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状元有几个(历史上杨姓居然走出这么多状元)

杨姓状元有几个(历史上杨姓居然走出这么多状元)(1)

杨姓状元有几个(历史上杨姓居然走出这么多状元)(2)

杨氏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

据资料可以考证的杨姓文武状元有以下几位。

隋朝:

01

一、杨纂

杨纂,北魏末年跟随齐神武帝高欢在信都起兵,以军功,封为安西将军,武州刺史。

姓名:杨 纂

生卒:公元512年—578年 活动于南北朝时期

籍贯:广宁(今张家口涿鹿县)

亲属:父(杨安仁)子(杨睿)

纂少习军旅,慷慨有志略,尤工骑射,勇力兼人。年二十,从齐神武起兵於信都,以军功稍迁安西将军、武州刺史。自以功高赏薄,志怀怨愤,每叹曰:“大丈夫富贵何必故乡。若以妻子挠怀,岂不沮人雄志!”大统初,乃间行归款。太祖执纂手曰:“人所贵者忠义也,所惧者危亡也,其能不惮危亡蹈兹忠义者,今方见之於卿耳。”即授征南将军、大都督,封永兴县侯,邑八百户,加通直散骑常侍。

从太祖解洛阳围,经河桥、邙山之战,纂每先登,军中咸推其敢勇。累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一千户。赐姓莫胡卢氏。俄授岐州刺史。孝闵帝践阼,进爵宋熙郡公。保定元年,进位大将军,改封陇东郡公,除陇州刺史。三年,从随公杨忠东伐,至并州而还。天和六年,进授柱国大将军,转华州刺史。

纂性质朴,又不识文字,前後莅职,但推诚信而已。吏以其忠恕,颇亦怀之。寻卒於州,时年六十七。子睿嗣。位至上柱国、渔阳郡公。

唐朝

二、 杨凝

杨凝(?—803年),字懋功,虢州弘农县(今河南三门峡灵宝)人,寄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戊午科状元。

三、杨护

杨护,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六年(747)丁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李岩。试题《罔两赋》。杨护官至水部郎中。

四、杨誉

师道兄子思玄,高宗时为吏部侍郎、国子祭酒。玄弟思敬,礼部尚书。师道从兄子崇敬,太子詹事。高祖受禅,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俄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进封广平王,食邑五千户,以邗公别封一子。雄请封弟士贵,朝廷许之。或奏高颎朋党者,上诘雄于朝。

五、杨栖梧

杨栖梧,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甲辰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十三人。有苏涣等人。考官:礼部侍郎萧昕。杨栖梧于唐肃宗时曾登书判拔萃科。《全唐文》存其《对舍嫡孙立庶子判》一文

六、杨凭

杨凭,唐代人,生卒年均不祥,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擅长诗文,与弟弟杨凝、杨凌都很出名。大历年间(766-779),三人一同考中进士。时称“三杨”。后担任京兆尹,被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贬临贺尉。官终太子詹事。

七、杨仲昌

[唐](约公元七一o年前后在世)字蔓,虢州閺乡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睿宗景云元年前后在世。以通经为修文生,累调不甚显。

河阳尉对策,玄宗擢第一,授蒲州法曹参军。判入异等,迁监察御史。坐累为孝义令。太守萧恕表其政,徙下邽。终吏部郎中。仲昌著有文集十五卷,《新唐书艺文志》行于世。

八、杨儇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癸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五十六人。

九、杨赞禹

杨赞禹,籍贯、生平俱不详。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庚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一人。考官:御史中丞裴贽。由薛廷珪《授杨赞禹左拾遗制》一文知杨曾官左拾遗。

十、杨纮

杨纮,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甲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三十五人,同榜有元结、韩君平等。考官: 礼部侍郎杨浚。

十一、杨赞图

杨赞图,字光佑。生卒年不详。唐昭宗乾宁四年(897)丁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人。考官:礼部侍郎薛昭纬。试题为《未明求衣赋》。

