夫配上俐落灵活的高难度动作,演活仁勇兼备的黄师父。

新马师曾系列

粤剧名伶新马师曾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已跨界涉足电影,战后重返影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演多部时装歌唱喜剧,经常饰演底层小人物,大展歌喉之余尽显搞笑本领。

《玉龙痴凤》(又名:怪错有情郎)(1951)中,新马师曾扮演乡下仔出城谋生,答应由红线女饰演的富家女佯装名伶新马,教同学演戏赢比赛。另一齣喜剧《龙舟祥》(1952),新马师曾饰演街头卖唱人,展示耍家曲艺唱龙舟,并伙拍梁醒波扮鬼扮马,笑料百出。

坤生乾旦系列

坤生乾旦,阴阳颠倒,曾是梨园妙景,惟上世纪三十年代港、穗先后取消男女合班禁令,男花旦于战后渐遭淘汰,时至今日已几近绝迹。宫闱喜剧《孟丽君》(1949)是薛觉先和周坤玲唯一合演的电影。周坤玲首次女扮男装唱平喉,饰演孟丽君为逃婚易服上京,并认识了皇帝薛觉先。著名男花旦陈非侬(陈宝珠父亲)首次登上大银幕参演《危城鹣鲽》(1955),扮演一名绝美的公主,并兼任编剧,融入独有的粤剧技巧,通过唱腔和做手等尽显功架。

杨工良系列

「影坛鬼才」杨工良广纳中西文化,作品不拘类型,但尤爱恐怖片,早在1936年已奇想编导出香港首部殭尸片《午夜殭尸》。大概杨工良有《夜半歌声》(1937,马徐维邦导演)情意结,三度灵活化用该片元素,自编自导自演了《歌场魅影》(1940)、《万里行尸》(1954)及《午夜尸变》。其中,《午夜尸变》(又名:尸变)(1955)讲述一个剧团来到闹鬼的戏院,遇上应该「已死」的名演员。《鬼侠》(1956)则以男主角扮鬼报仇为题,将鬼魅结合济贫的侠义形象。杨工良在两部电影中除了饰演重要角色,更以特技化妆、拍摄手法和灯光运用,为电影营造阴森气氛。

刘亮华系列

刘亮华与当时的丈夫罗维于1957年合组四维影片公司,自导自演多类型作品。罗维更为刘亮华度身订造不同类型的角色,摆脱性感形象,凸显其演技上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刘亮华作为演员及制片人,能干的形象经常反映在她主演的电影。她在《脂粉间谍网》(1960)扮演一名女间谍;而在《黑蝴蝶》(1960)中则饰演一名劫富济贫的女侠。刘亮华外表艳丽内里聪慧独立,加上武侠片大导张彻负责编剧,令两套电影剧情更为紧凑。

曹达华系列

「银坛铁汉」曹达华纵横电影圈逾半世纪,主演作品超过三百部,以忠肝义胆的大侠形象最为人爱戴。其实曹达华的铁汉风范不分古今,既是古装片的侠客,也是时装片的「华探长」。曹达华铁汉形象与谦逊性格,令他非常适合扮演正直的大侠。在《血战摩天岭》(1953),曹达华饰演武功高强的侠士,却因重重误会而卷入三代恩仇。曹达华在《勇特务大战神秘党》(又名:铁金钢勇破神秘党)(1966)中变成「港产铁金刚」,化身特务303勇破敌人诡计。片中的特别武器、特务与间谍的头脑战和连场动作场面,都充满浓厚的本土特色。

「珍姐邦」系列

「影迷公主」陈宝珠叱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光是1967年演出的影片已逾30部,包括当时大热的「珍姐邦」(女版占士邦)电影。这一类粤语片独有的片种,糅合了荷里活占士邦电影和中国小说《女飞贼黄莺》的概念。陈宝珠外形清纯,在粤剧舞台上又擅长反串打北派,简直是「珍姐邦」的最佳人选。为了迎合日益变化的电影市场,香产电影除了有「港产铁金刚」,亦出现「女版占士邦」。其中一位「珍姐邦」人选非陈宝珠莫属,陈宝珠刚柔并重,非常适合扮演劫富济贫和伸张正义的女侠。在《玉女金刚》(1967),陈宝珠饰演富有人家的养女,其亲父惨遭杀害,遂决心为父报仇。《第一号女探员之死亡通行证》(1967)讲述陈宝珠饰演的探员需要调查一连串杀人事件,而所有事件的共同点均为凶手留下的「死亡通行证」。陈宝珠在两套电影中和对手斗智斗力,反映当时新女性不受束缚和独立的形象。

|来源:香港文汇报

|编辑:孙铭泽

每日浏览更多新闻资讯 关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官方头条号:大湾观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