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三体借鉴谁的(比霍金早四年提出一种理论)
1963年仲夏,刘慈欣生于北京,父亲是北京煤炭设计院干部,母亲是复员军人。后来父母因工作关系调动,一起来到山西阳泉。刘慈欣在阳泉市连续读完小学初中以及高中。中学时代的刘慈欣文理科成绩都属于中上水平,并非拔尖生,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过多关注。高中毕业后,刘慈欣考上大学,攻读水电工程专业。
刘慈欣后来多次跟人说,能不能考上大学,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风水岭。
小学时候,刘慈欣第一次读到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顿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就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
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发表,一时爆火。只有十五岁正在读初三的刘慈欣看了之后,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他满怀希望地把处女作投给一家杂志社,收到的却是一张退稿单。
1981年一个冬夜,刘慈欣看了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走出家门,抬头望见深邃无垠的星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延伸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壮丽的星空下,只有我一个人站着,孤独地面对这人类无法把握的巨大神秘”。
1985年,刘慈欣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老家一座发电厂工作。发电厂的烟囱昼夜向空中喷吐着灰烟,使大地和天空迷茫一片,他的心里也是一片迷茫。他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上班下班,从宿舍区走到办公室,再从办公室返回宿舍区,两点一线。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没几年便成为单位里技术权威,“有问题,找刘工”。
同事们每天下班后便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消磨时光,他也未能免俗。他住在单身宿舍,没有女朋友,每天跟同事们玩扑克,打麻将。一天晚上,他输了八百多块钱,相当于一个月工资。他想,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得找点别的事情做,“就算不能挣钱,起码不赔”。于是想到了写科幻小说。开始写短篇,后来鼓捣长篇。创作之路艰辛而漫长,比创作更让人绝望的是发表不了。写好后投了几家出版社,毫不意外都被退了回来。
他经常独自躺在摇椅上,喝着一杯清茶,仰望着浩渺的苍穹,心中响着无声的惊雷。
他经常会在骑自行车下班的路上停下来,驻足路旁,长时间凝望夜空。那是一种他觉得最为极致的浪漫。
十年磨剑,终有一试。1999年,刘慈欣处女作《鲸歌》发表,从此进入科幻文学圈。他去参加笔会,在招待所服务台前遇到一对少男少女,男孩的英俊和女孩的美貌是他平生未见,仿佛神话里出来的人物。他不由自主凑上去问,你们也是来开笔会的?他们笑笑说,不是(可能是放假出来玩的学生情侣)。多年以后,刘慈欣对那次笔会其他细节毫无印象,却对这对少男少女记忆犹新,最终化成他在《流浪地球》中的人物原型。
2006年,刘慈欣写出煌煌巨作《三体》,长达八十八万字,“厚重无极,气象万千”。刘慈欣在书中认为,人类不应该轻易暴露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因为人类不了解外星文明,与外星文明接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可能遭遇不可预知的灾难。人类抱着一种很天真的态度招惹外星人是非常可怕的。
四年以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声称,对于外星文明,人类要做的不是积极尝试接触他们,而是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当时《三体》还没有译成外国文字远销海外,所以霍金和他属于“英雄所见略同”。
刘慈欣在不惑之年创作的“三体”系列,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一位铁杆科幻迷说,“三体”系列问世后,世界上分为三种人:没看过《三体》的,看过《三体》一二没看过三的,看过《三体》三的。
2010年中秋前夕,刘慈欣和一位同行互诉彼此的苦恼。刘慈欣说,单位领导不支持他写作,他只能偷偷写。说完苦笑了一下,笑容在枯黄的秋天,好像随时就会凋零。
2010年圣诞前夕,刘慈欣跟一帮同行去越南采风,晚上喝酒,有人问他,你为啥不辞职,专门搞创作。刘慈欣说,科幻小说不好把握,谁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畅销。读者喜欢这本,会不会喜欢下一本?他说在一次书商组织的活动上,见到了韩寒,郭敬明,南派三叔,当年明月等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已经卖了一千多万册,但也没有辞职,可见还是有个(稳定)工作有保障。
有人劝刘慈欣报茅盾文学奖,刘慈欣没报,一来觉得自己评不上,二来报名一下要三十多本书,要花不少钱。
2015年,刘慈欣去北京参加一个对谈交流会,主办方给他买了高铁商务座,他改成一等座,找回二百多块钱,退给了主办方。他说,一共才两个小时多一点,没必要坐商务舱,不累。主办方安排住五星酒店,他说,不需要这么好的酒店,普通酒店就可以了。