杨赞图乃大顺元年(890)状元杨赞禹之弟。取状元后入仕,进翰林院。曾官左丞,又为弘文馆直学士,官至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天佑四年(907)与其兄杨赞禹南下福建依附琅邪王王审知,为座客,后不知所终。杨赞图与名士黄滔等有交往。

五代十国

十二、杨遂

杨遂,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壬 申(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状元。

《十国春秋》南唐后主本纪中记载:“开宝五年,内史舍人 张佖知礼部贡举,放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辉殿学士张洎言佖 多遗才,国主命洎考复遗不中第者,又放王伦等五人。”据此可 知杨遂为南唐后主壬申进士科状元。

宋朝

十三、杨砺

杨砺,京兆鄠(今陕西户县庞光镇杨家堡)人,字汝砺。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状元。是宋朝的第一个状元。

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其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后以俸禄不足以养母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始赴任。不久,又因母病辞官。

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丞。母亲病逝,服丧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理而名著于朝野。

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九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言:“杨砺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兵部尚书。

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著有文集二十卷。

十四、杨寊

杨寊,庐州合肥(今安徽添加概述合肥)人,字审贤。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

杨寊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寊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寊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

杨寊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寊家属。

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寊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寊的好友在其中状元前曾梦见杨寊作“龙首山人”,杨寊自己解梦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杨寊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几个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

辽朝

十四、杨又玄

杨又玄,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六年(998)戊戌科状元。

杨又玄中状元后,于开泰七年(1018)知详覆院。由于颇有政绩,于太平二年(1022),与宰臣吕德懋、参知政事吴叔达 被圣宗赐予大量钱物。太平五年,以枢密副使兼吏部。不久,以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太平七年,杨又玄与邢祥同知贡举。余事不详。

十六、杨佶

杨佶[约公元一o二o年前后在世]字正叔,南京人。生卒年均不详,约辽圣宗开泰末前后在世。著有登瀛集《辽史本传》行于世。

幼颖悟,读书自能成句。弱冠,颇有声誉。统和二十四年,(公元一oo六年)举进士第一。历知易州,治尚清简,入为大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文章号得体。宋遣梅询贺千龄节,诏佶迎送,多唱酬,询每见称赏。重熙时,累除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居相位,以进贤为己任,事总大统,责成百司,人乐为用。三请致仕,许之。佶著有登瀛集《辽史本传》行于世。 杨佶,字正叔,南京人。幼颖悟异常,读书自能成句,识者奇之。弱冠,声名籍甚。统和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历校书郎、大理正。开泰六年,转仪曹郎,典掌书命,加谏议大夫。出知易州,治尚清简,征发期会必信。入为大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文章号得体。

八年,燕地饥疫,民多流殍,以佶同知南京留守事,发仓廪,振乏绝,贫民鬻子者计佣而出之。宋遣梅询贺千龄节,诏佶迎送,多唱酬,询每见称赏。复为翰林学士。重熙元年,升翰林学士承旨。丁母忧,起复工部尚书。历忠顺军节度使,朔武等州观察处置使,天德军节度使,加特进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拜参知政事,兼知南院枢密使。

十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境内亢旱,苗稼将槁。视事之夕,雨泽沾足。百姓歌曰:“何以苏我?上天降雨。谁其抚我?杨公为主。”漯阳水失故道,岁为民害,乃以己俸创长桥,人不病涉。及被召,郡民攀辕泣送。上御清凉殿宴劳之,即日除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曰:“卿今日何减吕望之遇文王!”佶对曰:“吕望比臣遭际有十年之晚。”上悦。其居相位,以进贤为己任,事总大纲,责成百司,人人乐为之用。三请致政,许之,月给钱粟傔隶,四时遣使存问。卒。有《登瀛集》行于世。

