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老师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王德峰20.宗教信仰的本质)

信仰不是从理解出发的,信仰的出发点不是理性的理解,而是根本上面对虚无。在根本上领会到自己无限渺小,这是一种生命情感。

王德峰老师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王德峰20.宗教信仰的本质)(1)

主讲人:复旦大学教授 王德峰

关键词:信仰 安心

我们前面说到,欧洲民族走了一条基督教信仰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来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古希腊的哲学不能满足终极关怀的需要,基督教信仰让他们满足了终极关怀的需要。

我们中国人后来也多少了解了基督教,因为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东方,来到中国。传教士跟中国人相遇了,他们想要让中国人也变成基督徒,于是就要向中国人讲道理了:“你们应当信奉上帝,只有上帝才能保证人间的正义,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有罪的灵魂最后得到拯救,经得起末日审判,死后到天国去。”

当然,中国人就要问了:“我们死后到天国去干嘛?”

他们回答了:“跟上帝永远在一起。”

中国人还是不放心地继续追问;“跟上帝在一起又干嘛?”

“和上帝一样,沉思一切,用那个词来说叫meditation(冥想; 沉思; 深思; 沉思录)。”

——我们到天国去就是沉思去的吗?这也太寂寞了,真有点高处不胜寒。如果上帝在天国有丰盛的宴席招待我们,倒是值得去一下,中国人会这么想。

中国人很难理解所谓灵魂的拯救是件怎样的事,所谓末日审判、死后到天国去,跟上帝永远在一起,这究竟有什么意义?中国人要理解这一点,或接受这一点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因为中国思想没有两个世界的区分,因此也没有灵魂与肉体的区分,中国人也会有灵魂的观念,但中国人的灵魂仍然是充分感性的。

王德峰老师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王德峰20.宗教信仰的本质)(2)

古代墓葬——“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

我可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好多年前我有一次在复旦的校园里走,突然被一个人拦住了。我一看是一位洋人,他自我介绍:“我是加拿大多伦多广播电台驻上海的记者站的记者。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广播电台最近要做一个专栏节目,讨论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普遍地不愿意捐献遗体,这是不是因为儒家的思想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按照儒家,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么好随便地捐掉呢?”

我说:“这个观念老早就很淡漠了,你看我们今天中国有多少女孩去整容,把父母给她的身体随便弄一弄,看来这个观念老早就没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普遍地不愿意捐献遗体呢?”

因为我正要去讲课,所以我就简单回了一句话:“因为中国人没有把灵魂跟肉体彻底分开。”

他一时听不懂,于是拖着我说:“你能不能讲得具体一点?”

然后我就说:“我们中国人对死后生活的展望,跟你们欧洲基督徒对死后生活的展望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中国人还有一个风俗始终保留着,如果有一个亡者去世了,此人生前克勤克俭,非常节约,他积攒了一笔钱买了一套裴罗门生产的西装,他非常珍惜,只在隆重的场合才穿这套西装,一辈子只穿过两次。现在他走了,他的家人很难过,怎么办?没关系,有办法把这套西装给他送过去。怎么送?用火来烧。

中国人认为火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通过火的燃烧可以把阳界的东西送到阴间去,但烧的时候一定要留心,那西装的纽扣不能是金属做的,金属烧不了,结果那亡者接到的衣服是没有纽扣的,怎么穿?我说不光烧西装,还要烧别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要烧那个钱,那叫锡箔。改革开放了,中国经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于是还要烧美元给他送去,当然是冥币。这还不够——你看,他勤俭了一辈子,没住上洋房、别墅,这也没关系,可以烧给他。

我有一次在一座寺庙门口,看到烧一幢别墅的场景,当然这个别墅是纸糊的,还4层楼,门口还有一辆小汽车,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这个牌照还是上海的,考虑很周到。如果是外地牌照,某些高架上不去怎么办?”

王德峰老师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王德峰20.宗教信仰的本质)(3)

讲到这里,我就问这个加拿大记者了:“倘若他的遗体都捐掉了,那么请问他用什么穿西装?用什么住别墅?又用什么开小汽车呢?”他终于明白了。

我们中国人会这样想自己的死后生活:这辈子命比较苦,自己八字生得不好,没有富贵可享,但下辈子还是想要富贵的,灵魂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还是想着富贵,因此这个灵魂是感性的,不是纯粹的精神。

我们前面讲过,西方区分出两个世界:理性世界、感性世界。同样的,每一个人也被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叫灵魂,一个叫肉体。中国人也会说灵魂,但中国人所说的灵魂跟肉体没有彻底分开,中国人讲的灵魂还是感性的,他要求得到感性的幸福。

你若问欧洲基督徒,你一辈子按照《圣经》的教导做人,最后经受住了末日审判,死后灵魂到天国去了,和上帝一起沉思,欧洲基督徒认为这是灵魂最高的福祉。

中国人听不明白:灵魂最高的幸福就是沉思吗?

