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喝着咖啡习惯了苦涩的味道(一杯咖啡一盏茶)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在小寒大寒。

到了最寒冷的时节,抱着一杯热咖啡或给自己煮一壶热茶,缩在温暖的沙发里,听一曲音乐,读一本书,迅速从繁忙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的心温暖而恬静。

一杯咖啡

一个人喝着咖啡习惯了苦涩的味道(一杯咖啡一盏茶)(1)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他还说,我将死于5万杯咖啡里。后来有人算过,他一辈子大约真喝了5万杯咖啡,这份对咖啡的痴迷,的确让人惊叹。

上世纪初,西风东渐,三十年代风行上海滩,并且有了中国最早的咖啡馆。张爱玲常去她家楼下的咖啡馆写作,于是诞生了《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等几部名作。

午后的咖啡馆,有零星的客人,阳光透过纱幔温柔地洒落在桌上,咖啡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临窗坐着一位优雅的女士,缓缓地托起了精致的咖啡杯,闲适安逸的样子。这是文学和电影常用到的场景。

如果说咖啡馆吸引人,那一定是咖啡氤氲出略带阳光的香气和咖啡馆浪漫温馨的小情调。

有人爱咖啡的芳香,有人爱咖啡的情调,还有人爱咖啡营造的氛围。

咖啡的口味可以多样:黑咖啡浓重苦涩,提神醒脑;加入奶和糖之后香浓甜蜜,又是另一种滋味;甚至再拉个花或堆出小山一样的白色奶泡,既香甜又浪漫。

年轻时爱喝有奶有糖的拿铁,堆着尖尖奶泡的卡布奇诺,人过中年,反而喜欢一杯有点苦涩的黑咖啡。

一个人喝着咖啡习惯了苦涩的味道(一杯咖啡一盏茶)(2)

一盏茶

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茶是其中之一。茶是中国人的饮料,茶不单单只是解渴,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品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一个人喝着咖啡习惯了苦涩的味道(一杯咖啡一盏茶)(3)

风和日丽的春日,陆游在窗前铺开纸笔,从容地挥就一行草书“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罢,又煮水沏茶,拂去细沫,临窗品茶。

唐代诗人卢仝收到好友送来的茶叶,邀请几位好友一起在桃花泉煮茶吟诗,吟诵出《七碗茶诗》。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一个人喝着咖啡习惯了苦涩的味道(一杯咖啡一盏茶)(4)

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得半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茶这件日常事,各有不同的喝法。

上班族泡茶简单,在办公室用马克杯就可以泡一杯清茶;外出旅行,一只保温杯就可以泡一杯茶,讲究一点的还可以带上旅行套装茶具。行李多了一点,但遇上好的风景,兴致所致,拿出来泡上一壶,三五朋一起喝茶看风景,又是一种别样的感觉。

成都人喜欢茉莉花茶,用绿茶加入了茉莉窨制而成。根据茶叶的等次,分为特花、一花、二花、三花、四花。特花太贵,四花太次,一般人会选三花,物美价廉。

一个人喝着咖啡习惯了苦涩的味道(一杯咖啡一盏茶)(5)

老成都喝茶常去的茶园是人民公园的鹤鸣茶园,来这里喝茶的人大多数都点花茶。

公园里绿树环抱着一湖碧水,沿着湖岸的长廊上爬满了七里香,长廊里,湖岸边摆满了简单的竹椅木桌,湖里常有人划船,春天花开时,白花绿叶景致很美,微风过处飘来淡淡花香。

到了茶园,坐定后,喊一声:“老板,来碗三花。”不多时,伙计就拿着盖碗茶,提着铜壶过来了。

自然天成的环境,古朴简约的风格,亲民的消费,使得鹤鸣茶园从早到晚座无虚席。在一片市井喧闹声中,玩手机的,打扑克的,摆龙门阵的,对着一盏茶发呆的……自得其乐。

一个人喝着咖啡习惯了苦涩的味道(一杯咖啡一盏茶)(6)

对于茶,我没什么讲究,也不懂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拿来就喝。

小的时候,大人常泡三花茶,茶具是带盖的陶瓷大杯子。放学回家,端起桌上的茶缸就大口地喝,有淡淡茉莉花香的凉茶清香又解渴,喜欢喝茶的习惯大概就是这时候养成的。

数十年来也喝过不少茶,绿茶、花茶、红茶、白茶、普洱茶、乌龙茶,都尝试过。

人与茶的相遇大概也是有缘分的吧。小时候喝的花茶,便是觉得最好的,30多岁开始懂得绿茶,40岁以后懂得普洱和乌龙的好处。

一杯淡茶没有咖啡那么多的花样,一道道冲泡,一次次地翻滚沉淀,茶由淡到浓,再从浓转入淡,正如人生,曾经轰轰烈烈,跌宕起伏,待到繁华落尽归于恬淡平静。

“茶和咖啡都是万人迷。”对这两者,我没有什么分别心,都很喜爱。

咖啡,可以保持年轻的心态,和朋友相邀可以约在某个你喜欢的咖啡屋,温馨浪漫;茶,一人在家独处时,给自己泡一盏茶,静心安适。

著名学者蒙曼说过:“咖啡是红莲花,茶是白莲花,一个浓艳,一个清幽,都是自然的馈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