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

麦收的日子

文/张允盛

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1)

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2)

麦收的日子蕴藏在丰收的季节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心情充满收获的喜悦和欣慰,然而,对于我来说,在喜悦和欣慰之外,更多的是劳累的不堪和心灵的煎熬……

因为出身于农村,自幼伴土地长大,所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神圣沃土的浓郁感激之情当然自不必说,但是,由于小时候家庭没劳力,年少的我必须过早当起顶梁柱,承担起繁重的农活,一提到麦收,我从心理上产生的那种超负荷高强度体力劳动的苦累几乎成了一种不堪回首的记忆……

俗话说,“麦熟一晌不等人”。“过麦”是我们鲁西南地区一年四季中时间最紧张、劳动强度最剧烈的时节,在短短十天左右的时间内,男女老幼齐上阵,没黑没白难喘气,一天到晚连最起码的衣食起居的生物钟全被打乱,短短的十几天绝对能让人蜕一层皮、掉几斤肉,期间真的就像进行一场残酷的体力和心理“战争”,这一点我多年的亲身体会真可谓是刻骨铭心、永远难忘……

收麦的过程无非是“割、拉、晒、垛、轧、扬、装”,但这其中的每个程序虽然轻重不一,但是,最让人头疼的是时不我待的“紧”和密集型劳动的“急”,往往是一般成年男人也吃不消,更何况当时我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先说“割”吧,炎炎烈日下,茫茫的麦田,当时只能用最传统、最原始的镰刀收割,低头弯腰不计其数,戴着草帽仍挥汗如雨,苦累交加之时,如果要是再碰到麦子成片倒伏,自已真恨不得把镰刀往自已脖子上割。一晌下来,腰酸背痛的几乎能散架虚脱,胳膊上扎的麦芒疼痒难忍,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地头歇脚,一屁股坐下来,往往再想起身继续收割都很难,为保持体力不因停歇“断路”,只能是站着擦把汗喝口水重新投入“战斗”……

“拉”,在八九十年代的鲁西南农村,地排车无疑仍是最传统最实用的农活运输工具。往地排车上装割下的麦子虽然不算太累,但是,往车上抱麦的时候,胳膊、脸以及胸部稍不小心,都会扎上麦芒,那个滋味确实比割麦子还难受,好不容易装上车往外拉吧,几百斤的载重加上脚下松软的土地,你就是肩膀勒紧车绊入肉三分把身体向前倾成弧形,甚至把脸贴到地上,车轮才能缓缓向前滚动,到了地头,自然是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两腿酸痛得一屁股坐到地上再也不想爬起来……

把麦子拉到轧好的场院里,为方便轧场时拖拉机辗到每个麦穗头,确保颗粒归仓,首先必须把拉来的成捆的麦子用叉子或手抖落开,使其由收割后一把一把的“有规则排列”人为再变成“无规则排列”,俗称“呵撒”,然后根据自家场院面积大小再用叉子摊开,在阳光下进行曝晒,以便使麦穗晒干后便于辗轧脱粒。这时候,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成为主宰农村千家万户命运的十二分敏感的“信息”。傍晚时分,一旦天边出现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一场不吃不喝分秒必争的“垛场”大战开始了,一叉一叉,在极有限的时间内把几亩摊晒的麦子从低到高有规则地堆垛在场边一个十来个平方的地方,然后再用塑料布或其它能遮风挡雨的家什盖起来并用石块、绳子或扫帚固定好,赶在雨前让麦子“紧急避难”,可以想象,那种高强度的体力损耗和精神紧张简直无法形容。场院里、大路上,没有对话,没有语言,只有火烧火燎般在所摊麦层和麦垛之间几乎来回穿梭一般垛场的人们或拿着塑料布、床单之类的遮雨工具在大路上往自家场院飞奔的身影。此时,最朴素的乡亲们无疑面对老天带来的一场类似海啸或地震一般的劫难,他们不能不为自已一年的血汗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土地是生活的根,粮食是生存的命,在此时此刻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轧”是麦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当时的农村轧麦子主要方式就是租用“小12”拖拉机拉上铁磙子在摊好的麦层上按顺逆时针转圈圈。轧场按小时算,每小时20元,但是,在那个年代,即使“小12”拖拉机这样现在看来很粗陋的打场工具一个村里也就一两台,所以,晒好麦子等轧时只能排队。拖拉机为了“赶场”,几乎昼夜不停加班加点在各个场院来回飞奔。为了能让拖拉机挤时间给自家轧麦子,从晒好的麦垛上随时摊场等轧又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争”,垛了摊,摊了垛,每次垛场或摊场,那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紧张气氛几乎都让我晕厥,有一年,我因摊场垛场滴水未进熬了整整一个通宵,第二天,我瘫倒在床上根本爬不起来,冥冥之中,一辆崭新的连割带脱不出地头就能装麦子的新型机器“轰轰”地开进了我的梦中……

谁也没想到的是,我的梦想居然真的在今天变成了现实。如今的新农村,当年割麦的镰刀、拉麦的地排车、轧麦的铁磙子几乎绝迹成了“文物”,农忙麦收取而代之的是省时省力又省心的联合收割机。“机器一响,麦粒滚淌”,机械化、集约化的高效耕收水平腾出大批劳动力走出乡村进城务工,农业科技的进步让农村广大父老乡亲摆脱了原始传统的体力劳动体会到了生活的富美和日子的甘甜。“盖楼买车换手机,两口子调情发信息”已经成了现在鲁西南新农村真正的生活写照。农村各类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延续几千年的农村“以地为生,靠地养家”变成了如今“以地生金,靠地发家”,新时期的“土地革命”盘活了土地,解放了劳力,让农村劳动力有了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日新月异,已经如春晚的魔术一般稍不留神就让你目瞪口呆…..

麦收的日子,是辛酸的记忆,也是无限的感慨,是不可忘却的历史,也是梦幻多姿的未来……

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3)

作者简介:张允盛,男,1972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为山东巨野县市场监管局宣传科科长,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除做好本职工作外,业余从事新闻和文艺创作,先后在《菏泽日报》《群众文艺》(山东省文化厅主办)《中国工商报》《中国消费者报》《山东工人报》等国家和省市级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小品等60余篇,创作的小品在省、市电视台上演播出160余场,曾先后获编剧、导演一等奖,受到过山东省纪委、菏泽市委宣传部、菏泽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的通报表彰。其中在《中国工商报.文学副刊》发表的《哨音悠悠》《一腔真情鼓与呼》《珍贵的爱,难得的情》《情的过滤,爱的升华》和《山东工人报》发表的《贪官和他的儿子们》等散文和文艺评论曾引起广泛社会反响。创作的散文《永不倒下的偶像--怀念路遥》获“榆林市作家协会、路遥文学联谊会”颁发的“纪念路遥逝世二十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并应邀参加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由倪萍主持的“路遥逝世二十周年追思纪念”活动。

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青未了张允盛麦收的日子)(4)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