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无邪的话题解析(闲扯思无邪的真谛)
潘朝晖/文
《诗经》在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计311首。《诗》据传是孔子编订的,《论语•为政篇》记录了孔子对《诗》的评论一一“思无邪”。
“思无邪”其实也是孔子直接引用了《诗•鲁颂•駉》的诗句。
关于“思无邪”到底什么意思,自西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大儒都有自己的见解,对“无邪”的解释主要有“无邪意”、“纯正”、“无虚”、“诚”、“敬”等。
今天我从说文解字角度来探究一下“无邪”。
关于“邪”的字源演化如下图所示。
目前看,“邪”最迟出现于战国时期。传统认为“邪”是“牙 邑”,而带“邑”的汉字都是表意“人类聚居地”。事实上,“邪”最初也仅仅是用作地名,读作yá,如:琅邪郡等。
另外,“邪”在汉隶时“牙”讹作“耳”,故分化出了“耶”,此时读yē /yé。
而我们最熟悉的“邪魔”、“邪道”、“邪恶”等,其实源自假借一一即以“邪”代“衺”。
所谓“通假”,讲直白点就是“会说不会写,用相近的字代替”,而后人有时误以为这个假借字本来就是对的,以致以讹传讹。
“衺”被释为“不正当、妖异怪诞”,本应作“衺魔”、“衺道”、“衺恶”等。换言之,“邪”为“衺”背了二千多年的恶名。当“邪”通“衺”时,读作xié。
所以,“无邪”本应作“无衺”。
下面一起来探究探究“衺”的造字本义。
目前可知的“衺”出现于小篆,从“衣”从“牙”。
问题来了:“牙”为何跑“衣”里去了?
这显然不符合生活常识,也不符合逻辑思维。我苦思不得其解。
我盯着小篆“衺”看了半天,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邪”到“耶”的演化是因为误“牙”为“耳”,那这个“衺”是不是也是讹误造成的?否则怎么都无法理解“衣包牙”。
很快,我想到了“身”一一战国时期的“身”与“牙”非常相似。如果“衺”本是“衣包身”就一切都说得通了。
越想越觉得可能性极大一一“衺”本应是从“衣”从“身”。
“身”的本义是“女子怀孕”之形,“衣包身”是表意“用衣服遮掩孕身”,言外之意是不想让人知道怀孕了,大概率是说这是不合礼教的怀孕,比如未婚、偷情、被强奸等造成的怀孕。
换言之,掩盖怀孕之事,说明她干了“不正当”之事;而为了隐藏孕身,衣服必然很宽松而显得“妖异怪诞”。“衣包身”非常完美地解释通了“衺”之今义,显然要比“衣包牙”更符合常理。
所以,“衺”有“遮遮掩掩”、“藏着掖着”、“见不得光”、“不光明磊落”的意思。
再回头看“邪”。华夏先民正常情况下取族名地名时都与“生存”相关,这是对族群繁衍壮大和延续传承的祈祷和祝福,所以“邪”如果也还原为“身 邑”,那绝对也比“牙 邑"更加符合常理。
结论:
孔子用“思无邪”一言以蔽《诗》,首先要知道本应写作“思无衺”,而这个“衺”本是“衣 身”被讹化为“衣 牙”,有“遮遮掩掩”、“藏着掖着”的意思,“无衺”就是“没有掩饰”。所以,“思无衺”是说:诗是思之言,《诗三百》的作者们将所思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没有刻意的隐藏和修饰。
这是八月第一扯。
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注明:渣渣灰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