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守护着你说说(我守护着你的眼)

我守护着你说说(我守护着你的眼)(1)

我守护着你的眼

刘运勇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指的是“精神”层面的;眼睛也是人体的窗户,说的是“物质”层面的。在眼睛里有一层神秘的组织叫葡萄膜,它蕴含着人体疾病的许多密码。只要打开了这扇窗子,就可能触及或“看到”人体多个部位的疾病或异常,引导着医者去了解它、认识它、研究它、治愈它。有这样一位学者,穷数十年之力认识眼睛和葡萄膜,并非为了窥知人的隐私,只为揭开葡萄膜炎与人体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早早诊断出疾病,准确治疗,护佑着眼睛这扇窗户,让患者生活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他就是杨培增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眼科主任、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教研室与实验室主任。杨培增中等个,敦实憨厚,圆脸庞常带着笑意,双眼炯炯有神似能看透你,说话风趣幽默。数十年的临床历练和沉淀,使其能闻表症而知病情,治愈了数万只几近失明的眼睛。

杨培增说:我甘愿守护你的眼睛。

人眼近似球形,除眼内腔、眼内容物外,还有视神经、视路、眼附属器,以及眼球壁。眼球壁有三层膜,内层是视网膜,外层是角膜和巩膜,中间层是葡萄膜。葡萄膜又称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葡萄膜呈紫黑色,像一串葡萄,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即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葡萄膜中血流量大、血流速度缓慢,为视网膜提供营养,而血液里的致病性物质也会沉积于此,也是容易发炎的部位。人体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梅毒、结核、艾滋病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炎症性肠道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性血管炎、白癜风、银屑病、白塞病等,均有可能引起或伴发葡萄膜炎。此类疾病类型之多,超过100余种。而且,疾病多呈慢性或复发性炎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随访治疗。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经济尚不发达,中国的葡萄膜炎患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对葡萄膜炎这一类疾病的研究并不深入,在国际葡萄膜炎领域尚缺乏中国声音。

杨培增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导师张效房教授为其选定眼外伤后眼内炎症发生机制研究的课题,那是葡萄膜炎中的一种。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导师毛文书教授为其选定了葡萄膜炎这个专业。葡萄膜炎是最容易致盲的眼病之一,这个领域,当时是我国眼科最薄弱的专业。面对这一棘手的疾病,杨培增毅然投身于葡萄膜炎的诊治和研究工作当中。据说,非洲大草原上的雄狮,锁定追逐一只羚羊的目标,否则把自己累死也捉不到羊。尔后,杨培增30多年如一日,几乎倾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只追葡萄膜炎这一只“羊”。为了保存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他每次门诊都把病人病历写成两份,病人一份,自存一份。为了做实验,凌晨一两点起身,顶风冒雨,骑自行车十多里路,到郊区屠宰场获取牛眼。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在晚上七点钟,才完成最后一批动物实验;他常常在早上七点钟,带着几个包子或馒头,一头扎进实验室,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寝室休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查阅资料,他当上了图书馆义务管理员,在周末、节假日,晚上甚至深夜,都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研究葡萄膜炎中,不管有多苦、多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不管受到什么样的物质诱惑,他都始终坚守为病人祛除痛苦这个初心,砥砺前行。

在杨培增的带领下,以及全国眼科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我国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几十年来,杨培增身体力行,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他指导的博士生迟玮发现 IL-23/IL-17通路在葡萄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带领的团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在100多篇SCI论文提供的证据基础上,创立了葡萄膜炎发生的Th17细胞理论框架,受国际眼科界最有影响力的Prog Retin Eye Res杂志主编的邀请,在该杂志上两次发表长篇文章,详细介绍这一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成为目前在该杂志发表2篇文章的仅有两个团队之一;他们还发现了白塞病42个易感基因、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29个易感基因。在对大量葡萄膜炎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后,他们发现和描绘出中国葡萄膜炎类型谱和常见类型的临床表现谱系、临床特征、进展和致盲规律,制定出中国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分期和诊断标准以及Fuchs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还制定出一系列治疗葡萄膜炎的方案,摒弃了传统抗生素、维生素、扩张血管、生长因子等所谓的辅助性药物,使治疗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个体化,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和抗生素的耐药几率,大幅度提高了葡萄膜炎的治愈率。

眼睛是人体和心灵的窗户,更是生命与生活的根本乐趣,如果不慎打破这扇窗,该是多么地可怕呀!要想保护好这扇窗,使眼睛透明敞亮,作为学科带头人,杨培增不懈地研究,放弃一切休息时间,优化了治疗葡萄膜炎的思路和方案。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杨培增日夜耽思,在数十年临床、科研工作中,不断思考、感悟和升华,提出了葡萄膜炎诊疗的指导思想:科学认识致病因素所致的宏观和微观改变,以及与机体防御和修复能力之间的关系,调动机体防御、修复能力及使用必要的药物和手段,以祛除疾病,达到恢复健康之目的。

