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福报的10个秘诀(怎样才能求得吉祥)
2016年9月,传喜法师第十次朝礼五台山,期间应住持上妙下生大和尚之邀,在普化寺宣讲《大吉祥经》。虽然经文简短扼要,佛陀却叙述了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如何获得安定团结、清净祥和、无烦恼的方法,开示了贤者日常生活的吉祥之道,乃至证得涅槃的修学法要。
《大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
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
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
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
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
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
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
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
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
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
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大吉祥经》讲记第1课视频
全经总共十二个偈颂,第一个偈颂是天神来问佛陀,然后佛陀用十一个偈颂回答。偈颂概括了我们的身口意、行为、戒律,教导我们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安住于八正道,提纲挈领地修行。
经文开头,“如是我闻”,无边法界都包在“如是”里,十法界都入这个“如是”,毗卢性海也是“如是”。“一时佛住”,这个“一时”是不二,佛就是不二。
“佛住舍卫国祗陀园给孤独精舍”,祗陀园给孤独精舍就在舍卫国的首都舍卫城,佛陀一生当中在祗陀园就安居了二十二个夏。
“舍卫”是梵语,中国话的意思叫“丰德”,代表这是一个非常富裕而且崇尚道德的国家,所以修行者云聚。佛陀在这里广说教法,从国王大臣到大富长者,大家都喜闻乐见。
给孤独园很奇特,地平如掌,树木灵秀,气象不凡。佛陀经行处、佛陀的精舍,还有其它一些圣迹至今都存在。我们去朝拜,还可以看到“阿难菩提树”,当时阿难尊者从菩提迦耶的那棵菩提树移了一棵小苗种在这里,让大家看到菩提树就忆念世尊。
佛教早期很少用佛的形象,往往用菩提树来代表佛,僧众也是围绕着菩提树而居住的。再后来就是塔,佛塔代表佛的身口意,也不显现人的形象。
《金刚经》里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如果看佛是一个人的形象,作为佛弟子来说,是有损于我们的信心的。为什么佛教早期证果的那么多?因为弟子们对佛陀的景仰是从法上去体悟的,而不仅是外在的形象。
“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天神的光明是福德光,这种福德的光来到我们人间叫“殊胜光明”,非日月光,非电灯光、蜡烛光,这个殊胜光明“遍照园中”。
天神来到佛的前面,“恭敬礼拜”,开口之前身要礼拜,代表身体恭敬,也代表意地恭敬。顶礼的时候翻掌,观想佛从空中下来踩在我们手掌心。“站立一旁”,不敢面对面地对着佛。这样表敬,身口意都敬,然后以偈来白佛。
《大吉祥经》讲记第2课视频
天神身口意都恭敬,然后以偈来白佛,“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什么才是生命最吉祥的呢?按照佛教《经集》的浅释,“吉祥”就是“至福”——最大的一种福报,这讲的是一个果。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一个吉祥的人,要享受吉祥幸福的生活,这里面是有因有果的。
要想做一个吉祥人,那你要不要说吉祥话?要不要做吉祥事?你的心要不要吉祥?身口意都吉祥,然后才得出吉祥的果报,“吉祥”是有因有果的。
所以天神问佛陀的重点是:我们怎么样才能求得吉祥,才能修得吉祥的因?