欧洲基督徒会这样回答你:当我的灵魂到天国去之后,他终于摆脱了肉体的欲望对他的干扰,他获得了永远的宁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对你的回答。

王德峰老师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王德峰20.宗教信仰的本质)(4)

这样我们大概就知道了宗教经验的根本性质是什么。我一直认为对一个宗教徒,他/她的信仰,你不要去用理性去批判,这种批判毫无意义。当然他/她也说服不了你,希望你跟他/她一样信上帝去,你也没办法被他/她说服,因为你要求证据:上帝存在吗?如果TA存在TA又怎么存在呢?TA又是怎样的对我施加影响……等等一连串的问题,最后他/她说不明白,于是你也就不信了。

信仰不是从理解出发的,信仰的出发点不是理性的理解,而是根本上面对虚无。在根本上领会到自己无限渺小,这是一种生命情感。

所以欧洲的神学经常主张这样一句话:先信仰后理解。你先要有信仰,然后你再试图说明上帝与人的关系,只是在这时候理解会发生一点作用。

神学当中有哲学的思想,哲学是诉诸我们的理解的,但是如果你是个研究神学的人,你的神学老师会跟你讲,当你进入神学的时候,你第一件事情就是信仰上帝。除非你不进入神学系,你也研究宗教,那叫宗教哲学的研究,那属于哲学系——是不以信仰为前提的,你可以理解、研究一种宗教,写出许多的学术著作,但跟信仰没关系。

王德峰老师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王德峰20.宗教信仰的本质)(5)

宗教信仰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为什么会对一个素昧平生的路人也能施以爱呢?基督教讲博爱,博爱如何可能?这在中国思想看来是不可能的。

我们因为亲身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我自然要报答,这是真切的。上帝爱我们,谁知道?于是一个问题就来了,要有一种超越人之常情之上的爱,这叫上帝的超越的爱,我们怎么能领会到这种爱呢?领受这种爱的前提是领会虚无。

一个佛教徒的爱,确实不同于儒家讲的“仁”。儒家的“仁”是推己及人的那种爱,而佛教徒首先必须领会空理,领会空理的智慧叫“般若智”。

“般若智”是最高的智慧,就是领会虚无、领会空理的智慧。倘若你能达到这样的智慧,当然这智慧你本来就有,只是被遮蔽了——倘若你达到这样的智慧,你就有佛教徒意义上的“博爱”。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那叫“度众生”。六祖慧能总说:“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证据在哪里?我们没有觉悟之前,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居然本来就有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就是对虚无的领会。我们有还是没有呢?

王德峰老师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王德峰20.宗教信仰的本质)(6)

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到一定的年龄,大多数人都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某人的追悼会,或者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是自己的朋友、或自己的同事去世了。这亡者前两天还活蹦乱跳的,他有伟大的计划要去实现,他有他的理想要去达成,突然中断了、走了。

消息传来,你极为震惊,于是你去参加他的追悼会了,走进了殡仪馆,站在他的遗体面前,你领会到什么?一切理性所安排的人生计划,随时就被虚无打断了。原来人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强大的理性和意志,可以被虚无摧毁掉。你就这样站在他的遗体面前,你遭遇到虚无。

像这样的追悼活动一般的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你从殡仪馆里走出来,走到街上,看见满街的路人,正如司马迁所说;“人群熙熙皆为利来,人群攘攘皆为利往”,自古到今没有改变过,这些路人当中有些人是强者——市场经济舞台上的强者;有的人是弱势群体。但你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一样的可怜,跟你刚刚悼亡过的亡者一样地可怜,包括你自己也很可怜。这时候一种怜悯之心就起来了,这叫大悲悯。

天下每一个人,无论强者或弱者,都一样可怜,你感受到了这一点。当你感受起来的时候,就是般若智起来了,大智慧跟大悲悯是同一的。倘若我们把我们从殡仪馆里边走出来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领会,这种般若智层面上的领会,延伸了一辈子,我们就是佛——成佛并不是那么神秘。

王德峰老师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王德峰20.宗教信仰的本质)(7)

禅宗讲人皆有佛性的,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中国人是在佛教的信仰当中领会到虚无的,于是可以直面虚无了。因此我们中国人对西方的,包括阿拉伯世界的宗教信仰、宗教经验还是能够认识、能够理解的。

宗教信仰主要是为了解决终极关怀问题,其实归根结底,信仰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安顿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