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

《史记》被文学大师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很多篇章非常精彩,“鸿门宴”便是其中最生动、最出彩的章节之一。

“鸿门宴”对于刘邦来说,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是虎穴狼窝,明知危机重重、生死难料,却又不得不去。不去是必死无疑,去了还有一线生机。最终刘邦成功地抓住了生机,从项羽的“鸿门宴”上逃了出来,安全返回霸上自己的军营。刘邦能够从“鸿门宴”虎口脱险,真正的原因真的是项羽一时善念和妇人之仁吗?

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1)

项羽和刘邦,本来都是反抗暴秦的斗士,亲密的战友,结拜的兄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设下“鸿门宴”,非要致刘邦于死地不可呢?

项羽的叔父、楚军统帅武信君项梁,在定陶被秦军名将章邯打得大败,项梁本人也战死沙场。楚怀王在项梁战死后,将各部楚军合并到一起,想自己掌握军权亲自统领,从而摆脱傀儡的身份。楚怀王与众将商议,破秦大业,必攻取秦国的都城咸阳。由于众人约定,最先攻入咸阳平定关中的人,可以有称王。同时命令刘邦率军向西攻取关中。项羽也想领兵攻打关中,但是楚怀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同意,项羽此时便对刘邦有了嫌隙。

刘邦率军一路西行,成功避开了秦军的主力,几乎没打什么硬仗恶仗,就轻松地进入关中,又在蓝田大败秦军主力,秦王子婴献城而降。刘邦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厢情愿地想着楚怀王约定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好事,派兵拒守函谷关,与关中民众约法三章,做起了关中秦王的美梦。

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2)

在刘邦西进关中的同时,项羽斩杀上将军宋义,实际掌握了楚军的最高领导权,统领诸侯联军也在向西攻城略地。与刘邦命运截然不同的是,项羽的进西之路却很悲催,不断遭遇秦军主力的死拼。特别是巨鹿一战,项羽率领楚军的江东子弟兵,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杀了秦军大将苏角,俘虏了名将王离。之后又在漳南等地,再次大败秦军,将秦朝的有生力量几乎全部打垮。秦军最后的名将章邯,也在无奈之下,选择向项羽投降。

当项羽一路苦战,终于打到关中的时候,却发现刘邦早就占领了关中,还派人守住了函谷关,不让项羽的军队入关。在这个时候,偏偏又有小人献媚,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暗中告诉项羽“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任丞相,咸阳的秦宫的珍宝全部占为己有。”项羽大怒,派大将黥布轻松地攻破了函谷关,并下令犒劳士卒,第二天早上就攻打刘邦的大营。

以当时的实力,项羽有四十万大军,是楚军的绝对主力,都一路拼杀出来的百战之士、虎狼之师,战斗力强悍。刘邦只有十万人,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士卒都是刚刚投降而来的秦军,和一些没有打过大仗硬仗的农民军,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如果一旦开战,刘邦的军队将会是一触即溃,大败是必然的事情。

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3)

庆幸的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曾经是好友。项伯不忍心看着张良跟着刘邦白白地送死,偷偷地来找张良,告诉他项羽明天一早攻打刘邦的信息,并打算拉着他脱离刘邦逃走。张良将得到的消息告诉了刘邦,惊恐之余的刘邦,极尽所能地巴结贿赂项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为自己开脱。项伯临走时对刘邦说,你明天一早就要来鸿门军中向项羽请罪。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着张良和樊哙等百余人,骑马飞驰来到鸿门项羽的军中,向项羽道歉并说明情况。项羽因为有项伯前期的劝解工作,怒气也小了不少,见刘邦前来,就设宴款待。“鸿门宴”就此开始了。

项伯见了张良、刘邦之后,当夜就返回了项羽军中,将刘邦的那番说辞转告给了项羽,大意就是“刘邦打下咸阳,金钱美女,一样都没敢动,盼星星盼月亮,等着您项王的到来。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只是因为担心有盗贼入侵咸阳,绝不是针对项王您!”得了刘邦好处的项伯,还尽其所能地劝说项羽,刘邦攻占了关中,是有功的人,攻击有功的人是不道义的行为,还不如友善地对刘邦。

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4)

项伯的话让项羽彻底对刘邦放下了戒心,不再打算杀刘邦了吗?显然不是!项羽见刘邦前来鸿门请罪,仍然与亚父范增合谋,计划以范增见机行事,摔玉玦为号,在宴会上借机斩杀刘邦。但项伯的话,还是起了作用,至少让项羽放弃了立即率兵攻打刘邦的念头,给了刘邦当面说明情况并解释求情的机会。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项羽临时改变主意,决定放过刘邦的呢?这个人至关重要的人,其实就是刘邦的随身侍卫樊哙。

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绝对让你彻底颠覆对这个“屠狗辈”的认知,堪称完美经典,智慧的光芒四射。

