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思想说服梁惠王(004老刘讲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放在《孟子》七篇的最前面,是因为圣王之道以仁义为首,所以把梁惠王问利国,孟子以仁义应对,放在七篇之首。本篇共二十三章,分为上下两卷。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思想说服梁惠王(004老刘讲孟子)(1)

本章是讲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足备,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寡人”是梁惠王自称,“孤”和“寡”都是王侯对自己的谦称,成语“称孤道寡”是指自封为王,狂妄地以王侯自居。“尽心”指自认为殚精竭思,在这件事上足够重视和尽心力;“焉”做语气助词,在此处增强语气,表示诚恳真挚。“河内”和“河东”都是魏国领地;“凶”指年岁饥荒。

梁惠王对自己在体恤民众方面的施政非常自负,因此在孟子面前自夸说:“人君治国应该以体恤民众为先,而体恤民众最紧要的就是赈灾止殇。寡人治国在恤民救灾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尽心尽力了。譬如河内有饥荒而河东有收成的时候,我会让河内的青壮百姓移居到河东就食;对于老幼等不能迁移的百姓,我会把河东的粮食转运到河内,让这些人也有粮食吃。如果河东发生饥荒,河内有收成的时候,亦是同样的方式赈济救灾。考察周边其他邦国的政务,在这个方面,没有哪个国君比我更用心。像我这样体恤爱民的君王和仁厚实惠的国政,天下百姓应该争先投奔过来才是,可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思想说服梁惠王(004老刘讲孟子)(2)

“喻”是比喻、打比方;“填”在此处是拟声字,“填然”即敲击战鼓发出的声音;“曳”是“拖曳”;“直”是“但”。古时描述人行走有三个不同状态:“步”是正常走路;“趋”是快步走路,“走”是跑;“亦步亦趋”本义指别人慢走,跟着慢走;别人快走,也跟着快走。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军事方面的事情,我就用军事方面的事情来打比方。两军对阵,伴随着震耳的擂鼓声,双方的士兵随着鼓声与对方交战。胜负已分的时候,战败一方的士兵抛弃甲胄,拖曳着兵器,逃离战场。有的士兵逃到百步之远停了下来,有的士兵逃到五十步远停下来;逃到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逃跑到一百步的士兵不够勇敢。对此,大王怎么看呢?”(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由此而来的)

梁惠王说:“逃五十步和逃一百步都是逃跑,只是远近程度有所差别而已,性质同样是逃跑,岂能因为自己逃跑的程度比别人轻微一些,就没有自知之明地嘲笑他人呢?”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大王体恤民众而‘民不加多’这件事了。治国以王道为首要,就像战争要以克敌不败为首要一样。邻国君王不能体恤其民,您能仁厚爱民,行些小恩惠,这个方面的确做的比邻国君王更好;但大王和邻国君王一样好战残民且不能行王道,治国施政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已。大王以此自夸转粟移民之善政,何异于五十步笑百步呢?大王如果能力行王道之政,则民不求多而自多,国不期富而自富。”

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思想说服梁惠王(004老刘讲孟子)(3)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刘长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