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除了发明锯还有什么故事(小草割手发明了锯)
记得小学曾学过一篇名为《鲁班造锯》的课文,说是因为小草割了手,鲁班由此发明了锯。这个故事是如此的有名,以致于经常有人拿这个来怼我。
一个个回怼太累,就想着啥时候写篇文章解释一下,于是就有了本章内容。
一、石器时代的锯——锯齿刃器1872年,在法国东北部的多尔多涅省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命名为莫斯特文化,起止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万年至公元前3万年之间。该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复杂多变、做工精细的石器,以及规模堪比现代工业的石器生产活动。
大约在20世纪初,莫斯特文化的研究者们就发现了一种含有均匀锯齿的石器类型;从1948年至1960年,不断有研究者提出锯齿器的概念,最终形成了定义:即一个石片或者石叶上,一边具有两个或以上连续凹口的,就是锯齿刃器。
在中国,虽然锯齿器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1990年以后的事,但在这之前,也有人提出过石锯的概念。
如 1977 年,贾兰坡等在峙峪遗址的报告中介绍有一类石器为“单边刃刮削器”,报告指出:该器“呈锯齿状,当锯子使用是有可能的”。
1990 年,在向安强整理的湖南澧县调查材料中,有一类疑似锯齿刃器的石器也被称为“齿状刮削器”,被描述为“加工刃缘呈明显的锯齿状”。
1994年,王健在《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中,第一次提出了锯齿刃器的类型学鉴别特点。至此,锯齿刃器的概念开始被主流考古界所接受。
于是,石器的定义,在砍砸器、切割器和刮削器之外,又多了一个锯齿刃器。2018年在河北发现的板井子遗址,更多的锯齿刃器被发现。
除此之外,2013年在广西宝剑山石器时代墓葬遗址中,还发现过锯齿刃蚌器。
到了新石器时期,大量的蚌锯、骨锯、石镰被发现,表明了人们对锯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出土的一件蚌镰(下图中),齿形分布均匀,齿根部有修磨的㾗迹,甚至有约40度的切削角度,齿背角约为80度。但是,这种锯比较厚重,仅能切割草茎或细木,或者在大木上切出沟槽,然后将其折断,并不能完全截断树木。
A、D:蚌刀;B、C、E、F:蚌镰;G:蚌镞;H:蚌坠;I:蚌环(残片)
1961年发现的马家滨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从现场遗存的建筑柱洞发现了部分残柱和垫板。有的木板上劈砍和锯截的痕迹清晰可见(没找到图,不过提醒一下,博物馆外面的图腾柱是现代雕塑,不能作为证据)。
二、青铜时代的锯——刀锯
对木工稍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一把锯好不好使,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够不够长,这决定了解木的厚度;二是够不够薄,这决定了解木的效率。但是,这两点却是相互矛盾的。
进入到青铜时代后,锯片的厚度大大减少,这使得锯切的效率得以提高。为了解决锯片的刚性问题,锯经历了从短刀锯到夹背锯的演化过程。
我分别查了一下这些证据的发生时间:河南信阳楚墓大约是春秋晚期;殷墟遗址是商朝后期;成都羊子山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州二里冈下层属商代早期文化遗存;晋宁石寨山是战国中晚期;河北蒿城台西村属商代遗址等等。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鲁班的生卒年代,相信应该有结论。
还有一个知识点:据李浈教授考据,甲古文中的“我”字,最早就是一把有柄的刀锯。康殷先生释为刑入和解牲之间,简单说就是处罚人和分解牲畜,细思极恐啊。
三、铁器时代的锯——从刀锯到框锯
至秦汉时期,刀锯已经相当成熟了。1991年,安徽省天长市天长镇三角圩汉墓群出土一套28件铁制木工工具,这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铁制工具套装。
其中锯有三件,分别为两只夹背锯和一只掏孔用的鸠尾锯;而两只夹背锯更是采用了不同的齿形,一只是等腰三角形齿,另一只是斜三角齿。这代表着,至少在汉代,锯就已经分为截锯和顺锯。
但是,夹背锯有一个大问题——切深不够。只能用来切榫头,截薄木板,而不能用来解木。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木板都是裂解出来的。就是用大凿契入木纹中,将木材分为扇型,然后用锛和鐁处理成木方或木板。
但是,要想把原木裂解规整,重要的前提是原木的纤维必须是平直的。所以,那个年代好木材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树木的纹理是否平直,是否能开出平直的木板。
《诗·小雅·小弁》有曰:“伐木掎矣,析薪扡矣”。意思是伐树尚需支拄树冠防砸伤,劈柴尚需顺着纹理才容易。毛传也说:析薪者随其理。
现代家具用料以乱为美,什么鬼脸木、影子木,这要是放在那个年代,那是打死都做不出来的。
这个问题一直到解木的大框锯出现以后,才得以解决。
框锯在中国的形象证据,最早出现在公元12世纪的《清明上河图》中。下图的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只框锯,形制基本与今天所用的无异。
但是,考古证据通常都有滞后性。
陕西长武丁家机站出土过一件东汉时期的锯条,长58厘米,厚0.18~0.22厘米,两端宽不一,分别为3.7和2.8厘米。齿形稍斜,近似于直角三角形,锯条两端有固定用的小孔。这个长度的锯,已经不能用夹背来解决刚性问题了。
白云翔先生在《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3、4期《试论中国古代的锯(上下)》一文中,将其复原为框锯。但是,李浈教授并不赞同。
他认为,中国的框锯应该经历一个由弓形锯到框锯的演变过程。而汉代应该处于弓形锯的初期,所以框锯的可能性不大。
四、结论通过以上的考据,再对照鲁班生卒年代——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444年,这个时间大约为春秋末年。
按照夏、商、周、春秋、战国的纪年来算,在鲁班之前,以青铜为材质的刀锯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所以根本谈不上鲁班发明锯一说,甚至连改良都轮不到他。
锯的发明,其实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结晶。纵观东西方历史,基本都是这个路子。
好了,今天关于锯的起源就聊到这里。至于弓形锯到框锯的演变过程,我会在下篇中介绍。我是爱侃木头的老严,关注我,了解木头背后的故事。
谢谢阅读。
参考书目:
1、《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李浈,同济大学出版社;
2、《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孙机,三联书店;
3、《泥河湾盆地板井子遗址锯齿刃器实验研究》,马东东等,2017年8月《人类学学报》第36卷第3期;
4、《新中国考古六十年》,王巍,《考古》 2009年第9期;
5、《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4年,文物出版社;
6、网络部分资料。
文中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人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