因为具有中医的家学渊源,杨培增在掌握先进的西医认知体系基础上,吸纳了中医在宏观上把握疾病的长处,将机体视为一个和谐整体,即形神合一。他强调调动机体自身的力量抗御疾病和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治疗疾病,形成了疾病诊疗中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观。

这一指导思想,可以用四个思维方式进行诠释和解读,即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整体和局部思维、唯美思维。

葡萄膜炎是一大类疾病,种类繁多,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其复杂性,而治病要具有系统思维,即治疗疾病应从疾病本质上考虑,治疗疾病的目的是希望彻底治愈,以求根本上解决问题。

辩证思维包括辩三个方面:辨葡萄膜炎的伪装性,指辨别它是真正的炎症性疾病,还是非炎症性疾病;辩患病的人;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和其他各种干预方法。一例女性患者患眼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误诊为葡萄膜炎长达1年之久。期间医生用了糖皮质激素、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等药物治疗,但病情仍不断加重,最后又进行了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内药物注射,还是没有效果。杨培增检查发现,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眼底可见大片状黄白色病灶,伴有出血,根据病人情况,他初步诊断为眼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为患者进行了头颅及双眼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有占位性病灶,最后患者被确诊为眼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使其得到正确治疗。还有一位单眼巩膜葡萄膜炎的患者,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效时,眼球被摘除,数月后健眼又发生同样的巩膜葡萄膜炎,当地医生使用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多种药物治疗未果,出现了严重的“满月脸、水牛肩”等副作用。当时病人的体质非常虚弱,走路都需人搀扶。为其检查时发现,患者眼部充血厉害,巩膜葡萄膜炎已相当严重,从疾病严重程度而言,患者需要使用更为强烈的免疫抑制剂,但眼见他的身体难以支撑。杨培增考虑首先要调理患者的身体,使其逐渐能够耐受免疫抑制剂,便为患者制定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治疗方案,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体重下降了20公斤,显著消除了糖皮质激素所致的副作用,改善了体质,巩膜葡萄膜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此基础上,他给病人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经过1年的治疗,眼病得以彻底控制,视力从0.05提高到0.5,如今20多年过去了,患者眼病未再复发,视力一直稳定。可以看出,辨证认识疾病、根据病情、病人身体各方面状况,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是多么地重要!

葡萄膜炎诊治中不仅要认知其局部,还要考虑其整体,进行系统性治疗。有一位土耳其国的40多岁男性白塞病患者,患病5年,有口腔溃疡、葡萄膜炎、阴部溃疡,下肢有两个超过5cm的皮肤溃疡,在土耳其多家医院进行全身及局部治疗,溃疡始终未能愈合。杨培增认为它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由于全身免疫反应这一病因未能消除,所以腿部溃疡始终不能愈合。根据疾病特点,为患者制定出免疫抑制剂联合补气养血、利湿解毒和化腐生肌的中药治疗方案。用药1周后,溃疡的边缘长出肉芽组织,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溃疡逐渐缩小,至2月时溃疡完全愈合,坚持用药1年,葡萄膜炎和其它全身病变也全部治愈,未再复发。

杨培增认为,唯美思维在疾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疾病即是机体内部出现了紊乱、失调和不平衡,不和谐是所有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医生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在于纠正紊乱、恢复平衡,最终恢复和谐。在处理疾病时运用唯美思维,即强调用最少的药物、最小的剂量、最简便的给药途径、最经济的成本,给病人带来最小的痛苦、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最适宜的治疗时间,最终达到在不知不觉过程中治愈疾病这一目的,才是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

旁人大概会认为,做个一辈子治疗眼睛的医生,是极无趣极枯燥极乏味的。

一件枯燥的工作,要做成趣事儿,必须要当成大事业来做。研究葡萄膜炎就是杨培增的执念。他认为,将中国葡萄膜炎研究推向世界是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医者不能懈怠,为病人祛除痛苦是医生的天职,必须珍惜每一次为患者诊治疾病的机会。

这是杨培增从医几十年的习惯。

有一年夏天,杨培增去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开会,回国途中因饮食问题出现了腹泻,一天下来没有吃一点东西。回到医院当天恰好轮到门诊。同事们见他站立不稳,就劝他把门诊停掉,待病情好转后再出诊。当时他想到,这么多患者坐飞机、坐火车,提前一天或几天就到重庆等医生出诊,不少的人还买了回程的机票或车票,一些初诊患者在未得到诊治前通常是非常着急的,还有一些类型的葡萄膜炎的救治是刻不容缓的,耽误一天就可能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患者把恢复光明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医生只要撑得住,就不能让患者错失治疗的时机!那天,杨培增拖着一天未进食的虚弱身体,把近百名病人全部看完,直至晚上8点,他才到急诊科给自己输液。

