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看哪本法律比较好(是否改成合律苔早就火了)
这是一个朋友提的问题:
《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下面到改为临合平仄,学为模仿,似为本色,学改为似意境深,也似牡丹开则300年前就火了。
《苔》
白日不临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开。
题主这个问题内容实际上是在下面的副标题,意思是要是按他的把《苔》改成近体格律诗,这诗早火了。
这就有点意思了。
这首小诗的火不火与是否修改为格律诗没有半点关系。李白的《静夜思》、柳宗元的《江雪》都不是格律诗,火了多少年?骆宾王的《咏鹅》,采莲的《江南》,哪一首不是耳熟能详,众口传诵?
个人的文章以讲格律知识为主,但是首先要端正对格律的态度。格律诗只是一种规避音律诗病的规则而已,写格律诗,首要的就是为初学者打开音律通顺的大门。而音律通顺固然是一首诗流传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平仄格律是一种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规则。既然是不完全归纳,那么在规则之外必然还有许多音律组合也是精品。
要众口相传,除了朗朗上口,还得有意思。也就是说要有相对容易明白的意境。而意境出来了,意思出来了,音律又和谐,是否遵守平仄格律就一点都不重要了。
这种对成诗已久的古体诗进行格律修改,作为初学格律的训练是可以的,但是并不推荐。你要爱他的诗意,又嫌他格律不合,重新写一首就是了。
我们学习格律知识,不是这样用的。学习是为了了解,了解是为了化而用之,也就是既使用又忘记那些规则。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的首句在平水韵中为五连仄,自然是大拗,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对句第三字更换成平声来做出拗救。但是袁枚没有救,使用的“恰”字依然为仄声。
“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所以咱们现在读“búdào”,这是一种自发地对发音的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袁枚可能觉得无所谓,他是“性灵派”的代表,讲究的就是性情。不合平仄就不合,老子不在乎。
而如果按照题主的将“不到”改成“不临”,在平仄分析中好像是合律了(电脑检验平仄),成为了“仄仄平平仄”,那是因为“不”字有另一个发音“pī”,是“大”的意思,电脑并不清楚在这个位置该发哪个音,所以它会认为“不”字的平仄发音都对,而“到”字变成“临”字的平声,所以这就合平仄了。
这就是电脑的死脑筋,套到了题主的思维中。
而在平声前面,“不”字肯定是作为入声字表示否定的意思。所以改成不临后的平仄实际上是“仄仄仄平仄”,这同样是拗句,不过这从格律上来说,倒是不用拗救。
所以这只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于诗意没有任何改变。而在实际吟诵中,因为“不”字发音的变化,各有读法,其实“búdào”比“bùlín”在“白日”后面要顺口得多。
至于题主将“也学牡丹开”改为“也似牡丹开”,就更加没有必要了。如果说是基于平仄考虑的话,其实“学”字是入声字,这句诗的平仄就是“仄仄仄平平”,根本没有出律。如果是从诗意出发,觉得青苔不能用“学”,而要用“似”,这就是根本没明白袁枚在使用拟人手法来写青苔。
这种修改就不止是画蛇添足了,本来这首小诗发光的地方就不多,还让改了。
实实在在改成了一首庸作。
当然,这首诗的火与平仄、意境都关系不大,靠的是大平台的推广和励志鸡汤的强行加成。一些很烂的句子都能大火,何况无论怎么讲,袁枚的原作还是一首好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