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16周年特刊助力运河申遗)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得知这一消息,正在值班的青年时报社副总编王芯克兴奋地站了起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20多年来他坚持拍运河,定格这条千年古河独一无二的影像,现在,多年的付出终于迎来良好的结果。
2016年3月31日,一艘工程船在杭州拱宸桥桥梁保护墩现场撤去神兽“趴蝮”边上的管子。至此,为期3个月的拱宸桥桥梁保护墩重建修复工程完工。该工程是为确保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拱宸桥安全,增强防撞能力。
坚持拍运河20多年
他是报社老总也是摄影记者
大运河申遗成功次日,杭州各大纸媒纷纷推出相关报道,其中,《青年时报》的8个版特刊格外引人注目。
该特刊主要由照片组成,但每张照片的时间跨度不小。王芯克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还是摄影记者的他就开始用镜头记录运河杭州段的市井生活,此后职位的变动、工作的忙碌都没有让他停下,“我拍运河有22年了,我喜欢身处的这座城市,就想去记录它的点点滴滴。”
为了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以独树一帜的方式记录这个难忘时刻,王芯克一个月前便开始了准备工作,将老照片整理归类。他还专门来到老照片上的旧址,重新拍摄以作前后对比。
结果是令人欣喜的,运河照片刊出后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南方周末》《人民摄影报》等媒体都刊发了这组图片专题。该组专题还获得了浙江省首届纪实摄影大展典藏作品。《人民摄影报》2014年度纪实摄影比赛的获奖评语这样写道:“作者王芯克以20多年的时间跨度,跟踪拍摄京杭运河杭州沿岸的城市发展、居民的生活变迁,视觉语言朴素而有力量,得到所有评委的一致认定,获得一等奖。”
时报申遗特刊
运河申遗亲历者说
时报报道有效推动了申遗工作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
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三位专家联名致信大运河沿线各市市长,呼吁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方面的进程,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帷幕。
2006年,国家做出大运河申遗的决定。
在申遗之路上,杭州这些年做的努力有目共睹,比如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杭州市运河综保委,从早期单独的文保单位保护,发展到全线的整体保护。这个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这其中就包括《青年时报》所做的努力。
现任拱墅区小河街道办事处主任的钟鸣,3年前是多哈世界遗产大会观摩团的一员,主要负责大会文字图像的记录。
谈及媒体对于大运河申遗的推动作用时,钟鸣表示,自2005年起,杭城媒体就非常注重对运河的关注与报道,这也使得运河在公众视野里不断“升温”,可以说,媒体是运河通往“世界文化遗产”的桥梁。
令钟鸣印象深刻的是,在申遗前期,《青年时报》曾参与、独家策划了多次运河的报道,如《杭州治理京杭大运河水质 发现六大硬伤》《大运河申遗达成〈杭州宣言〉》《运河上过大年》等,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有关方面对大运河的关注和深度治理。
时报申遗特刊
“对运河内涵的挖掘做得比较好”
他为时报所做的努力点赞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此后,《青年时报》仍持续关注着运河的发展。其中,2016年9月1日,时报推出的百版特刊中,用了14个版面来报道“河与城市的故事”,介绍了运河的前生今世,讲述了两岸居民与运河的不解之缘。
“运河是‘流动’的遗产,是‘活态’的遗产,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这需要媒体的见证与传递。运河生活代表的是一种市井文化,许多人的记忆都与它相关,时报对运河内涵的挖掘是做得比较好的。” 钟鸣为时报这些年就运河申遗与保护所做的努力点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