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

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中国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去,为她服务。——王淦昌

纪念王淦昌诞辰120周年,他是我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也被誉为20世纪,4位世界流体力学巨匠之一。

他曾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一次是主动放弃;他的姓名很少被人谈及,做出的贡献却世界闻名;他以身许国17年,只为造成属于中国的原子弹;他是一名资深的院士,也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2)

我是“连理女博”—小辰姐,今天教育人物纪实的主人公是,不顾核辐射危险也要赶赴战场查阅炮火痕迹的中国原子弹之父——王淦昌


生命的可贵大于一切,在面对家庭和事业的时候,王淦昌的选择永远都是为国家付出一切,正是如此,他所收获的成就等同于他的付出。

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枫塘湾的普通家庭,由于父母双亡的缘故,王淦昌懂得通过学习改变原本的生活。

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3)

小时候的王淦昌有着想要成为“岳飞”的梦想,在老师引导他们举着“打倒卖国贼”的旗帜去游行的时候,王淦昌没有拒绝,反而积极加入,甚至在空闲时间的时候也会上街发传单。

18岁的王淦昌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进入大学的他很轻松地就融入校园生活,甚至再次看到学生组织的游行时,王淦昌的选择是毅然决然的参加,直到军警镇压,游行才结束。

看见200多名学生死伤,王淦昌向老师讲述他的气愤,老师却给他好好上了一课,老师语重心长地给王淦昌讲述:“只有科学才能振兴我们的民族,让我们不再受人欺负”,王淦昌将老师这句话永远放在心田。

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4)

想要成为“科学家”哪有那么简单,有比较牢固的基础知识不说,实践也要随着自己的选择和钻研稳步进行。

处于大学阶段的王淦昌喜欢待在实验室,哪怕吃饭时间推迟,他也愿意将手上的实验做完,再去吃饭,或许是学校各方面设施较好的缘故,王淦昌在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入社会寻找工作,而是留在清华大学当助教。

理论知识牢固,思想才能有所提升和转变,在王淦昌不断的努力下,他顺利获得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的机会。

王淦昌刚到柏林大学就会安排在迈特纳的实验室工作,迈特纳是瑞典原子物理学家。

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5)

学习就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未知领域的知识,王淦昌在发现同事的试验证明有问题的时候,选择向老师迈特纳提出自己的见解,没想到迈特纳因为王淦昌年龄和能力不足选择忽略他的猜想。

直到英国科学家通过王淦昌的方式找到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迈特纳才进行道歉和重视王淦昌,王淦昌也是在这个时候错过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王淦昌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工作条件较好的德国,而是选择回国。

当时国内没有先进的科研条件,就连科研设施都是有限的,王淦昌依旧创造巨大的成就。

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6)

1942年,王淦昌发表论文得知寻找中微子的方法,却因设备问题无法验证,美国科学家通过王淦昌的论文发现中微子,并获得诺贝尔奖,王淦昌没有因为错过机会选择出国探索,而是留在祖国继续搞科学。

1956年,王淦昌和苏联专家一起为中国研究原子弹,原子弹所有的制作和研究流程,王淦昌都有参与,哪怕后来苏联撤走了专家,王淦昌也从未放弃研制原子弹。

在苏联撤走专家的第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有的科研人员回归正常生活,王淦昌的选择是留在原子能所身兼数职,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传递出去,将新知识继续补充。

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7)

事业一帆风顺的王淦昌在90岁时却遭遇意外,不幸被自行车撞倒在地。

思想再清晰也抵不住身体的脆弱,进入医院的王淦昌只能一直在床上,没想到发妻的突然摔倒离世,让王淦昌再次遭遇重创,身体和情绪的伤痛无法弥补,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去世。

从想要成为“岳飞”的小男孩转变为科学家,王淦昌在用生命谱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哪怕自己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他的选择永远都是回国、停留,就连家庭也未曾照顾到。

想要成为科学家就需要学会舍弃一些事物,只要有决心,只要知道前进的方向,就能收获专属于自己的成就,王淦昌在决定为国牺牲时间的时候,他就已经收获荣誉。

王淦昌造核弹(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8)

每一项成功和荣誉的背后都会有不能言语的努力和汗水,我们需要做的是“尊敬”。在王淦昌诞辰120周年纪念年之际,希望能有更多年轻有为的后辈,去追逐他的身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