十七、 杨建中

杨建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状元。

注:《金史》第五册一千七百二十二页有:“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 第。第六册一千八百六十一页也为“杨建中榜”,一千七百七十一页又 有:“天德三年,赐王彦潜榜及第”,一千七百七十一页又有:“王彦潜常 大荣皆在吏部选中,吏部拟王彦潜、常大荣皆进士第一……。”三人均为 状元,但没说是“词赋”,还是“经义”,需继续考证。

十八、杨云翼

杨云翼(1170~1228) 金代文学家[1] 。字之美。平定乐平(今山西昔阳)人。 章宗明昌五年(1194)经义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宣宗兴定二年(1218)拜礼部尚书,转吏部尚书,终于翰林学士,卒谥文献。练达吏事,直言敢谏。元好问曾盛称"惟其视千古而不愧,是以首一代而绝出"。

祖籍河北赞皇坛山人,出生地具体位置为现在的昔阳县赵壁乡川口村。现村里有状元庙,年久失修。村前有赵壁河和东寨河交汇。村前有福闹山,松柏苍翠。

杨云翼主持科举30年,南渡后与赵秉文轮流执掌文柄,门生半天下。文章亦与赵秉文齐名,世称"杨、赵"。一时高文大册,多出其手。他主张"学以儒为正,不纯乎儒非学也;文以理为主,不根于理非文也"(《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引)。他的诗作往往不加藻饰而近于质直,有工炼平稳之风。其古文则长于论辩,说理明晰,有一气呵成之势。

元朝

19

十九、杨輗

杨輗,穰(邓州)人,翰林修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六卷顺帝纪之九中记载:“至正二十三年三 月……丁未,亲试进士六十二人,赐宝宝、杨輗进士及第,余出 身有差。”据此可知杨輗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明朝

20

二十、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1]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2] 、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二十一、杨维聪

杨维聪(1490~1550),字达甫,号方城,固安县城内(今河北固安)人。生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其父杨和为成化丙午科举人,任国子监学正,平生不务积蓄,惟严于教子。

维聪自幼入塾读书,学习刻苦。杨维聪是正德十四年以解元,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朱厚熜通知礼部,十六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七月十五日,维聪与舒芬、杨慎等人等伏左顺门哭争,被廷杖,外调为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嘉靖九年,任河南学正。

十二年(1533)转山东布政司参政(从三品)。次年升山西布政右使(从二品),

十五年(1536)转山东布政左使(从二品),嘉靖十七年授南京光禄寺卿。翌年任太仆寺卿。维聪弟兄三人,其兄维杰为嘉靖丙戌科一甲第二名(榜眼),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其弟维诚为举人。此类家庭在北方读书人中甚少。明代状元89名,河北共两名,维聪即为其一。辑有《性理诸家解》三十四卷

二十二、杨守勤

杨守勤(1568-1620年)明代状元,一字克之,号昆阜。杨状元及第后,按例被授于翰林院修撰。此时其母年老,孝顺的杨守勤告假回乡奉养老母。不久,其母病逝,按例又守丧三年。期满后迁中允,主持顺天乡试。再升为左谕德,专任太子朱常洛的教师。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太子对这位仪表非凡、生性豪放、学识渊博的状元老师非常尊重。每当杨守勤以历史上的事例作为治国借鉴时,朱常洛(光宗)总是恭恭敬敬地竦听。

不久,杨守勤奉命册封晋藩,事成后被擢升为庶子侍读。但令人惋惜的是,正展才能的杨守勤因病医治无效而逝,时年不满60岁。崇祯皇帝因其是先帝旧臣,加赠少詹事衔。杨守勤还是个寄情报于家乡慈城的诗人、文学家。他下笔千言立就,文采斐然,著作有《宁淡斋集》十卷。他的《阚湖偶题》在历代众多歌咏慈湖的作品中堪称上乘之作。

