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美苏冷战总结(历史高考冷战)

高中历史美苏冷战总结(历史高考冷战)(1)

“冷战思维”指二战后两极格局时期主要是美国(政界、学界、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亦即“冷战”这种对外政策背后的逻辑思路,是一种“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竞争型与对抗型的“零和思维”(英文名“Zero-Sum Thinking”,博弈双方只有竞争,一方获利,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并不存在“合作共赢”的可能)。

主要内容:

其一,以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

其二,以遏制、挤压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为目标。

其三,以维护国际旧秩序确保美国称霸世界为宗旨。

换言之,这不仅意味着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较量,还包括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的争夺。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两极格局时代的美苏两国,尤其是美国为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而给这个“理想”披上了看似合理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外衣。表面上看,是为了对抗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抵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侵略”,实质上是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国家利益。简而言之,“冷战思维”是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推行对抗型的“冷战政策”的思想基础。

一般而言,“冷战”的手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领域、国际组织等多种渠道。对外政策方面,政治上,敌视、中伤、污蔑、攻击;外交上,孤立、奉行“不承认主义”,阻挠其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经济上,贸易禁运,科技封锁;军事上,武力威胁、核威慑、挑动局部战争;思想文化上,加强西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宣传渗透等等。

考点一 美苏“冷战”

1.背景

(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4.表现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通过“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5.影响

(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归纳总结】

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 美苏争霸(选修3)

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3)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2)重大事件

(3)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2)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3)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考点三 “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战争

(1)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停战。

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唯物史观——综合认识“冷战”出现的原因

(1)“冷战”的基本原因是美国的全球扩张主义;反苏的意识形态使其把苏联的对外政策看成是谋求扩张;美国实力的膨胀刺激了它的扩张欲望和抑制苏联的自信;苏联对西方的不信任和战时的矛盾妨碍了苏联争取和平共处的努力。

(2)“冷战”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与美国全球战略的碰撞。

(3)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差异形成战略对峙;美苏在意识形态信仰上的对立和国家利益上的相悖,使得两国在上述国际环境中迎头相撞,冲突不可避免。

(4)“冷战”的产生并不是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诸多因素和条件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国家利益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关系态势起着根本作用。

史论1:美苏争霸中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

(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

史论2:“冷战”下两极格局对峙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冷战是美苏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史论:美苏“冷战”的影响

(1)积极性

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性

①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战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知识补充】 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亚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