樊哙作为刘邦侍卫的身份,在这样的场合是没有资格登堂入室,更没有资格参与宴会的,只能守在大帐的门口。韩国贵族出生的张良,却可能跟随刘邦一同参加宴会。当张良在宴会上见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知道事情非常凶险,急忙从宴会上溜了出来,告诉守在门口的樊哙,里面的情况很危险。

有军队最高领导人出席的宴会,警卫工作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不请示项羽,樊哙这样的人物,是绝对不允许进入的,擅自闯入是要被杀头的。但此时的樊哙,早已不管不顾了,没有丝毫迟疑,手持长剑和盾牌,直接撞翻了门口的持戟卫士,闯进大帐的宴会现场。

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5)

樊哙手中拿着剑,头发上指、双目瞋圆,一双怒目直狠狠地盯着项羽。项羽对樊哙的闯入,明显感受到了威胁,做出了自卫的动作,手按佩剑直起身来,问“来者是何人?”张良连忙解释说,是刘邦的车夫兼警卫。

项羽对眼前这个五大三粗、怒目圆睁、无所畏惧的猛汉,虽然感到了危险但也有好感。对于擅闯大帐的樊哙,并没有发怒叫人拿下问罪,而是称呼樊哙为“壮士”,并赏赐了他一大壶酒。樊哙拜谢之后,起身一饮而尽。项羽又赏赐了一个生猪蹄,樊哙将盾牌放在地上,拔出佩剑,将生猪蹄放在盾牌上,用剑切着成几块,几口就吞吃了!项羽见樊哙吃完,再问“壮士还能饮否?”樊哙的回答是,“臣死都不怕,还怕喝一壶酒!”

樊哙进入宴会之后,整个大帐里的人基本上都停止吃喝,都在看着项羽如何处置这个不知高低深浅的鲁莽之人!但是,樊哙的一举一动,看似简单平常,其实是向项羽展示了一个英雄无畏、有胆有识的形象。楚军诸将,见了项羽无不胆战心惊、腿脚发软,而樊哙却毫无畏惧。赐酒赏肉,看似是礼节性动作,实则是项羽对樊哙的考察,而樊哙的喝酒吃肉干净利落,展示的完全是英雄气概!

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6)

影视剧中的樊哙

项羽见到樊哙的所作所为,仿佛见到了另外一个自己,樊哙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气质,也正是项羽身上的气质。正所谓英雄惜英雄。正是这种英雄相惜的心态,让项羽爱屋及乌,对刘邦的心理发生了异样的变化,态度也完全缓和。此时,刘邦的危险系数已经下降了一大半。

借着项羽赐酒对话的机会,樊哙顺势对项羽展开了有理有节的劝谏,“我大哥刘邦攻下秦朝的都城咸阳,对咸阳的财物珍宝秋毫无犯,主动退回霸上军中,专门等待大王您来处置,派人驻守函谷关,也是为了防止强盗串入咸阳盗抢财物,可谓劳苦功高。”有了见面时的好感,樊哙这番话,项羽很容易就听进去了。听进去了这番话,就等于在项羽的心里,将原来刘邦的罪错,已经洗刷得干干净净,刘邦不但无过,而是有功,不但不该杀,还应该封赏。

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7)

劝谏之后,樊哙进一步向项羽进言,“想当初,楚怀王与众将约定,最先攻入关中的人,封赏其为王,这个约定可谓是天下人人皆知的事情。现在我大哥刘邦最先攻下咸阳占领关中,大王不但不封赏,还要兴师问罪,这是失信于天下的做法。”

“刘邦攻下秦朝都城咸阳,立下大功,而大王您却不问原由,就打算诛杀有功之人,您的所作所为与灭亡的秦朝又有什么区别?天下的诸侯又怎么能信服您呢?我认为大王这样的做法,将会失去人心,不利您今后的大业,实在是得不偿失!”樊哙这几句话,项羽是完全听进去了。一则,樊哙的话合情合理,逻辑严密,项羽不得不听;二则,这几句话,完全是站在项羽的立场,完全是为项羽的利益着想。所以,项羽完全被樊哙说动,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客气地请他就座。

“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刘邦在宴会现场的危险已经基本消除。所以,后来刘邦借着起身上厕所的机会,被樊哙拉着直接逃回了霸上自己的军中。刘邦这种毫无礼节的不辞而别,项羽当时也并没有发作,算是默认了,也正是因为樊哙的这一系列杰作。

项羽为何鸿门宴后不杀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8)

樊哙这一系列的表现,能够打动项羽,从而改变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初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谋划好的大事,也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干扰而改变。

所以,在 “鸿门宴”上,救下刘邦性命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樊哙,是他的英雄气概、有理有节的劝谏和设身处地的劝言,让项羽完全放弃了杀死刘邦的打算。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完全颠覆了他作为一个武夫的传统形象,将“智、勇、谋”,展现得淋漓尽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