二十三、杨廷鉴

明朝最后一个状元. 南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1603—1665)字冰如,号静山,生于明万历癸卯(即1603年)10月27日辰时,卒于清康熙乙巳(即1665年)正月28日,享年62岁。是关西夫子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杨震33世孙杨士英于南宋绍定年间自江西临川移居前黄,世代耕读传家,他“自幼习勤苦,不好鲜衣纨绮”,1630年参加乡试,这时杨廷鉴已以才品为常州公认第一,声名日噪。他跟随著名政治家、礼部尚书孙慎行和副都御史张清惠学习经史,刻苦钻研,尤以树立品节敦励廉耻为第一义,1642年杨廷鉴公车北上参加会试,正值张清惠特召入京,于是师生乘船并进,张对杨说“科名君自有之,吾辈相期更有远大于此者”。1643年是明朝的最后一次会试,相传杨赴京时绕道河南拜谒父亲的好友、理学名家孙奇峰,遇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于是被迫留在军中为农民军写“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均田免粮”等标语。后来杨廷鉴寻机脱身。8月参加廷试,杨廷鉴在太和殿回答皇帝提问时有“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辞,用人贵朴诚而贱浮,竞论邪正,不论门户……”崇祯帝深加叹赏,亲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1644年3月,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相传李自成不信任明朝降官,欲用1643年会试中式的年轻进士,杨廷鉴作为状元当然为李自成所重视。明亡后,杨廷鉴葡匐三千里,艰险备尝,九死一生,屏息乡居,有说他曾在清初为官,这些都未见载入史书和地方志书,家谱也未记载。1646年,清廷特召杨廷鉴入京为官,杨引疾不赴。1650年,洪承畴推荐杨廷鉴为官,杨以母忧未满推辞。1652年顺治皇帝每见内院及待从大臣或杨廷鉴的常州籍同乡、同年反复询问杨廷鉴的病情,欲请杨出山为官。这时杨廷鉴的儿子大鲲在翰林院供职,顺治帝向杨大鲲了解其父的病情,再次请杨廷鉴出任清朝官职,杨廷鉴以病推托,拒绝出山,这时杨已厌薄功名。杨廷鉴在常州闲居养病期间为常州做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好事,现仅举2例。明末清初鼎革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常州府学、县学停办,学舍颓废,杨廷鉴发起募捐,将常州府学、县学修缮一新,使学生能正常入学。1661年常州大旱,饥民饿莩盈路,杨廷鉴提议知府设立粥厂多处,城市设在寺院空地,乡村设于里社公所,他还亲自指授救灾民的方法,以防拥挤脱漏,以1662年春至夏共150天,“自城迄乡凡70里,救活灾民不可胜计”,杨廷鉴轻财好施,乐善不倦,他在常州民间有很好的口碑,在京的常州籍官员赞诵他,以为活佛度世,称他为山中宰相,杨廷鉴为此已“殚精耗神,筋疲力竭,不可复支”。1665年正月28日,杨廷鉴不幸病逝,享年62岁。据家谱记载,杨廷鉴捐馆(去世)之日,常州城“里巷息舂,一郡罢市,儿童妇女野哭巷祭,即舟帆过我武进莫不太息坠泪”。

二十四、杨朝福

杨朝福,又称杨启福,安徽安庆人。生卒年不详

太平天国三年(1853)翼试状元。据《金陵癸甲纪事略》第二辑《粤逆名目略》中记载:“杨朝福,伪翼试状元,安庆人,东贼使往湖北汉口为伪正掌试官。” 另据《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之志第十二《科举附招贤》记载: “甲寅四年,试湖北、安徽两省。这年八月,湖北乡试在武昌县 (今鄂城县)开科取士,正掌考官为翼试状元杨启福,副掌考官为翼试榜眼张友勋,文首题「真神独一皇上帝」次题「皇上帝乃 真皇帝」,诗题「天父下凡事因谁?耶稣舍命待何为」。”太平天 国科举考试废弃“四书五经”。科考命题全以太平天国印书及推翻清封建王朝的需要。诗文题目皆出自洪秀全,函封付掌 考官,至试日拆发悬示。一般考诗和文。

咱老杨家太牛了!

历史上居然出过这么多状元!

太霸气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