“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佛陀回答的第一个偈颂是什么?不要跟愚痴的人在一起。那反过来说,最不吉祥的是什么?就是愚痴、贪嗔痴。
所以我们人要有选择,佛教讲要有“择法眼“。首先要远离愚痴的人,要跟智慧的人在一起。《阿含经》中佛陀也说:“世人本不善,亲近于善人,后必成善人,善名遍天下。”
“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这个“有德者”是通世出世间的,世间一些人有学问、有技术,我们也应当恭敬他、向他学习。
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总纲: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皈依,有所不依。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身体要居住在一个适宜的地方,像我们在座的住在五台山,虽然还没去极乐世界,但是你已经在文殊净土里了。
“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我们的祖辈有德,我们自己现在也能从业正道,这样的人家就很吉祥。这里实际上是指身的安止。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不论世间或出世间法,多闻都很重要。我们出世间的修行者要多闻,多闻才生信心。闻思修是修行的正道,闻思修的第一位就是“闻”。
“严持诸禁戒”,禁戒就是有所不为,我们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心,要有自我保护的心。
戒是不去扰乱、损害别人,定是不要被别人打扰到、有定力,慧是看清一切事物的真相,这就是“三无漏学”。
这一句从意要吉祥、身要吉祥,到下面语要吉祥,“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一个人的身口意都能安住吉祥,他就变成了一个正能量的生命,他就会“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不仅要滋养孩子的肉身,还要用正确的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去熏陶、培养他。
然后你自己从事的业也不要害社会、害大众,“从业要无害”,这样的人、家庭就是和和美美、最吉祥的。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不仅孝养父母、爱护妻子,还要把我们吉祥的身口意展现出来、布施出去。
佛陀告诉佛弟子,要布施我们的好品德,要把内在优秀的东西分享、展露出来,去“帮助众亲眷”,这个“众”是一个更大的范围。
“行为无瑕疵”,中国人崇拜玉,玉是石头中的精华,我们做人就要像美玉一样无瑕疵。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里面,尤其讲到不饮酒。在家人如果一喝酒,吉祥就摧毁掉了,一喝酒自己就变成愚痴人了。所以“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这样我们内在的品德意志就不会退转,“是为最吉祥”。
这每一句里都有着佛陀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护佑,都是佛陀悲心的流露,不忍众生苦,遮止众生苦的因。
从看似简单的话中,你有没有见到佛陀的慈悲?你如果能感应到佛陀的悲怀,就不会放弃自己。我们有时候忽忽悠悠、因循度日、虚度光阴,就是因为没有感受到佛陀的悲怀。所以佛陀制戒来遮止我们堕落,实际上这是佛陀彻底的大悲。
佛的悲心是大乘还是小乘?大乘啊!所以,虽然《吉祥经》来自于阿含部、经集部,但以佛陀的本怀来解读,以大乘心来看,这就是一部大乘经。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从内心上说,我们要有一种恭敬来庄严;对于他人,我们要有一种谦让;从物质来说,我们要知足。“知足并感恩”,还要“及时闻教法”。
当烦恼来的时候,我们就四大不调,心也不顺了。实际上烦恼的因是“我”,那个贼就是你自己,所以要“及时闻教法”,降服其心。你降服其心了,才能安住其心。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我们要想亲近善知识,就要具足这两种德。佛教丛林里有一句话叫“竹密不妨流水过”,一个心调柔的人,水就水过,风就风过。
不调柔是什么相?心特别刚强,像一块石头一样,风也过不了,水也过不了。这是不是我们修行的敌人?一个人像这种状态,是不能亲近善知识的。如果亲近善知识,你刚强得像石头一样,“嘣”撞过去,就把善知识给撞伤了。
如果具足了“忍耐与顺从”,我们就能够亲近善知识,然后去议论那些甚深法义,“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大吉祥经》讲记第3课视频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这个“自制”的前提是观照、自我约束,观照是一种智慧,实际上“自制净生活”具足了戒定慧。
“领悟八正道”,八正道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我们趣向菩提的方法。法轮由八辐支撑着,八辐就代表八正道,把我们从此岸运到彼岸,从烦恼运到智慧。
依照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佛陀证得的是大涅槃的境界,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法身、如来法身。《法华经》里说:“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法,大乘涅槃是开显真我,是常、乐、我、净。
在小乘的修法中,涅槃里面是无我的,所以灭“我”才能证涅槃。禅堂里说“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什么心空?十八界,凡夫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加六识,这就是凡夫的“我”。“我”要灭了,就“及第归”了,就证涅槃了。
上图:悟公上人于五台山大白塔下留影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这样的生命美妙不美妙?“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哪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我们八风能不能吹动?一吹就动。动到哪儿去了,有没有吹到极乐世界去?没有,吹到烦恼乡去了。
我们天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实际上我们的境界常常在哪儿?是在极乐世界,还是在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要不要忏悔!
“八风不动心”,这是不容易的。称、誉让我们的心陶醉,讥、毁能把心都敲碎了,利、乐让我们的心迷失;我们天天就被八风颠簸着。
念佛名叫“易行道”,但“易行道也不易”,所以念佛也要听经闻法,要亲近善知识。如果不护持三宝,不亲近善知识,我们的烦恼怎么了,业障怎么消?我们的智慧怎么开,我们的福田哪里有?
像我师父悟公上人,要来朝五台山了,捡来的一件海青洗得干干净净,他老人家说道:“我就穿着这件海青,到五台山看到一个出家人我就给他磕头,肯定文殊菩萨能给我拜到。”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佛陀在这里总结“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文殊菩萨说,如法修行,各个证果得道。
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只要能行持这样的佛陀教法,就没有跟文殊菩萨分离过,就没有走出大圣五台山金色界。
扫描下面二维码,识别
关注“禅心问佛”
护持善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