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众(解读君子喻于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众(解读君子喻于义)(1)

君子原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甲骨文中已出现“君”“子”字样,“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君子,止谓在官长者。”作为两种不同地位的统治阶层,君王、诸侯等地位较高者称“君”,列国卿大夫等地位较低者称“子”。“子”可晋为“君”,“君”亦有贬称“子”者。如春秋之例,旧君死新君立,当年称子,逾年称君。杞桓公本为伯爵,因用夷礼而贬称“子”。孔子是实现君子之义由“位”至“德”转变的关键人物。孔子之后,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条件不再是身份等级,而是高尚的思想和正派的行为。也因此,《论语》中的“君子”主要是作为道德概念使用,指有德者或道德高尚之人。

经过孔子的改造与重释,尤其赋予君子以“义”的内涵后,“君子”便成为一种理想人格。“义者,宜也”,“义”本指公正的、合理的、应当做的。《论语》中多次将义与君子联系起来,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做事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能做到合理得当、恰到好处。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这就打破了那种非君子即小人的思维定式,正如曾国藩所说:“仁义岂有常?蹈之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同一日也,朝而公正,则为君子;夕而私利,则为小人。同一事也,初念公正,则为君子;转念私利,则为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道义为标准对待天下的人和事,能否行其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孟子认为君子凡事以义为依归,“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儒家将“义”与“仁”“礼”“智”“信”合称为“五常”,即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应该拥有这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张载《横渠易说》卷三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周易》卦爻皆寓之人事,就是为了教导人们如何具有君子品德。

“君子”在孔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论语》开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卒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谓贯穿始终,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据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20篇512章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论说“君子”的有86章。在1万多字的《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是“仁”,共109次,其次便是“君子”,达107次。

可见,“君子”与“仁”一样,是被孔子反复和多方面地加以界定、阐释和强调的概念。君子的人格境界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可惜当时不仅圣人难见,君子也是“多乎哉?不多也”。“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孔子对其作出了新的阐释与界定,以具体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内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与理论体系。有学者甚至把孔子对君子含义的改造称为“孔子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认为此举奠定了“君子”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概念地位。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