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拼音如何认字(古代可没有拼音)

古人没有拼音如何认字(古代可没有拼音)(1)

自从仓颉造字以来,我国的文字从象形文字到如今的汉字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核心,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汉字固然历史悠久,然而人们用字组词,运词成句,乃至于讲话交流,靠的是汉字的发音,所谓识字先学音,如今我们都知道从小学习汉语拼音进行识字学话,那么古人在没有拼音情况下如何识字发音呢?

汉语拼音与汉字一样重要,也就是汉字说话发音的方式,可汉字和汉语拼音的关系却没有那么亲密,因为拼音是从清朝才有的雏形,到了民国时期才真正出了结果。

古人没有拼音如何认字(古代可没有拼音)(2)

我们从小去学校第一件事就是识字,26个字母表必须背诵的滚瓜烂熟,这些都是为了日后学习陌生的汉字打基础。那么既然古人没有拼音,古人学习的发音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古人其实有好几种。

直音法是书生们最常用最常见的,其优势在于简单易懂,尤其是刚上学的小孩学起来快、容易上口,举个例子,“递”可用“弟”的音来引导。不过这个方法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只适合常用字,一旦遇到生僻字就不适合运用。

所以,古人还繁衍出一种“读若法”,也称“读为”“读曰”“读为”法。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读音比较少的字,就像如今的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用相似的汉语进行备注,举例“癖”字就会在旁边标注“皮”,这种方式有效的扩大了直音法的应用范围,但也有缺点,就是容易失去了精准度。为了更加精准发音,古人会在注音上又要添加几个字,用来表示这个字的音调是需要重读还是轻读。

古人没有拼音如何认字(古代可没有拼音)(3)

还有一种叫做譬况法。譬况的意思是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该方法的重点不在字的本身读音,而是告诉你发音的方法和发音的重点何在。先秦时期这种读法还较为多见,也有人认为譬况法是汉字注音之始,“冀横口合唇言之,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详述了唇齿的发音和语气细节,这个方式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汉字的读音特点。

反切法有点类似如今的拼音,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举例子“鲁”的注音就是“郎古”,你张嘴重复读“郎古”自然就发音到鲁,必要朗读出来才能学习到,如果只是在心里默念是无法学会的,所以难怪乎,古代先生教书的时候,孩子们都是摇头晃脑的大声读书,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没有拼音如何认字(古代可没有拼音)(4)

老祖宗在识字方面如此多的注音方式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先人的智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发音上和今人是有些区别的。相信在语文课上老师偶尔也会不得不提及这一点,很多古诗上面就能发现,比如有一些诗句有人认为没有讲究韵律,其实是古今发音的区别所在导致的,比如“乌衣巷口夕阳斜”最后一个字古音读作“xia”第三声,而今人读“xie”第三声。还有“见”古音为“xian”第四声,今人读“jian”第四声。《十驾斋养新录》里面明确记载了一点,古代没有轻唇音只有重唇音。

看来识字发音也多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了先人的不断发明和改进,如今我们才能如此容易地进行识字学话,中华文明的传承确实令我们自豪。


本文资料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历史生活人文,品史闻事见时, 众推风云榜(请搜 zhongtuifyb)与你畅聊风云变幻,共推精彩见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