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罹患葡萄膜炎,双眼仅存光感,当地治疗一个月后,仍无好转,便心生绝望,欲跳楼自杀,幸好被家人拉住。经过杨培增治疗 1 年后,她的双眼视力恢复至 1.0,她给杨培增教授写信,直抒胸臆,说:“为什么我的眼内饱含泪水,因为对您爱得深沉。”

杨培增说过:我是一名眼科医生,眼睛在英语中叫Eye,读音与爱相同,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这一辈子自己算是与爱和Eye连在一起了。一位医生,研究一种病并不难,那是他的专业和职责,难的是一辈子研究一种病!那样枯燥乏味、那样寂寥是-般人难以想象的,需要具大毅力、存大善心、有大能耐,我们通俗地描绘为一个词儿:爱心。而爱是什么?杨培增形象地描绘说:爱是医生把暖热了的听诊器,放到他们的胸膛上。

怎样才能算得上爱病人?一个有爱心的医生,应是高超医疗技术、责任、艺术和信仰的完美结合。知识是医道起点。他在上世纪末就开始梳理和研究所收集的病人资料,结合国际上有关文献资料,于1998年,他与导师李绍珍院士合作,撰写出60多万字的专著《葡萄膜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 年,他撰写出143万字的《临床葡萄膜炎》,不仅是为了传播葡萄膜炎诊治知识,书中还蕴含着他对疾病诊治的哲学思考;2009年,他出版了第三本专著《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有254万字之巨,收录了大量的患者照片 ,形象地再现了各种类型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及不同类型葡萄膜炎的表现谱系,把疾病的诊治推向艺术、思想层面;以为病人解除痛苦为己任,为患者带来光明已成为他的终生信仰,2016 年,他又出版了第四本葡萄膜炎专著《葡萄膜炎诊治概要》,以手册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各种常见葡萄膜炎的诊断要点、处理原则和基本药物及使用方法,为眼科医生提供了按图索骥、读文开方之便利。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成果,最近,他又撰写出葡萄膜炎英文专著 Atlas of Uveit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即《葡萄膜炎图谱:诊断和治疗》,由德国 Springer 公司和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书中收录了患者各种影像学图片达 3000 余张,系统地向世界眼科同道推广葡萄膜炎诊治的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以致治愈的患者齐声称赞,夸他是葡萄膜炎患者的保护神!一位山东籍老太太在治愈葡萄膜炎后,非常激动,整晚坐在床上,口里不停地念念有词。同房住患者问她在干什么。她动情地说:“杨教授医术高超很哩,治好了葡萄膜炎,我在祈祷,祝他长命百岁。”

近日,欧洲著名Expertscape机构公布了2021年最新全球葡萄膜炎专家国际排名,杨培增在近5万名葡萄膜炎研究者中,位列全球第四,中国第一。杨培增团队在葡萄膜炎领域不懈耕耘,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累累,已发表SCI论文270余篇,他作为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即达268篇。近十年来,他的团队在国际葡萄膜炎领域发表的SCI论文总数、总的影响因子和10分以上SCI论文总数均排在了第一位,在葡萄膜炎免疫和遗传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他作为第一完成人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六次获省部级一等奖;最近,他指导博士生谭涵丹对12721例来自全国各地患者发病资料和当地气象学数据进行了研究,利用多种数学模型进行推算,发现月温度每升高1℃,每千人中增加2例葡萄膜炎患者;在对来自全国各地5839例患者发病与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研究中,发现13%的患者发病与PM2.5暴露有关。这些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眼科杂志上,为葡萄膜炎防治研究前瞻性布局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亚太眼内炎症学会前主席Ohno教授称赞说:“杨培增教授团队正领导着世界葡萄膜炎及眼内炎症的研究。”国际著名眼免疫学家、OculImmunol Inflamm 杂志前主编Kijlstra 教授称赞杨培增教授“以杰出的研究成果将中国葡萄膜炎研究写在了世界版图上!”

條惚三十余年,杨培增已使数万计葡萄膜炎患者恢复了光明;他精心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大多已经成为我国葡萄膜炎研究的中坚力量,在工作中践行着老师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他多年来通过学习班、会议、演讲、发表文章和举办国内、国际葡萄膜炎会议,向全国乃至世界眼科同道传播葡萄膜炎诊治经验和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葡萄膜炎的研究,对世界葡萄膜炎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擦亮眼睛这扇窗,让患者重见光明,看到高山和江河,看到自己的亲人,回到多彩的世界里。那些恢复了光明的眼睛,宛若夜空中明亮的星星。闪闪星光下,杨培增教授用那一颗赤子之心,无私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激情和智慧,守护着万里星空。

2022.8.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