作为一名“理工宅男”,刘慈欣穿着也是理工男标配:黑色运动鞋,灰色夹克,黑白格子衬衫。
刘慈欣爆火之后,同事们依然一无所知。有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跟他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刘慈欣听了,一笑而过。
刘慈欣说,“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然后再描写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高度评价刘慈欣:我毫不怀疑,此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高度评价刘慈欣:他利用深厚的科学知识作为想象力基础,把人间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趣味。这样的(创作)能力我不具备。
刘慈欣说:如果宇宙是撒哈拉沙漠,那么地球就是一粒尘沙,人类就是附着在尘沙上的细菌。
刘慈欣从小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苦难而厚重,让他可以比较通透的理解社会,学会怎么表达。
刘慈欣说,作为一名科幻作家,眼里要有“铜钱”。这里的“铜钱”不是向钱看,而是“外圆内方”。首先要有对科幻的激情和痴迷,其次要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还要有不断探索宇宙世界的欲望。
刘慈欣说,如果我不写科幻小说,我不会成为一名作家。我是热爱科幻才写科幻,从科幻中来,到科幻中去。
刘慈欣对克拉克墓碑上一句名言印象深刻: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
刘慈欣说,写科幻小说“构思多过写作”。构思过程包括但不限于:设定理念,展开故事,从科学角度进行逻辑推理等等,写作时可能只需几个月。
刘慈欣说,我女儿不喜欢科幻,我也不会强迫她喜欢。当然,我会带她去电影院看一些科幻大片,培养她的责任心、爱心和英雄主义。
刘慈欣说,我是一个特别现实特别清醒的人。我不是天才,我必须先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再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实现少年时代的理想,可以说非常幸运。一个人首先要能保证自己生存没问题,然后才能追逐梦想。
刘慈欣说,我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因为我考大学没能考高分。高分不一定高智商,但是高智商肯定能考高分。
刘慈欣说,我并不勤奋。我十五年才写了四百万字,比起现在每天更新一万字的网络小说作家,“勤奋”二字愧不敢当。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很重要一点就是,我在少年时就看清了人生的真相,并且做出了清醒明智的人生规划,然后在这条路上幸运的成功了。
“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凝结而成,但正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决定你能否成功”。
刘慈欣说,越早地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坚持做下去,就能越早地实现梦想。
刘慈欣说,工作能用于写作的时间,要比专业作家用于写作的时间还多。我每天七点起床,上班以后必须坚守岗位,离不开人,就得待在办公室,不能出去乱转,只能守在计算机前面。如果是一个专业作家,每天没人约束,早上能起来吗,起来能待在家里吗,待在家里能写作吗。再说了,工作是个接触外界的窗口。我这种人不善交际,如果不工作,就会彻底变成宅男,不跟人接触,不了解社会,怎么能写出好作品?
刘慈欣说,我对文学没有丝毫兴趣。我从小语文学得不好,古文基础更差,写作文从来拿不了高分。
刘慈欣说,其实现在好多科幻作家的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只是影响力没有我大一点,这个原因要归结于机遇。
刘慈欣说,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小地方,每天上班下班,买菜做饭,接送孩子,日复一日,这是人们过得最多的生活状态。非常平凡,说不上快,也说不上慢。非常沉闷,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逃避或者消解这种沉闷。有人打牌,有人钓鱼,有人看球,有人下棋,有人喝酒聊天,不一而足,波澜不惊。
刘慈欣说,我的作品面向年龄更大的读者,初中生可以,小学生不行。
同行评论刘慈欣:刘慈欣总是悲天悯人,而且是一种大悲大悯,像佛陀。有时也像牛顿,不像爱因斯坦。他是个有阅历的人,这种阅历不是走遍千山万水,而是在平淡生活中体味生活的苦涩。他的身上有一种朴实直率且尝尽沧桑的感觉。
刘慈欣不看哲学书,“理解起来太难了”。
刘慈欣每天坚持跑步十公里,天暖去体育场,天凉去附近的公路。
有人邀请刘慈欣上太空旅行,时长只有四分钟,刘慈欣拒绝了。他希望能待上一个星期。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芳草。其实我们生活中像刘慈欣这样的人很多,过着平凡庸常的生活,干着琐碎重复的工作,挣着只够糊口的工资,内心却蕴藏着遥不可及的理想,不想徒耗光阴,不想白活一回。于是选择用写作打败时光,打败庸常。余华如此,当年明月如此,王小波如此,刘慈欣也如此。不同的只是,有人经过多年奋斗成功了,有人终其一生没有成功。
成功者是幸运的,不成功也不必伤心叹气,起码可以对自己说,我写过,活过,努力过。
《三体》和《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成名作,喜欢的朋友买一套回家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